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说:“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即与之化矣。与不善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亦与之化矣。”这告诉我们( )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现象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④人们接受文化影响都是被动的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
|
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 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远不老去。” 从《文化生活》角度看,下列诗句与之蕴含的道理一致的是 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②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③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 ④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③
|
|
如何才能打开思想之门?梁启超告诫人们,“勿为古人之奴隶。”就是不要迷信古人、前人。他说:“非古人之法言不敢道,非古人之法行不敢行,此奴隶根性之言也,夫古人自古人,我自我……以古人之脑筋为脑筋,不过一有机无灵之土木偶。”这启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做法是( ) A. 要摒弃,因为传统文化是包袱,严重束缚人的思想和行为 B. 要继承,因为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C. 对传统文化要“心存敬畏”,发扬和光大 D. 对传统文化要“辩证分析”,批判的吸收
|
|
.梁启超高度重视思想的力量。他指出:“思想者事实之母也。欲建造何等之事实,必先养成何等之思想。”“凡一国之进步必以学术思想为之母”。 该观点的合理性在于肯定了( ) ①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可以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② 文化的力量可以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直接转换为物质力量 ③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发展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④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决定于思想文化的繁荣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
韩愈在《师说》中讲到:“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可见人们的文化素养() A. 只能在学校教育中形成 B. 最重要的是在家庭教育中培养 C. 可以是天生的 D. 可以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来培养
|
|
里仁街是北京的老街之一,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其街名源于《论语·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意思是:与有仁德的人住在一起,才是最美好的,如果你选择的住处不是跟有仁德的人在一起,怎么能说明智呢?下列关于里仁街名的讨论中,正确的是 ( ) A. 地名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 B. 里仁街名的由来,是传统习俗世代相传的见证 C. “里仁为美”的道德追求,更适合古人所处的时代 D. 街名中蕴含的道德情怀,对今人的价值观念仍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
|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典故、名言、成语都反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下列对应不正确的是 ( ) A. 土尔扈特东归——团结统一 B. 精卫填海——自强不息 C. 威武不能屈——爱好和平 D. 天道酬勤——勤劳勇敢
|
|
慷慨悲歌之士,吴楚多放诞纤丽之文,自古然矣。自唐以前,长城饮马,河梁携手,北人之气概也;江南草长,洞庭始波,南入之情怀也。上述文字( ) A. 形象地描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征 B. 生动地展现了区域文化独具特色的风采 C. 说明了中华各民族文化多元一体的原因 D. 彰显了中华文化五千年自强不息的品格
|
|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半》:“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诗中蕴含的道理是() A. 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B.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和源泉 C. 书本和实践都是文化创新的来源 D. 文化创作的检验标准在于能否创新
|
|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一件经历过战争的铁器,诉说着推动历史前进的必然和偶然;“君看六幅南朝事,老木寒云满故城”,一副古旧的画卷·,描绘出凄清荒凉的六朝时景,令后人触目伤怀......文物是无言的百科全书,承载着珍贵的历史信息。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和利用 ①可以给文物保护部门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 ②是推动我们文化事业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③有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④能够使国家占据世界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