《诗经》中的“夙夜在公”、贾谊的“国而忘家”、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等体现了一脉相承的精神内涵,以下事例与这种精神最相契合的是( ) A. 寸草春晖:助子求学,重病母亲三年织出《清明上河图》十字绣 B. 心比金坚:铭记战友深情厚谊,三十一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 C. 誓言无声:隐姓埋名三十年,献身于我国核潜艇研制的壮丽事业 D. 童叟无欺:“油条哥”用放心油和一口锅支撑起食品安全的良心
|
|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自王昌龄的《出塞》。洋溢诗人的爱国激情和民族自豪感。这说明传统文艺( ) ①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和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②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 ③具有反映人们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的作用 ④展现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
|
抗战英雄赵一曼诗云:誓志为人不为家,涉江渡海走天涯。男儿岂是全都好,女子缘何分外差。未惜头颅新故国,甘将热血沃中华。白山黑水除敌寇,笑看旌旗红似花。这首诗反映出 A. 爱国主义始终具有共同的具体内涵 B. 维护国家利益是人们共同的价值追求 C.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救亡图强的精神支柱 D. 民族精神的力量集中表现为中华文化的力量
|
|
我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内睦者家道昌,外睦者人事济”思想,表现出天下一家、与人为善的博大胸怀.今天,中国政府一贯主张用和平方式解决国际问题,坚决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这体现了( ) 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精神之中 ②中华优秀文化既具有继承性,又能与时俱进 ③中华民族历来具有崇尚和谐爱好和平的民族品格 ④特有的包容性使中华文化与其他民族文化求同存异,不可分开.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
|
有专家学者感叹中国传统文化处在“何昔日之芳草兮,今直为此萧艾也”(屈原《离骚》)的境地。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 对待传统文化要推陈出新、批判继承 B. 要重视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C. 文化创新要注重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社会实践
|
|
荀子曰:“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角度看,下列典故和成语体现的道理与之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 ②乡音无改 ③卧薪尝胆 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 ①② B. ①④ C. ③④ D. ②④
|
|
古代有位画家对模仿他的人说:“纵逼似某家,亦食某家残羹耳。我之为我,自有我在。”另一位大师也这样告诫学生:“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从文化上看,两位大师都主张 ( A. 学习文化要区别不同对象 B. 要重视文化对社会实践发展的推动作用 C. 在继承基础上有发展和创新,才有生命力 D. 只要继承就能实现创新
|
|
“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勤劳勇敢、艰苦朴素的优良品格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拔的顽强斗志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
|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洪水图腾蛟龙,烈火涅磐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 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中华世纪坛序中的这段话告诉我们 ①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②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③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 ④中华文化始终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
|
北宋著名哲学家张载说过“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人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启示我们,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必须 A. 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反对西化、展望未来 B. 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兼容并包、创新发展 C. 履行责任、服务大众、继承传统、展望未来 D. 推陈出新、求同存异、以我为主、引领风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