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语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骞,汉中人也,建元中为郎。时匈奴降者言匈奴破月氏王,月氏遁而怨匈奴,无与 共击之。汉方欲事灭胡,闻此言,欲通使,道必更匈奴中,乃募能使者。骞以郎应募,使 月氏,与堂邑氏奴甘父俱出陇西。径匈奴,匈奴得之,传诣单于。单于曰:“月氏在吾北, 汉何以得往使?吾欲使越,汉肯听我乎?”留骞十余岁,予妻,有子,然骞持汉不失。

居匈奴西,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西走敷十日至大宛。大宛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 见骞,喜,问欲何之。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大宛以为然,遣骞,为发译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立其夫人为王。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留岁,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 単于死,国内乱,骞与胡妻及堂邑父俱亡归汉。拜骞太中大夫,堂邑父为奉使君。

骞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蛮夷爱之。堂邑父胡人,善射,穷急射禽兽给食。初骞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

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著,颇与中国同俗,而兵弱,贵汉财物;其北则大月氏、康居之属,兵强,可以赂遗设利朝也。诚得而以义属之,则广地万里,重九译,致殊俗,威德遍于四海。乃令因蜀犍为发间使,四道并出,皆各行一二千里。初,汉欲通西南夷,费多,罢之。及骞言可以通大夏,乃复事西南夷。

骞以校尉从大将军击匈奴,知水草处,军得以不乏,乃封骞为博望侯。是岁元朔六年也。后二年,骞为卫尉,与李广俱出右北平击匈奴。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因曰:“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 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弁,将三百人,马各二匹,牛羊以万数,赍金币帛直数 千巨万,多持节副使,道可便遣之旁国。

骞还,拜为大行。岁余,骞卒。后岁余,其所遣副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 于是西北国始通于汉矣。

(节选自《汉书》卷六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B.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C.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财物不可胜言

D.骞曰/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今亡/唯王使人道送/我诚得至/反汉/汉之赂遗王財物不可胜言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匈奴,活跃在我国北方一带的游牧民族。其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单于”。汉武帝时,转守为攻,其势力逐渐转衰。

B.节,节杖,古代使臣持的表明身份的凭证。用竹、木、铜等材料制成,上面刻有文字,双方各执一半。

C.中国,上古时建国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族地区,与“四夷”相对,后泛指中原地区。与“李凭中国弹箜篌”意同。

D.侯,本指射礼用的箭靶,又特指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第二等,后泛指显贵。也用于对士大夫的尊称。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骞不畏困难,应召出使。面对匈奴与月氏结怨的局势,汉朝乘机出使月氏想与月氏共同对付匈奴,张骞奉命出使,途径匈奴时被扣留。

B.张骞坚贞不屈,不辱使命。张骞寻找机会和身边的人逃往月氏,历经艰险西行几十天到达大宛,取得大宛信任,派遣翻译辅助,辗转抵达月氏。

C.张骞待人宽厚,守信用,西域人非常爱戴他。曾随大将军卫青攻打匈奴,因知晓有水草之处,使军队能够及时得到供给,于是被封为博望侯。

D.张骞两次出使,加强了中原与华夏各族的联系。他带着价值数千万的财物,道路方便通行的时候就亲自出使旁边的国家,归国后一年多去世。

4.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既臣大夏而君之,地肥饶,少寇,志安乐,又自以远远汉,殊无报胡之心。

(2)匈奴围李将军,军失亡多,而骞后期当斩,赎为庶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九三几年的冬天,江南的小镇,天色灰沉沉的,似乎要下雪,北风吹着轻轻的哨子。突然间,小学里响起了当啷、当啷的铃声,一个穿着蓝布棉袍的校工高高举起手里的铜铃,用力摇动。课室里二三十个男女孩子嘻嘻哈哈的收拾了书包,奔跑到大堂上去排队。

男工万盛等在校门口,见到宜官,大声叫:“宜官!”笑着迎过去,接过宜官提着的皮书包,另一只手去拉他的手。宜官缩开手,不让他拉,快步跑在前面。万盛也加快脚步追了上去。

回到了家,万盛把宜官送到少奶奶跟前,表示平安交差,宜官叫声“姆妈!”就回自己房去,他挂念着他的八只白色瓷器小鹅。

“月云,月云!拿白鹅出来排队!”

月云是服侍他的小丫头,答应道:“噢!”拉开抽屉,小心翼翼的把瓷鹅一只一只拿出来,放在桌上。

在江南这一带,解放之前,穷苦的农民常将女儿卖或押给地主家或有钱人家做丫头。月云是押的,她父母爱她,不舍得卖。

宜官在睡梦中忽然闻到一阵阵甜香,是烘糖年糕的香气,睁开眼来,见月云拿着一只碟子,送到他面前,笑眯眯地说:“宜官,吃糖年糕吧。”

宜官接过筷子,吃了一条,再夹一条提起,对月云说:“月云,伸出手来!”月云闪闪缩缩地伸了右手出来,左手拿过一根竹尺,递给宜官,眼中已有了泪水。宜官说:“我不打你!”把烘得热烘烘的一条糖年糕放在月云伸出的右掌里,月云吓了一跳,“啊”的一声叫。宜官说:“烫的,慢慢吃!”月云胆怯地望着宜官,见到他鼓励的神色,似信非信地把年糕送到嘴里,一条年糕塞满了她小嘴。她慢慢咀嚼,向身后门口偷偷瞧了瞧,怕给人见到。宜官说:“好吃吗?吃了还有。”月云用力将年糕吞下肚去,脸上满是幸福满足的神色。她从来没吃过糖年糕,一生之中,连糖果也没吃过几粒。过去烘糖年糕给宜官吃,闻到甜香,只有偷偷的咽下唾液,不敢给人听到见到。

过了几天,全嫂抱着几个月大的小儿子,来看望女儿。瑞英留她吃了饭,又包了两块肉,让她带回去给丈夫和儿子吃。月云抱了小弟弟,送妈妈出了大门,来到井栏边,月云不舍得妈妈,拉着全嫂的围裙,忽然哭了出来。宜官跟在她们后面,他拿着一个摇鼓儿,要送给小孩儿玩。他听得全嫂问女儿:“月云乖,别哭,在这里好吗?”月云点头。全嫂又问:“少爷少奶奶打你骂你吗?”月云摇头,呜咽着说:“妈妈,我要同你回家去。”全嫂说:“乖宝,不要哭,你已经押给人家了,爸爸拿了少爷的钱,已买了米大家吃下肚了,还不出钱了。你不可以回家去。”月云慢慢点头,仍是呜咽着说:“姆妈,我要同你回家去,家里没米,以后我不吃饭好了。我睡在姆妈、爸爸脚头。”全嫂搂着女儿,爱怜横溢地轻轻抚摸她的头发,说道:“乖宝别哭,我叫爸爸明天来看你。”月云点头,仍是拉着妈妈不放。全嫂又问:“乖宝,宜官打你、骂你吗?”月云大力摇头,大声说:“宜官给我吃糖年糕!”语气中有些得意。

宜官心里一怔:“吃糖年糕有什么了不起?我天天都吃。”跑上前去,将摇鼓儿摇得咚咚的响,说道:“月云,这个给小弟弟玩。”

月云接了过去,交在弟弟手里,依依不舍地瞧着母亲抱了弟弟终于慢慢走远。全嫂走得几步,便回头望望女儿。

后来宜官慢慢大了,读了更多的巴金先生的小说,他没有像《家》中的觉慧那样,和家里的丫头鸣凤发生恋爱,因为他觉得月云生得丑,毫不可爱,但懂得了巴金先生书中的教导,要平等待人,对人要温柔亲善。他永远不会打月云、骂月云,有时还讲小说中的故事给她听。

宜官上了中学。日本兵占领了这个江南小镇,家中长工和丫头们星散了,全家逃难逃过钱塘江去。妈妈在逃难时生病,没有医药而死了,宜官两个亲爱的弟弟也死了。宜官上了大学,抗战胜利,宜官给派到香港工作。月云没有跟着少爷、少奶奶过江。宜官不再听到她的消息,不知道她后来怎样,乱世中很多人死了,也有很多人失了踪,不知去向。宜官跟家里写信时,不曾问起月云,家里兄弟姐妹们的信中,也不会有人提起这个小丫头。

从山东来的军队打进了宜官的家乡,宜官的爸爸被判定是地主,欺压农民,处了死刑。宜官在香港哭了三天三晚,伤心了大半年,但他没有痛恨杀了他爸爸的军队。因为全中国处死的地主有上千、上万,这是天翻地覆的大变乱。在宜官心底,他常常想到全嫂与月云在井栏边分别的那晚情景,全中国的地主几千年来不断迫得穷人家骨肉分离、妻离子散,千千万万的月云偶然吃到一条糖年糕就感激不尽,她常常吃不饱饭,挨饿挨得面黄肌瘦,在地主家里战战兢兢,经常担惊受怕,那时她还只十岁不到,她说宁可不吃饭,也要睡在爸爸妈妈脚边,然而没有可能。宜官想到时常常会掉眼泪,这样的生活必须改变。他爸爸的田地是祖上传下来的,他爸爸、妈妈自己没有做坏事,没有欺压旁人,然而不自觉的依照祖上传下来的制度和方式做事,自己过得很舒服,忍令别人挨饿吃苦,而无动于衷。

宜官姓查,“宜官”是家里的小名,是祖父取的,全名叫做宜孙,因为他排行第二,上面还有一个哥哥。宜官的学名叫良镛,“良”是排行,他这一辈兄弟的名字中全有一个“良”字。后来他写小说,把“镛”字拆开来,笔名叫做“金庸”。

金庸的小说写得并不好。不过他总是觉得,不应当欺压弱小,使得人家没有反抗能力而忍受极大的痛苦,所以他写武侠小说。他正在写的时候,以后重读自己作品的时候,常常为书中人物的不幸而流泪。他写杨过等不到小龙女而太阳下山时,哭出声来;他写张无忌与小昭被迫分手时哭了;写萧峰因误会而打死心爱的阿朱时哭得更加伤心;他写佛山镇上穷人钟阿四全家给恶霸凤天南杀死时热血沸腾,大怒拍桌,把手掌也拍痛了。他知道这些都是假的,但世上有不少更加令人悲伤的真事,旁人有很多,自己也有不少。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一段的环境描写将读者带到了特定的时空背景和氛围中,自然引出宜官出场,简洁明了而又极富内涵,并能迅速吸引住读者。

B.宜官给月云吃年糕的情节运用了丰富的心理描写表现出宜官对月云的关心和爱护,同时 也更可以表现出宜官对月云的喜爱与讨好。

C.金庸善于通过场面描写展示人物形象,文中写月云与母亲井栏边分别的场景,真切表达出月云对家人的依恋及全嫂对女儿的爱怜。

D.本文没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也没有复杂的人物关系,作者娓娓叙述月云和宜官的往事,语言通俗易懂,朴实厚重,富有意蕴。

2.《月云》是作家金庸的一篇自传色彩很浓厚的作品,但在行文时没有用第一人称“我”, 而是用“宜官”“金庸” “他”,请简析本文这样写的好处。

3.著名作家、南京大学教授毕飞宇说:“对一个作家来说没有一样东西比他的情怀更重要。 或许可以这么说,情怀才是最重要的才华。”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作家金庸的情怀。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题。

材料一

第三届全球可持续科技创新大会日前在布鲁塞尔落下帷幕。本届大会首次设立中国馆,以视频、海报等多种形式介绍中国在生物航空燃料、生物柴油、氢能等清洁能源领域的最 新科研和应用成果。与会人员普遍认为,中国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科技创新能力已经处于 世界领先水平,为推进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供有效解决方案。

全球可持续科技创新大会由比利时法兰德斯技术研究院牵头创办。比利时研完院负责 人德克•弗朗萨尔说,许多科技创新成果已为特定领域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但这种解决方案并没有得到广泛应用。“全球可持续科技创新大会则为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政策 制定者、企业家和科技人才搭建一个交流与合作的平台,让科技创新成果在实现联合国可 持续发展目标的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本届大会的一大亮点是中国的深度参与,”全球可持续科技创新大会组委会政策部主任菲尔勒方德沃得表示,“在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方面,中国走在了世界前列,为其他国家作出了很好表率。在能源和科技创新领域,中国也是世界领先。全球可持续科技创新大会的成功举办,中国不可或缺。”

中国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赶超西方,主要在于中国政府重视可持续发展,大力建设生态文明。“海洋可再生能源是新能源的未来发展方向,目前还处于产业培育期,需要战略性先期投入。中国政府从长远出发,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局着想,坚定不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摘编自人民日报《全球可持续科技创新大会:中国成功经验值得推广》)

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于2016年正式启动,该议程呼吁各国采取行动,为实现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作为该议程的签署国,中国于2017年率先发布《中国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进展报告》,初步总结了中国在国家层面的做法和经验。

在科技领域,中国落实可持续发展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形成社会共识。近年来,中国一直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创新是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徐南平认为,中国下大力气推动创新符合中国经济发展规律,也符合世界发展潮流。为什么科技在中国现在这么重要?实际上是基于国家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考虑,国家对创新是很支持,这也是中国发展一个很重要内容。

(摘编自人民日报《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是有限的。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资源消耗呈加速趋势,在不久的将来.大部分矿物资源将会消耗殆尽,加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挑戏。受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制约,在现有技术装备条件下,人类经济増长已经接近上限。如果不能出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全球经济难以走出低速増长的窘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不断进步和创新。由于缺乏重大创新成果,自2004 年起,全球经济增长活力显著下降。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所的研究报告指出,今后如果生产率不显著提升,全球经济増长率将大约下降40%。为了提高生产率,在重视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必须做好两点:一方面新兴工业国要不断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生产率在一定程度上持续增长;另一方而,发达国家要更加重视弥补企业和行业之间的生产率差距,实现均衡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陈庆修《以科技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虽然很名科技创新的成果己经为特定领域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但遗憾的是这种解决方案没有得到应用。

B.全球可持续科技创新大会组委会政策部主任菲尔勒•方徳沃得认为,此次大会成功举办,中国的作用必不可少。

C.中国为实现全球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目标而努力,并率先发布有关报告,初步总结了国家的做法和经验。

D.人类面临可持续发展的严峻考验,经济增长已接近最大限度,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项

A.本届大会首次设立中国馆,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几项最新科硏和应用成果也被以视频、海报等多种形式加以介绍。

B.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有限,工业文明的推进,让资源消耗的速度加快,大部分矿物资源在不久的将来会消耗殆尽。

C.由于缺乏重大的科技创新成果,经济的发展不容乐观,研究表明,如果生产率不显著提升,全球经济增长率还会下降。

D.目前全球的新兴工业国正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保持生产率持续増长;发达国家已重视弥补企业和行业间的生产率差距.

3.请结合材料,分析中国在可持续科技创新方面迅速发展的原因。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乡土社会已发生巨大变化,但是,乡土社会也存在一些沿袭已久的问题,如城乡差距日益增大,某些乡风民俗守旧落后,少数农民的现代化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等等。这些是现实问题,也是历史问题,20世纪以来,它们一直或隐或显地存在。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并将其思考融入艺术创作中,从而形成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

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几代作家对重要文学问题的思考和探索,如小说的创作目的、正确处理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方法、作家基本的价值立场等。在这些问题中,作家的价值立场尤为重要。在现代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乡土文学作家有基本一致的价值立场。从鲁迅及其影响下的青年作家群,到废名、沈从文等一批作家,都相信民主与科学,努力追求国家现代化,积极谋求大众福祉。因此,他们的文学创作具有厚重的现实关怀和强烈的现代性诉求。

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魅力,这与其在形式、技巧、语言方面的革新有关,同时,也与其创作目的紧密相联。鲁迅在概括现代乡土文学的创作目的时说,文学“必须是‘为人生’,而且要改良这人生”。“为人生”“改良人生”是鲁迅1933年回顾自己的创作目的(也是起因)时追述的。在为其第一本小说集《呐喊》所作《自序》中,鲁迅称他创作这些作品的目的是“改变(国人的)精神”。

乡土文学“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契合了时代需求,也体现出作家的爱国情怀和忧患意识。此后,这一创作目的被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坚持,成为乡土文学的灵魂。

坚守现代价值立场和“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使现代乡土作家在处理文学与现实关系时,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作为乡土文学传统的奠基者,鲁迅提倡“睁了眼看”,反对闭着眼睛“便看见一切圆满”。

鲁迅一直认为,只有直面现实,揭示现实的缺憾和不足,才能“引起疗救的注意”,因而他辛辣地讽刺那些逃避现实的人。《狂人日记》《药》《明天》《故乡》《祝福》《长明灯》等小说,也无不以现实主义精神描绘乡土社会落后的文化和窘迫的生活,并深入挖掘两者之间的关系。“揭出病苦”并非鲁迅创作乡土小说的最终目的,探究阿Q、七斤们应有的、幸福的、合理的新生活,才是作者的真正意图。鲁迅乡土小说的现实主义精神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对人民最深沉最炽热的爱,也体现了中国现代作家的使命感和担当意识。

虽然中国社会历经种种变化,但乡土文学热却经久不衰。在一个世纪里,乡土文学一直是最热门的题材领域之一,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才华横溢的青年作家加入其中。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乡土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建设也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为进一步加强美丽乡村建设,为广大农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需继承现代乡土文学传统,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为人生”的创作目的和现实主义精神,创作出真实反映社会主义美丽乡村的发展变迁和新时代农民精神面貌的优秀作品。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从20世纪初至今,我国乡土社会的一些沿袭已久的问题一直明显地存在着。

B.作家的价值立场在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传统的诸多文学问题中是尤为重要的。

C.以鲁迅小说为代表的乡土文学具有很强的魅力,这是由其创作目的决定的。

D.鲁迅小说无不描绘乡土社会落后的文化和窘迫的生活,并深挖两者之间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我国乡土社会虽已发生巨变但问题犹存的社会现实引出论题,然后充分分析了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秀传统,最后指出其在当代的意义。

B.文章阐释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秀传统时,主要是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秉承“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和坚持现实主义精神两方面论述的。

C.文章以《风波》《狂人日记》《药》《明天》《故乡》《祝福》《长明灯》等小说创作为论据,证明鲁迅等中国现代乡土作家具有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

D.文章末段直接指出了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在继承现代乡土文学传统方面的不足,并鼓励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乡土文学作品。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代乡土文学作家对乡土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并将其思考融入 艺术创作中,这种做法对中国当代乡土文学作家来说是非常值得借鉴的。

B.乡土文学“为人生”''改良人生”的创作目的为一代代乡土文学作家所坚持,成为乡 土文学的灵魂;此创作目的是坚守现代价值立场和现实主义精神的前提。

C.鲁迅创作乡土小说不只是“揭出病苦”,其真正意图是探究笔下人物应有的新生活, 小说的这种现实主义精神正是鲁迅对国家、对人民深挚的爱的一种表现。

D.乡土文学在一个世纪里一直是最热门的题材领域之一,这与中国乡土社会在变迁中存在着沿袭已久的问题和中国现代乡土文学的优秀传统有着紧密的关系。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自古以来,人们对月亮充满着美好的想象,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传说家喻户晓,“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诗句脸炙人口。

这几十年,现代科学探索告诉人们,月亮表面原来是一片坑坑洼洼的不毛之地,没有水,没有空气,毫无生机。2019年,随着中国“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球背面,人们对月亮的认识越来越透彻。

对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抄袭,不要套作,不少于800字。

 

请根据下面一段话的主要意思为古代的“士”下定义,不超过55个字。

古代的“士”是处于“官”与农工商“小百姓”之间的“特殊人士”。他们不以官职论高低,不以财富论成败,进可拜相封侯,退则游于山野,尊崇“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精神。由于他们居于承上启下的社会地位,又无权以谋私,加之有一定的文化积累,故往往能以较客观的眼光来洞察社会,有时甚至有“一言九鼎”、“一言兴邦”的社会能量。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上恰当的语旬,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据我们对景德镇元青花瓷各窑址出土的瓷片观察分析,____________,所烧制瓷片的品质和用途也不同。高质量胎泥颜色洁自,质地细腻,多用于烧制出口的大件。中质量胎泥含有少许铁、锰等杂质,颜色和质地稍差,极少有斑点,多用于生产中、小件产品。低质量胎泥含铁、锰较多,是淘洗胎泥的渣料,颜色灰黄,粗而干涩,__________,多用于烧制民用粗器。由此可见,___________,胎泥质量越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数码技术和数码艺术给受众提供了广泛参与的最大可能,也让艺术突破了作者和读者、台上和台下的     ,使艺术真正意义上走向受众,受众可以在缪斯女神面前充当一回创作者。如某些剧作中的人物命运安排,情节增删、着色等,受众都可以参与到创作中去。一部作品的最后完成,可能就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我们知道,任何一门艺术都是以一定的物质作为          的,可是,人类历史上还没有一种艺术能像数码艺术那样与技术结合得如此        。它摆脱了传统物质媒介的束缚,超越了现实实在物的各种限制,使艺术作品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是在艺术质量、艺术形式上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最广大的民众。因而,我们迎来了艺术审美的            的时代,也为“日常生活审美化”创造了美的意境和美的氛围。我们进入了一个“数码复制的时代”。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樊篱  平台  游刃有余  世俗化

B.桎梏  载体  轻而易举  世俗化

C.桎梏  平台  游刃有余  大众化

D.樊篱  载体  轻而易举  大众化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也可能让这部作品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也就失去了一个结尾。

B.也可能让这部作品永远没有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

C.这部作品就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永远没有一个结尾。

D.这部作品也就可能永远缺少一个结尾,永远处在改编变化之中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使艺术作品不再停留于象牙塔中,而在艺术质量、艺术形式上有可能真正地走向最广大的民众。

B.艺术作品不再停留于象牙塔中,而在艺术质量、艺术形式上有可能真正地走向最广大的民众。

C.使艺术作品不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在艺术质量、艺术形式上有可能走向真正的最广大的民众。

D.艺术作品不是象牙塔中的摆设,而是在艺术质量、艺术形式上真正地有可能走向最广大的民众。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出师表》中,诸葛亮建议刘后主扩大听闻,发扬先帝美德,振奋士气,同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避免堵塞言路。

(2)《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的意思与《论语》中“思而不学则殆”句相近。

(3)在《琵琶行》中,琵琶女一出场,“________________”简单的几个准备动作,就己表现了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题。

奉送严公入朝十韵(节选)

杜甫

南图回羽翮,北极捧星辰。

漏鼓还思昼,宫莺罢啭春。

空留玉帐术,愁杀锦城人。

阁道通丹地,江潭隐白蘋。

此生那老蜀,不死会归秦。

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

(注)①严公:杜甫的朋友严武。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镇守蜀地的严武奉召回朝。②玉帐术:古代兵家一种安营的方法。③丹地:指皇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以大鹏回翅飞返北方、围护北极星喻指严公将由蜀入朝,回到皇帝身边忠心效命。

B.三、四句先想象严公听漏待鼓等待上朝的情景,再以宫莺停止歌唱点明严公入朝己在夏天。

C.五、六句设想严公离蜀后,蜀地人民将深陷愁苦之中,委婉地赞美了严公镇守蜀地的功绩。

D.七、八句写严公入朝后,他的住地将空留漫漫江水和隐隐白蘋,表现了诗人对严公的思念。

2.这首诗的后四句,表达了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共359704条记录 当前(1692/35971) 首页 上一页 1687 1688 1689 1690 1691 1692 1693 1694 1695 1696 169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