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假字 (1)无以,则王乎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2)王说,曰:“诗云……”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3)为长者折枝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4)刑于寡妻,至于兄弟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5)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6)盖亦反其本矣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7)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8)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9)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10)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________”同“________”,___________
|
|
正字音 ①则王乎(__________) ②胡龁(__________) ③衅钟(__________) ④觳觫(__________) ⑤褊小(__________) ⑥忖度(__________) ⑦挟太山(__________) ⑧语人(__________) ⑨便嬖(__________) ⑩莅中国(__________) ⑪赴愬(__________) ⑫惛(__________) ⑬放辟(__________) ⑭衣帛(__________) ⑮彘(__________) ⑯庠序(__________) ⑰孝悌(__________)
|
|
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问题。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雍也》 (1)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贡想以博施于民、济助众人等事功去行仁道,孔子认为那是圣人的事功,只有尧、舜那样的圣王才能够做得到。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就是孔子“推己及人”的“恕”,从爱自己推广到爱父母子女,再推广到爱天下的老人幼儿。 C.孔子认为求仁之道不必好高骛远,劝子贡从浅近易行的“恕”做起。他人和自己是一样的,所以以自身为喻,推及他人,即行仁之道。 D.“仁”是一种至高的境界,不易把握,孔子从寻常事理入手,用“推己及人”的方法来阐明关于“仁” 的基本主张。 (2)孔子还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结合上面的文段,简要说明你对孔子的“恕”的理解。
|
|
在当今社会,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力的增强,孔子的学说作为中国的文化名片逐渐走进了全世界热爱和平的人们中间。请为孔子写一段颁奖词。
|
|
请用斜线(/)为下面的文言文断句并翻译。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 (《论语·子路》)
|
|
本文记述的是弟子侍坐,其实也是一次颇有情趣的教育活动,请具体分析孔子在教学上的态度。
|
|
孔子对四个弟子的志向进行了怎样的评价?
|
|
如何理解文中曾皙所表达的志向?孔子为何赞成他呢?
|
|
本文语言简洁生动,极富表现力。从子路、冉有公西华的言谈中,可以看出他们各自的什么性格特点?
|
|
文化常识 (1)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一辆兵车,配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______) (2)饥馑,泛指饥荒。饥,指蔬菜歉收;馑,指谷物不熟。(______) (3)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祭祀在古代是大事。(______) (4)端,古代的一种礼服。章甫,古代的一种礼帽。(______) (5)冠者:成年人。古时,女子和男子在二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童子,指少年,未成年的男子。(______) (6)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______)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