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2017年2月5日,“田园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亮点措施被写进中央一号文件: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综合改革转移支付等渠道开展试点示范。 田园综合体是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综合发展模式,可以满足三个产业相互渗造融合的新动向,是在城乡一体格局下,实现中国乡村现代化、新型城镇化、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一种可持续性模式。 (摘自《现代农业科技》) 材料二: 自从田园综合体这个词进入国家高层文件以来,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浪潮正在席卷全国。田园综合体不仅成了文化旅游资本的宠儿,也成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的载体。在本质上,田园综合体是在乡村发展起来的新范式,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还原了农业的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在此基础上,田园综合体开启了以乡村经济发展为基础的文化旅游开发新模式。 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所以,田园综合体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文化环境和地理环境。对于中国城市化进程来说,田园综合体树立了逆城市化的成功范式。 (摘编自《楚天都市报》) 材料三: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中面临着文化重塑的过程,任何一个田园综合体的开发者,所面对的风景是田园风景,但是所面对的当地居民可能是被异化的中间人(失去了乡民原本的淳朴,失去了民俗文化的传承,“中间人”既不是纯粹的乡下人,也不是纯粹的城里人)。让中间人重拾自己的民俗文化传承,重新找回田园心性,这是田园综合体能够具备灵魂的关键。 中产阶级的新田园文化和农民的旧田园文化之间需要找到一种平衡机制。这种平衡机制的建立不依赖于管理运营者,也不依赖于任何商业模式,而是依赖于一种自由和谐的文化开放机制。未来,基于田园综合体,一定会生成一种全新的乡贤文化形态。 (摘编自“搜狐网”) 材料四: “留住绿水青山,守住淡淡乡愁。”长久在钢筋水泥中生活的都市人大多有一个田园梦,秀美的风光、传统农耕场景,蕴藏着从古至今的乡村美好意蕴。 浙江省绍兴市漓渚镇素有“国兰祖地、春兰故乡”的美誉,如今正在进行“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试点,其中的案核村是千亩花海的核心区块。“村庄美、产业兴、农民富、环境优”,2018年,棠棣村成功创建为浙江省首批3A级景区村庄。漓渚利用兰花经济、美丽乡村、乡村治理等优势条件,创建生态经营示范项目,“花香漓渚”田园综合体即将美丽绽放。 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当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催生着新产业新业态,正在形成一种新的乡村综合发展模式,改变着当地及周边乡村的发展格局,一幅推动乡村振兴的美丽色春正在徐徐展开。 (摘编自《钱江晚报》《“田园综合体“载起乡村未米》) 1.下列关于“田园综合体”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园综合体是乡村新型产业综合发展模式,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B.田园综合体是旧乡民、新乡民、新乡贤共同营造的现代田园理想,其本质还是乡村社区,不过是以新范式来呈现。 C.田园综合体的内核是乡土经济逻辑,与城市经济逻辑不同,追求的是“农业集群+休闲产业集群”的利益最大化。 D.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关键是被异化的“中间人”重拾民俗文化传承,找回田园心性,这样才能进行真正的文化重塑。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前我国乡村正大力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花香漓渚”项目就是一个例子。 B.田园综合体不仅文化旅游价值较高,同时也为中产阶级安放乡愁提供了载体,因此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一股建设浪潮。 C.具有生态循环之美、文化创意之美、休闲体验之美的田园综合体还原了农业的本质,更加符合中国农耕社会的特点。 D.材料二指出了田园综合体的本质,材料三关注建设中的文化重塑,材料四则用真实的事例说明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 3.请根据材料二、三,概括田园综合体建设应怎样做使其具有相应的文化价值。
|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当代阅读史上,我们从西方引进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观点。它动摇了“唯一标准答案”的僵化思想,对我国阅读界有很大的启蒙作用。然而,众多匪夷所思的“多元解读”也随之出现,这类荒腔走板的解读,甚至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中小学课堂之中。 这些混乱认识与理论问题仍未彻底解决有关,其中最主要的就是未能正确理解西方“接受美学”中的“读者中心论”。 “接受美学”是西方读者理论中影响最大的流派,它认为“没有接受者的积极参与,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是不可想象的”。国内有人把它形象地推进一步:斧头不用无异于一块石头,作品不读等于一堆废纸。但是,他们忘记了,世界上所有的东西不用都无异于一块石头,然而要用的时候,石头不可能当斧头,废纸更不能当作品。事物的根本属性与它的附属功能是不能混淆的。 其实,西方“读者中心论”也强调在以读者的接受来阐释作品时,要避免纯主观的、任意理解的心理主义陷阱。毕竟,读者接受有时代局限性和主观任意性。没有接受,作品不能最后“现实化”;但单个读者的接受理解还不能等于作品的全部,只有代代相承的接受链才有望接近作品本身。既然如此,判定作品意义的依据只能是作品本身。也正因如此,任何接受都可能是对另一接受的局限的弥补;同时,任何接受都有提高、修正之必要,更不用说要对错误接受予以纠正。 此外,多元解读与文本制约是同时发生的。文本是一个未确定的“召唤结构”,文本“空白”中存在某种意向,召唤读者去言明,并希望读者完全按照文本召唤,实现文本解读的一切潜在可能。个体读者只能实现一部分可能,而读者的多元反应成为必然。因此,作品的“召唤结构”的“空白”为阅读提供了想象的自由,而文本本身又对阅读进行基本限制。正如鲁迅所言:“读者所推见的人物,却并不一定和作者设想的相同……不过那性格、言动,一定有些类似,大致不差,……要不然,文学这东西就没有普遍性了。”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有只“看不见的手”,不管读者愿意不愿意,背后的决定者乃是文本。 历史上错误的“读者决定论”不止出现过一次。李白、杜甫的诗歌曾经不入流,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曾遭受法国主流社会的审判……然而,一切“假哈姆雷特”都动摇不了经典文本的地位。总之,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应该一千个读者只有一个哈姆雷特,更不应一千个都不是哈姆雷特,甚至没有了哈姆雷特,我们应该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摘编自赖瑞云《寻找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提倡多元解读的同时造成荒腔走板的解读。 B.单个读者的理解有局限性而无法像代代相承的接受链那样有望接近作品本身。 C.“召唤结构”中的“空白”召唤读者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文本进行个性化阐释。 D.对作品的理解应多元,以便从中挑选唯一正确的理解,而不能脱离作品另起炉灶。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真正理解作品为写作动机,文章论证多元解读应避免的误区及要遵循的原则。 B.文章先从正面阐述“接受美学”的观点,又从反面批驳国内某些人的错误理解。 C.文章借鲁迅名言,论证读者在解读文本时既有想象自由又要受文本限制的观点。 D.文章以李白、杜甫诗歌的遭遇为例,论证经典文本地位完全不受读者影响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找到相对最像的“哈姆雷特”,应注重读者能动性与作品限制性的统一。 B.对个人理解进行提高、修正并与其他读者交流,有助于读者全面理解作品。 C.由于文学普遍性的制约,读者在理解人物形象时必须做到以作者设想为主。 D.同样重视读者理解,但“读者中心论”比“读者决定论”更看重文本限制。
|
|
假设学校组织竞聘学生会主席,你准备参加竞聘。试撰写一份演讲稿,阐述你的竞聘主张。 要求: 1.结构完整,符合演讲词的基本格式和内容要求; 2.主题明了,语言符合演讲人的身份; 3.正文字数不少于600字。
|
|
学校准备为学生设计制作校服。原定一款参照国外校服设计的样式,男式帅气,女式俏丽,大家很喜欢。但有家长提出,这样的校服穿上后容易使学生分心,甚至会助长男女同学之间的爱慕之心。校方对此很为难。 学校决定找部分学生代表征求意见,假如你是其中一位代表,请你写一段话。陈说自己的看法,对解决这一问题提供帮助。 要求:内容积极,表达得体,150字左右。
|
|
片段四: 同学们,大家肯定想过,在北大中文系读书,所为何事?这个问题,估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答案。为了兼济天下,服务社会,是可能的答案;为了文化创造和文化传承,也是答案选项之一。这些答案,我都认同。但是,我还是想请大家温习孔子说的两句话:“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孔安国的解释是:“为己,履而行之。为人,徒能言之。”二程的解释是:“为己,欲得之于己也;为人,欲见知于人也。”(朱熹《论语集注》引)就是说“为己之学”是为提升自身的修养而学,学习的目的是完善自身。而“为人之学”则是为别人而学,或者是为了让别人知道,或者是为了装饰自己给别人看。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鸣《处世可以百为,唯不可势利——2016年在中文系毕业典礼上的发言》) 技巧感悟:
|
|
片段三: 我从没有担任过班干部,缺少经验。这是劣势,但正因为从未在“官场”混过,一身干净,没有“官相官态”“官腔官气”;少的是畏首畏尾的私虑,多的是敢作敢为的闯劲。正因为我一向生活在最底层,从未有过“高高在上”的体验,对摆“官架子”看不惯,弄不来,就特别具有民主作风。因此,我的口号是“做一个彻底的平民班长”。班长应该是架在老师与同学之间的一座桥梁,能向老师提出同学们的合理建议,向同学们传达老师的苦衷。我保证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首先是“想同学们之所想,急同学们之所急”。当师生之间发生矛盾时,我一定明辨是非,敢于坚持原则。特别是当教师的说法或做法不尽正确时,我将敢于积极为同学们谋求正当的权益。 (《竞选班长的演讲稿》) 技巧感悟:
|
|
片段二: 这几天,大家晓得,在昆明出现了历史上最卑劣最无耻的事情!李先生究竟犯了什么罪,竟遭此毒手?他只不过用笔写写文章,用嘴说说话,而他所写的,所说的,都无非是一个没有失掉良心的中国人的话!大家都有一支笔,有一张嘴,有什么理由拿出来讲啊!有事实拿出来说啊!为什么要打要杀,而且又不敢光明正大地来打来杀,而偷偷摸摸地来暗杀!这成什么话? (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技巧感悟:
|
|
片段一: 时常听别人哼唱,自己也时常哼唱着姜育恒的那首《再回首》,唯独对“曾经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问,才知道平平淡淡从从容容才是真”这一句不愿认同。“孤独王子”唱得未免太超然了——一生反复追寻,就只得出了平淡是真的结论。平平淡淡是最真,说到底不就是自甘平庸、自甘无为吗?曾几何时,我们这些带着中学彩色梦走进大学校门的莘莘学子也在高喊着:平平淡淡是最真。且有人认为只要“与世无争,恬淡一生”便可无忧无虑地生存,颇有要把老庄的“无为”思想发扬广大之势。是什么使我们丰富的校园生活渐褪了缤纷的色彩呢?又是什么使我们真实的熔浆凝固,不再有来自内心深处的热血沸腾?是因为我们没有走进梦想中的象牙塔?是因为我们未走出自我困惑的地带?还是因为我们的心真的不再年轻,确实把一切都看得平淡了呢?不!都不是!主宰世界的是你,放弃世界的仍然是你。 (《让青春飞扬》) 技巧感悟:
|
|
阅读文本,完成各题。 人生就要敢于拼搏 北京时间2018年5月14日10时40分,69岁的“无腿勇士”夏伯渝成功登顶世界屋脊——海拔8844米的珠穆朗玛峰顶!在历经长达40余年拼搏,5次登峰尝试后,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夏伯渝的成功赢得了人们的称赞,但也有人持反对态度,认为夏伯渝年事已高,不应冒险。笔者认为:生命固然至高无上,但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活着”,放弃信仰,抛弃信念,碌碌无为终生,他不是在生活,而是“苟活”;倘若为了“安全”,让夏伯渝放弃实现自己的梦想,那便剥夺了他生的信念,更剥夺了他最大的快乐。 为了能够再登珠峰,夏伯渝40余年一直坚持体能训练,与伤残和病魔进行着斗争。对夏伯渝来说,珠峰固然让他失去了很多,但正是因为山在那里,他的生活才变得充实和快乐。今年2月,当决定第五次挑战时,夏伯渝说:我知道,只有克服困难才能有新的作为,所以我一直都没有放弃过。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如果不去克服它,人就永远没有进步。” 人生也是赛场。孔子曾看着浩浩荡荡、汹涌向前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一往无前,心中有梦想在激荡,或许就难以停下奋斗的脚步。面对当下某些“油腻大叔”的无力感,“佛系青年”的颓废状,夏伯渝展示出的“人生能有几回搏”的拼搏精神,正是一剂能够让心灵猛醒、让精神振奋的温热汤药。 “只要我能攀登,我都要一直攀登,活一天就要努力一天。不管珠峰攀不攀得上去,我也要一直攀下去。攀珠峰是我一生的爱好和梦想。”“无腿勇士”夏伯渝用事实教会我们最简单的道理,“追梦的道路上,永不服输”,四十年磨一剑,无论剑是否出鞘,这样的意志力、这样的拼搏精神都可歌可颂。 人生需要拼搏,拼出美好未来,搏出精彩人生。
|
|||||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的誓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有人说这表现了封建迷信思想,你是否同意?对这种超现实情节的安排,你是如何看待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