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试题】 材料一 欧盟国家在罗马签订《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2006) 欧洲央行总部前的欧元雕塑(1999) 统一驾照样本(1957) 材料二 欧元英文是EURO,欧元符号是由英文的第三个字母C(也是希腊文的第五个字母ε)中间加两横组成,希腊是欧洲文化的发祥地,因此它象征着欧洲文化的摇篮和欧洲文字的第一批字母,平行的双横线代表欧元的稳定,E又是“欧洲”英文(Europe)的第一个字母。 材料三 2013年6月7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二次会议举行大范围会谈等活动。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北大厅握手迎接与会各国领导人及国际组织代表,随后进行集体合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欧洲迅速走向一体化的原因。 (2)结合材料二概括欧元的精神文化内涵,并说明欧元流通的重要意义。 (3)结合材料二分析说明欧盟与上合组织的异同。
|
|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并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书云:积谷防饥,养子防老。……“成由勤俭败由奢”,已是家喻户晓的生活箴言和人生座右铭,被视为国之大脉、家之根基。 ——李锦伟、张明富《明清农村生活消费观点演变因素新探》 (1)请简要分析形成材料一中消费观的原因。 材料二(开埠通商后),近代上海的商人们讲求体面排场,追求奢侈豪华,为是得到某种优胜者的快感,为的是向人们证实自己的社会价值。 ——朱时英《近代中国商业发展与消费习俗变迁》 (2)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的消费观出现了什么变化?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材料三总体上,中古时代的欧洲,人们的消费意识很淡。近代早期(1500一1750),欧洲进入一个消费意识日渐增强、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新时代。薄伽丘指出:“炫耀、打扮以及实现个人的每一个欲望,似乎成了最正确的人生目标”。……在这250年间,铺张浪费已经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因为如此,近代早期的奢侈享乐之风遭遇新教伦理的抨击。 ——马世力《欧洲近代经济文化史论》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早期”欧洲“消费模式发生重大变化”的原因。后来这股“奢侈享乐之风”又为什么会“遭遇新教伦理的抨击”? 材料四分期付款、抵押贷款、信用卡等消费方式引诱人们用手头还没有的钱买用不着的东西,……由新教伦理的节俭观让位于享乐消费观。 ——潘海林《20世纪20年代美国消费文化的崛起》 凯恩斯主义主要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曾把那些上街购物的家庭妇女称作爱国者。 ——韩毅《美国30年代经济危机的历史反思》 从长期来看,如果(二战后形成的)这种高福利带来的高消费制度不加以变革,……各类危机也将持续出现。 ——(2012年)周建民《欧债危机最新进展及未来走向》 (4)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所反映的不同时期历史现象的内在联系。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京时间2012年7月28日凌晨消息,伦敦奥运会开幕式主题为《梦幻的岛屿》,在倒计时和第一章《绿色而愉悦的土地》之后,第二章《喧嚣》上演。工业革命来了。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力高速发展,但同时,人们也陷入恐惧与艰辛的劳动。……英国人对工业革命的成就总是充满了凌云壮志的自豪,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工业革命丑陋和肮脏的一面。……烟囱是工业革命的一个重要标志,1820年,世界上最高的烟囱在北爱尔兰,高度30米。英国作家威廉-布莱克的作品扫烟囱的人,讲述一个小男孩成为童工,含辛茹苦的生活。……逐渐地,工人的自我意识慢慢觉醒。人们逐渐开始保护自己的权益,争取合法利益,二战后来到英国的拉美移民,英国本地的失业工人,以及为女性争取选举权,这些斗争接连在英国出现。……最终在工业革命的大烟囱大熔炉中锻造出了奥运五环 ——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梦幻的岛屿》之第二章《喧嚣》 材料二:列宁之后,在前苏联工业化道路的探索中产生了严重的意见分歧:一派以布哈林为代表。布哈林认为:工农业是互相依赖、互相帮助。特别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要实现工业化保持工业高速度发展的基础是农业,是农民。要依靠农业经济的发展,通过增强农民的支付能力来发展工业。“工业要得到发展,需要农业取得成就;反之,农业要取得成就,也需要工业得到发展。”另一派以普列奥布拉任斯基为代表。认为在苏俄这样一个经济落后的小农占优势的国家,国营经济非常脆弱,只有迅速实现工业化才能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和过渡到社会主义。而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依靠行政和经济的一切手段,,进行社会主义原始积累,,即把小生产作为“殖民地”和原始积累的源泉。 ——《前苏联的工业化道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文明演进、工业生产、金融贸易、世界格局、社会关系、自然环境等方面的变化说明“英国人对工业革命的成就总是充满了凌云壮志的自豪,但同时,他们也承认工业革命丑陋和肮脏的一面。”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联最终选择了哪一派主张的工业化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什么?其最大弊端是什么? (3)根据上述材料的对比,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英国和苏联工业化的不同特点。
|
|
【加试题】“(20世纪)30年代中期或者说末期的苏维埃社会,……是独特的、建筑在三个基本原则下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工业化、国家管理经济、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开辟的不同于西方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其特征是 A.依靠本国积累工业发展资金 B.农业、轻工业、重工业按计划协调发展 C.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 D.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劳动积极性和创造性
|
|
【加试题】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据此,对下图的推论正确的是 A. 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 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 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 90年代,欧元发行与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
|
有学者认为,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仅仅是资本运动的全球化,而非经济福音的全球化。西方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将世界的生产和交换活动连为一体,但是从世界性的生产和交换活动中产生的经济利益,却没有在全球合理分配。这一观点旨在强调经济全球化 A. 表现为大规模的跨国运动 B. 不利于世界经济均衡发展 C. 使生产和交换活动更密切 D. 给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机遇
|
|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财政部长摩根索曾向参议院指出,美国要建立一种世界体系,以便让“企业家们可以按照商业原则进行国际贸易和国际投资”。战争结束后,这一建议体现为 ( ) A.《关贸总协定》签署 B.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 C.世界贸易组织建立 D.“冷战”秩序的建立
|
|
英国历史学家霍布斯鲍姆曾评论到,20世纪“最矛盾和讽刺的真相之一,就是以推翻资本主义为目的的十月革命,其所造成的最悠久的成就,却反而救了它的死敌一命。”下面说法能证明其结论的是( ) A.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部分地恢复资本主义 B.二战后,美国主导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建立 C.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等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 D. 70年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减少福利开支
|
|
【加试题】1973年3月,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工业管理的若干规定》的决议,决定通过合并企业,建立生产联合公司和工业联合公司并减少管理层次来改进工业管理体制。此后,联合公司在苏联普遍建立起来。到1979年,联合公司达3947个,参加的企业共有17516个。这一措施 A. 仍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框架 B. 成为使苏联一跃成为超级大国的重要因素 C. 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重要内容 D. 拉开了苏联工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序幕
|
|
1928年,斯大林视察西伯利亚农村后说,苏维埃制度不能长久建立在两种不同的基础上,即“联合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工业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这种认识在实践中体现为 A.提出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B.建立城乡市场交换体系 C.实行农业生产关系改造 D.加快重工业的发展速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