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9月29日晚9时25分,天宫一号进入近地点h1约200公里,远地点h2为346.9公里,轨道倾角为42.75度,周期5382秒的运行轨道.北京时间9月30日16时09分,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精确控制下,天宫一号成功实施第2次轨道控制,近地点高度由200公里抬升至h3约362公里,顺利进入在轨测试轨道.这次轨道控制是在天宫一号飞行第13圈实施的.经过两次轨道控制,天宫一号已从入轨时的椭圆轨道进入近圆轨道,为后续进入交会对接轨道奠定了基础.通过此次轨道抬升,预计可使天宫一号在神舟八号发射时,轨道高度自然降至h4约343公里的交会对接轨道,从而尽量减少发动机开机,节省燃料.已知地球半径R,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答案都用字母表示) (1)求第二次变轨后的近圆轨道处的重力加速度g′ (2)求在交会对接轨道上运动周期T. ![]() |
|
在升降机内悬挂一圆锥摆,摆线为1m,小球质量为0.5kg,某次试验中升降机以2m/s2加速度匀加速上升,摆线恰与竖直方向成θ=53°角,则小球的角速度为______ | |
![]() (1)已知火箭的长度为40m,用刻度尺测量照片上的长度,结果如图所示.则火箭在照片中第2个像所对应时刻的瞬时速度大小v=______m/s. (2)为探究物体做直线运动过程中s随t变化的规律,某实验小组经过实验和计算得到下表的实验数据:
|
||||||||||||||||||||||||||||||||
某同学在实验室里熟悉各种仪器的使用.他将一条形磁铁放在转盘上,如图甲所示,磁铁可随转盘转动,另将一磁感强度传感器固定在转盘旁边,当转盘(及磁铁)转动时,引起磁感强度测量值周期性地变化,该变化与转盘转动的周期一致.经过操作,该同学在计算机上得到了如图乙所示的图象. (1)在图象记录的这段时间内,圆盘转动的快慢情况是______. (2)圆盘匀速转动时的周期是______s. ![]() |
|
![]()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每次改变小车质量时,应重新平衡摩擦力 B.实验时应先释放小车后接通电源 C.本实验m2应远大于m1 D.在用图象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关系时,应作a- ![]() (2)实验时,某同学由于疏忽,遗漏了平衡摩擦力这一步骤,他测量得到的a-F图象,可能是图中的图线______.(选填“甲”、“乙”、“丙”) ![]() (3)上图给出的是实验中获取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0、1、2、3、4、5、6、7是计数点,每相邻两计数点间还有4个打点(图中未标出),计数点间的距离如图所示.根据图中数据计算的加速度a=______m/s2 (保留三位有效数字). |
|
![]() A.小滑块在A点时,N>Mg,摩擦力方向向左 B.小滑块在B点时,N=Mg,摩擦力方向向右 C.小滑块在C点时,N<(M+m)g,与地面无摩擦力 D.小滑块在D点时,N=(M+m)g,摩擦力方向向左 |
|
航天飞机在完成对哈勃空间望远镜的维修任务后,在A点从圆形轨道Ⅰ进入椭圆轨道Ⅱ,B为轨道Ⅱ上的一点,如图所示,关于航天飞机的运动,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有( )![]() A.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小于经过B的速度 B.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速度 C.在轨道Ⅱ上运动的周期小于在轨道Ⅰ上运动的周期 D.在轨道Ⅱ上经过A的加速度小于在轨道Ⅰ上经过A的加速度 |
|
如图所示,AB为半圆弧ACB的水平直径,C为ACB弧的中点,AB=1.5m,从A点平抛出一小球,小球下落0.3s后落到ACB上,则小球抛出的初速度v 为(g取10m/s2 )( )![]() A.1.5m/s B.0.5m/s C.3m/s D.4.5m/s |
|
![]() A. ![]() B. ![]() C. ![]() D. ![]() |
|
如图所示,内壁光滑、半径为R的圆捅固定在小车上,有一可视为质点的光滑小球静止在圆桶最低点.小车与小球一起以速度v向右匀速运动、当小车遇到障碍物突然停止时,小球在圆桶中上升的高度不可能( )![]() A.等于 ![]() B.大于 ![]() C.小于 ![]() D.等于2R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