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秋来查干湖

李旭光

①查干湖美,美在秋天。秋湖的长天,极为疏朗。站在环湖路上,依稀看得见天宇的穹顶与湖水交割的弧线。惊鸿照影,间或掠过几朵祥云。夜幕乍落,伫立在湖岸高坡上的妙因寺,不时传出阵阵晚课的钟鼓声和诵经的吟唱声,剪影里,空气也凝固了一般。到了晓夜当空,繁星拱月时,天上湖中,已辨不出哪里是真实的,哪里是虚幻的。

②查干湖美,美在秋水。秋水如娴静而又落落大方的少妇,深邃的目光定定地凝视着你。从松花江引入湖中的百里运河,已放慢了流速,使得这时的湖水波澜不惊,清澈见底。泥沙已经淘尽,水中的游鱼和水草分明可见。夏日肥得如油的湖水,已经显得清瘦,是湖水中的鱼虾和健硕的蒲苇把它的营养吸吮殆尽。湖水从暑热变为秋温,鱼儿多半向湖的深处游去,垂钓的人们便懒于来此蹲守。随着秋一天天走向肃穆,湖区的游人也少了许多,但仍有不少老人、情侣、画家、摄影家、迁客骚人来此小住。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

③查干湖美,美在秋草。轻露染过的蒲草依然葱郁滴翠,很深的一截还在水里,蒲棒却透出橙黄。渔民介绍,蒲棒采摘下来,可以作为驱赶蚊蝇的香炷,一支蒲棒,可以燃上几个小时。有些地方用蒲草做床垫,铺在褥下面厚厚的、暖暖的,还散发着蒲香,销路很被看好。一枝枝、一簇簇,泛着轻黄的舒展的苇叶,就像跳藏族舞的姑娘,张开双臂,弓起腰肢,献出哈达。而泛着油光的银白色的芦苇花,在风中柔软地散落开,烈火呼啸般地狂舞。修长的苇秆,接踵摩肩,竹林般地森然列阵。待到湖上结冰时,这些蒲草和芦苇都要被渔民割掉。割去固然可惜,但为了将一腔热血回报养育它们的大地,为了来年春天新生命的再一次萌发,想一想,也就释然了。湖中还有铺天盖地的菱角与荷花。花期过后,尚有一片片圆得可人的叶子浮在湖面,新绿里透着油一般的光泽,圆叶的下面,是一枝细蔓连到湖床。这时,肥硕的菱角,黑黝黝的,已经成熟。记得小时候开那达慕大会时,总有一些小商贩,将菱角煮熟后对半切开,用粗瓷碗盛着叫卖。孩子们用菱角那略朝里弯曲的锋利的尖儿,把果肉从菱角壳里抠出来,送到嘴里,吃起来真香。荷花的莲蓬籽,连同泥里鲜嫩稚白的藕都已成熟,渔民们却不舍得去捡拾,任由它们在湖中自在地散落,肆意地蔓生。

④秋天的查干湖,是水鸟的王国。从8月底到10月初,在北国圣水中完成季节性侨居、顺便又繁衍后代的候乌,几十万只之众,从四面八方向湖中翔集。对水禽颇有研究的鲍鹏友局长告诉我,这里面有天鹅,有丹顶鹤、白鹤、灰鹤、苍鹭、白鹳,有大雁以及其他近百种水禽,其中,光是野鸭,就有针尾鸭、绿头鸭、赤颈鸭等20多种。一时间,湖中用来接待“客人”的蒲苇显得容量不足,鸟儿们吵闹着、争抢着、嬉戏着,一边庆幸着对圣湖的占领,一边抓紧时间在这里捕鱼啄虾,补充能量,同时讨论着生活琐事,谋划着南归的路线。

⑤秋天,湖中的鱼也肥了。南湖的水草茂密,草根鱼、青根鱼长得特别快。夏天到南湖垂钓,听到“咔哧”“咔哧”声,那是草根鱼进食的声音,“嘎巴”“嘎巴”的声响则是青根鱼的。青根鱼被渔民归类为牙鱼,它们非常爱吃田螺、河蚌等贝类,因此青根鱼的牙床后面有个冲压床一样的凹凸槽,骨头自然是极硬的。渔民在食用青根鱼前,都要先把这块骨头取出来,做成小饰件。青根鱼的肉雪白、细腻,口感极爽,是湖中的上佳之品。每年冬捕时,南湖的青根鱼一出水就极畅销,大的四五十斤重,一两米长,一斤就要卖到1 00多元钱。在北湖,鲢鱼、鳙鱼、鲤鱼、湖虾,俱为上佳之品。尤其是北湖的鳙鱼,俗称胖头鱼,是经过国家认证的绿色有机食品。冬捕时,湖面上人潮涌动,车如流水,冰晶雪国里蒸腾着节庆的热浪。

⑥秋天的查干湖,最美的还是渔民。春天投放鱼苗,夏天管护,到了秋天,终于眼见着湖里的鱼肥了、大了,将整个湖都胀满了,渔民便美在了心里。他们这时开始收拾冬网,做着冬捕的准备。干活累了,几杯酒落肚儿,他们在一起海吹神聊,什么泥鳅用皮肤、肠道呼吸啦,胡罗鱼要在河蚌里产卵啦,老头鱼会冬眠啦,更是别有一番情趣。

(选自《2011年中国散文精选》,有改动)

1.下列对散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其说是游湖,莫若说是人生的一次悄然回眸”是说,游湖契合着人们对美好人生的眷恋之心,游湖看到的不只是湖中美景,还有对人生过往的回忆。

B.菱角煮熟对半切开,用菱角尖儿把果肉抠出来吃,渔民食用青根鱼把硬骨头取出来做成饰件,这些写出了查干湖特有的生活场景和当地人的慧心巧思。

C.第四段对水鸟进行了详细描写,不仅用数字写出了水禽的数量之多、种类众多,而且生动地描述了鸟儿们争抢地盘、捕食的场景。

D.本文语言清新优美,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来展现秋天的查干湖之美,以“查干湖美,美在秋天”为开头,照应题目,以它为主线,脉络清晰。

2.请赏析文中第三段中画线部分的句子。

3.查干湖的秋天美在哪些方面?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文概括分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艺是一种表现而不是一种卖弄。表现的理想是文情并茂,“充实而有光辉”,虽经苦心雕琢,却是天衣无缝,自然熨贴,不现勉强作为痕迹。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像一个大家闺秀,引人注目而却不招邀人注目,举止大方之中仍有她的贞静幽闲,有她的高贵的身份。

艺术和人一样,有它的品格,我们常说某种艺术品高,某种艺术品低,品的高低固然可以在多方面见出,最重要的仍在作者的态度。品高的是诚于中,形于外,表里如一的高华完美。品低的是内不充实而外求光辉,存心卖弄,像小家娼妇涂脂抹粉,招摇过市,眉挑目送的样子。

文艺的卖弄有种种方式。最普遍的是卖弄词藻,只顾堆砌漂亮的字眼,显得花枝招展,绚烂夺目,不管它对于思想情感是否有绝对的必要。从前骈俪文犯这毛病的最多,现在新进作家也有时不免。

其次是卖弄学识。文艺作者不能没有学识,但是他的学识须如盐溶解在水里,尝得出味,指不出形状。有时饱学的作者无心中在作品中流露学识,我们尚不免有“学问汩没性灵”之感,至于有意要卖弄学识,如暴发户对人夸数家珍,在寻常人如此已足见趣味低劣,在文艺作品中如此更不免令人作呕了。

过去中国文人犯这病的最多,在诗中用僻典,谈哲理,写古字,都是最显著的例。新文学作家常爱把自己知道比较清楚的材料不分皂白地和盘托出,不管它是否对于表现情调、描写人物或是点明故事为绝对必需,写农村就把农村所有的东西都摆进去,写官场也就把官场所有的奇形怪状都摆进去,有如杂货店,七零八落的货物乱堆在一起,没有一点整一性,连比较著名的作品如赛珍珠的《大地》,吴趼人的《二十年来目睹之怪现状》之类均不免此病,这也还是卖弄学识。

第三是卖弄才气。文艺作者固不能没有才气,但是逞才使气,存心炫耀,仍是趣味低劣。像英国哲学家休谟和法国诗人魏尔兰所一再指示的,文学不应只有“雄辩”(eloquence),而且带不得雄辩的色彩。

“雄辩”是以口舌争胜,说话的人要显出他聪明,要博得群众的羡慕,要讲究话的“效果”,要拿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给人看,免不掉许多装模作样,愈显得出才气愈易成功。但是这种浮浅的炫耀对于文学作品却是大污点。一般文学作者越有才气,也就越难避免炫耀雄辩的毛病。

从前文人夸口下笔万言,倚马可待,文成一字不易,做诗押险韵,和韵的诗一做就是几十首,用堂皇铿锵的字面,戏剧式表情的语调,浩浩荡荡,一泻直下,乍听似可喜,细玩无余味,这些都是卖弄才气,用雄辩术于文学。爱好这一类的作品在趣味上仍不很高。

选自朱光潜《文学上的低级趣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艺工作者要有学识,但是这种学识体现在文艺作品中,要无形,不漏痕迹。

B. 现在新进作家在写骈俪文时也爱犯卖弄辞藻的毛病,只顾堆砌漂亮的词眼。

C. 艺术有品格。品高的艺术通常追求内在的充实而不 “外求光辉”。

D. 文学作者越有才气,就越喜欢炫耀雄辩,并以此显示出一副可以镇压人说服人的本领。

2.下列对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二段主要从作者的创作态度方面提出文艺的特点是“表现而不是卖弄”,并分别对“表现”和“卖弄”在文艺中的体现做了形象的阐述。

B. 从第三段起,作者重点论述“卖弄”。文章分别列举了文艺作者卖弄的几个层面,论证条理清楚。

C. 举例论证是本文突出的论证方法。比如,用“大家闺秀”论证品高的艺术品,用“小家娼妇”论证品低的艺术品,说服力强。

D. 本文论证语言生动形象,论证方式多样,说理深入浅出,增强了阅读兴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一件完美的艺术品引人注目却不招邀人注目,就在于它不卖弄,不做作。

B. 如果对作品思想感情的表达有必要,那么,辞藻绚丽夺目也是无可非议的。

C. 作品中用典也是作者卖弄学识的体现,跟作者要表达的感情并没有太大的关系。

D. 文艺作品中,卖弄是作者创作态度的一种体现,卖弄的作品,艺术品位不会很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相似的青春,都有不同的精彩;不同的青春,带着相似的遗憾。

你的青春又是怎样的呢?请以“_______的青春”为题写一篇记叙文,不少于800字。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在乐山的风景名胜之地留下了数不清的诗歌楹联,例如写峨嵋山:“海到无边天是岸,山登绝顶雪为峰”“云卷千锋集,风驰万壑开”等等。请你为乐山大佛拟一副对联,要求:①紧扣描写对象特点;②必须原创;③不超过30个字。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缺乏酵素,①______,当体内酵素减少或严重不足时,各种老化现象就会出现。②______,年轻人体内酵素是老年人的30倍。代谢酵素不够会让身体的免疫力降低,容易有疾病的产生。所以说,缺乏酵素,身体就容易老化,酵素愈多,③_______,酵素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成正比。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夏衍的报告文学是比较讲究艺术结构的,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单纯的结构方式,多作线性叙述,而使作品的结构富于变化,多姿多彩。如《包身工》巧妙地采用______的结构方法,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劳动为纵线,收放自如地勾连横向事件,使全篇宛如一条斑斓的彩带_______一串闪光的珍珠,显得玲珑剔透、严谨精美。在人物刻画和场景的描写上,他善于选择_______特色的典型的生活片段和细节,作特写镜头式的具体描绘,增强了作品的______和可感性。比如包身工早晨喝粥的情景就描绘得相当细腻、逼真。那对粥的描写,使你仿佛立即看到了猪食;女工们用舌头舔着淋漓在碗边外面的粥汁,蹲在路上和门口就食的情景,(    );至于老板娘用锅焦、残粥搅拌清水来给女工充饥的镜头,把包身工猪狗不如的生活揭示得入木三分,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满腔悲愤!

1.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B.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改变了他

C.他改变了单纯的结构方式,过去的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

D.改变了过去通讯、报导、速写多作线性叙述的单纯的结构方式

2.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纵横捭阖    缀上    具有    生动性

B.纵横交错    缀上    富有    可视性

C.纵横交错    点缀    具有    生动性

D.纵横捭阖    点缀    富有    可视性

3.下列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B.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C.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辘辘饥肠

D.使你仿佛听到了她们的饥肠辘辘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使至塞上》中“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借两种物自况,写出了飘零之感。

(2)《沁园春·长沙》中诗人面对色彩绚丽的辽阔秋景,引发感慨,表现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3)《荆轲刺秦王》中“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燕国宾客同仇敌忾的画面。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注)这首小诗,写于1921年诗人留学日本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小诗通过对月光、松树、白云、疏星、天河的描写,大胆想象,描绘出一幅宁静的月夜晚景图。

B.诗歌具有清幽典雅的风格,遣词造句和诗行的组织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两节诗共同写出一个“静”的境界。

C.第一节写实景,为第二节的想象营造氛围;第二节写诗人想象的景色及故事,蕴含着诗人深沉的遐想。

D.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勇猛的反抗精神和烈火般的热情已经消退,有的只是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情绪。

2.诗中写“鲛人泣珠”的传说,有什么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彦仙,字少严,初名孝忠,宁州彭原人,闲骑射。靖康元年,金人犯境,郡县募兵勤王,遂率士应募,补承节郎。李纲宣抚两河,上书言纲不知兵,恐误国。书闻,下有司追捕,乃亡去,易名彦仙。金人再犯汴,官吏皆遁,时彦仙为石壕尉,坚守三觜,民争依之。下令曰:“尉异县人,非如汝室墓于是。今尉为汝守,若不悉力,金人将尸汝于市。”众皆奋。金人攻三觜,彦仙战佯北,金人追之,伏发,掩杀千计,分兵四出,下五十余壁。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数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乃引兵攻其南,夜潜师薄东北隅,所纳士内应,噪而入,复陕州。事闻,上即命知陕州兼安抚使,迁武节郎、阁门宣赞舍人。彦仙尽取家属以来,曰:“吾以家徇国,与城俱存亡。”闻者感服。娄宿率叛将折可求众号十万来攻,分其军为十,以正月旦为始,日轮一军攻城,聚十军并攻,期以三旬必拔。彦仙意气如平常,登谯门,大作技乐。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食尽,煮豆以啖其下,而取汁自饮。娄宿雅奇彦仙才,尝啖以河南兵马元帅,彦仙斩其使。至是使人呼曰:“即降,畀前。”彦仙曰:“吾宁为宋鬼,安用汝富贵为!”命强弩一发斃之。金益兵急攻,城陷,彦仙率众巷战,矢集身如猥,左臂中刃不断,战愈力。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至城陷,民无贰心,虽妇女亦升屋以瓦掷金人,金人怒,屠其城,全陕遂没。既而闻金人纵兵屠掠,曰:“金人所以甘心此城,以我坚守不下故也,我何面目复生乎?”遂投河死,年三十六。(张)浚承制赠彦仙彰武军节度使,建庙商州,号忠烈。

(选自《宋史·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土厕其间/金人不觉/

B.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C.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D.初/金人得陕/用降者守之/使招集散亡彦仙/阴遣士厕/其间金人不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官吏为有司,“司”即“主管、管理”之意。

B.郭是与城相对而言的,城指内城,郭指城外的小城镇。

C.舍人,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宋元以来俗称显贵子弟为舍人。

D.秩既可指官吏的俸禄,也可指官吏的官阶或品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彦仙忠心爱国。金人入侵,他积极响应号召,投身军旅,保家卫国;在陕州保卫战中,他将家属全部接到陕州,以示誓死以守的决心。

B.李彦仙善做动员。在官吏都逃走的不利条件下,作为县尉,为了坚守三觜,他懂得充分利用百姓的力量,做了颇具鼓动性的动员,收到了成效。

C.李彦仙屡出奇谋。守三觜,他伴装战败,设伏杀敌;复陕州,他潜师夜袭,里应外合;战娄宿,他示敌以松懈,却用计破坏敌人的进攻。

D.李彦仙富贵不淫。娄宿以河南兵马元帅的官职诱惑李彦仙,李彦仙不为所动,不仅斩杀了娄宿派出的使者,还在娄宿喊话时叫人将其射杀。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课内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潜使人缒而出,焚其攻具,金人愕而却。

(2)金人惜其才,以重赏募人生致之,彦仙易敝衣走渡河。

(3)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阳光下读诗

林文月

这本书在膝盖上,沉甸甸的,颇有些分量。

长雨过后忽睛。这样的晴天,不晒晒阳光太可惜,但仅晒阳光又未免无聊,遂自书架上顺手取了一本书走到阳台来。这一本沉甸甸朱红色布纹精装书,便是如此颜有分量地落在膝盖上的。

这是一本英国近代汉学家亚瑟·威利的中诗英译本。想起来自觉有些腼腆。这本书买来已经年余,但要做的事很多,要读的书也很多,终于没有轮及读这一本书。

记得是一个夏天的夜晚,饭后开车,经过那一条衡,被辉煌又含蓄的灯光吸引而驻车走进去的是一家旧书店。灯黄黄的,明亮却单调。店面意外的宽敞深奥。前面卖些月历、本子、卡片类文具,后面的旧书籍倒是整理得有条不紊。我随便浏览过去,在与东方相关的一隅停步细观。其实,与东方相关之书籍并不多,在少之又少中,这本威利的英译诗集,反而很快地吸引了我的注意。

这诗集是第二版,印制时间在一九四一年,初版则是一九一九年。当然比不得宋版明版善本书,不过也已经逾越半世纪。倘换为人,合当是风霜在颜,萧疏鬓斑,看尽世态炎凉的年纪了。只因为书不言语,静静地伏卧膝上,任我翻弄。

我在春风微寒的阳光下翻弄一本美国学者翻译的中国诗集。阳光自背后照射,令我感觉腰背之际有一种难以言喻的温暖舒适。

威利的序言并不长,只简单说明中国古典诗与英诗在内蕴与技巧方面的异同。在序言的前段,威利说到译诗之难。西方的读者们或者会好奇,中国诗讲究协韵吗?有的。但他翻译时,衡量形式与内容,避免顾此失彼而放弃了韵的问题。于末端,他则又提及此书的面世,恐将引起一些争议,但他自信尚不至于误导读者。

我看见威利的微笑在那里出现,朦胧但坚定。

在七十年前,或者八十年前,一位生于英国,长于英国,从未到过东方而热爱东方文化的学者,将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贡献给东方文学的译介。而今,我坐在阳光之下,阅读一本英译的中国古典诗集,遂经由一位英国文士的译文,再去溯源一些熟悉的以及不甚熟悉的古诗。感觉有些复杂而奇妙。

其实,第一次接触威利的译著是二十余年前,当时正译着紫式部的《源氏物语》。威利的译本给了我另一个观察原著的视角。他的翻译未必十分忠实,有些部分删节了,有些文字修改了原著的缠绕,但译文十分典雅优美,相信西方的读者会被那本书导引进入神妙的东方文学世界。我后来又有了一本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英译本《源氏物语》。那本评著颇为忠实,对我自己的译事十分有助益,然而,字里行间似乎欠缺了一些什么。也许是品味罢,或者是风格。可见得忠实正确,大概不是翻译的全部。

忽闻得鸟鸣啁啾。侧首从栏杆望过去,近处大树的繁枝已有万点新绿,一群不知名的蓝色小鸟正穿梭新绿万点之间。山谷向远方倾斜迤逦,高低深浅不同的树姿和树色也一径流宕至远方,在春日阳光下,仿佛到处跃动着;而那更远处的海港,水映着光,反而像透明的镜面,文风不动。

如果从海港驶出大海,一径航行,与哥伦布相反的方向,大约精疲力竭后,可以抵达威利的故乡罢?不过,读其人之书,也未必非要追寻其人的踪迹不可。有人诵读杜甫、白居易或苏东坡,使发愿追其一生遗迹。但会看到什么呢?多系一些后世人庸俗的附会罢了。威利聪明,或者可以说浪漫。他宁愿保存文字里美好的东方印象,足不离英国土地一步,他的日本,遂永选是紫式部笔下的日本,他的中国,也应该就是像这本译诗集中的中国罢。

(选自《林文月经典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不写“阳光”,也不写“读诗”,却从一本书写起,是为了凸显这本诗集的主体地位,表现它的厚重有分量。

B.作者以人喻书,把这本诗集比作饱经风霜的老人,巧妙独特,意在说明这本诗集出版的年代久远,沧桑厚重,表达自己对这本书作者的敬重之情。

C.作者把威利译著的《源氏物语》与美国学者塞登史帝克的译本进行对比,说明最好的译著不能忠实,而是要有自己的加工修改。

D.文章倒数第二段,由书转为对周围环境的描写,清新优美,表明自己心境的轻松惬意,思绪飘远,引出下文对诗集作者的怀想。

2.作者为何会说威利的微笑是“朦胧但坚定”的?

3.文章题目为“阳光下读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作者读到了什么?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96/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1698 1699 1700 1701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