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 年 10 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粮食的统购统销,在农村向余粮户实行粮食计划收购 的政策,由国家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粮食的统购统销 A.加快了我国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B.有力地促进了各地农村的政权建设 C.将农民经济生活纳入国家计划体制 D.为国家工业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资源
|
|
《论北洋政府之经济立法》指出:“据统计,1912—1913年,北京政府颁布的有关发展实业的条例、章程、细则、法规等达86项之多。”这些经济法规和政策 A.扭转了工业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B.维护了社会经济发展的的秩序 C.激发了实业家投资的热情 D.健全了中国的经济法律体系
|
|
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 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 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
|
1993年,八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商务部”。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 A. “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 B.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C. “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 D. “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功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
|
在20世纪20年代浙江上虞县的下管村,“生产上它是一个农业社会,……下管人除粮食和菜蔬肉类等还能自给自足,并有毛竹和茶叶等山货可以外销外,日常生活的工业品,几乎全是外来的‘洋货’。……除了制造和修理农具和家具的一些手工业外,家庭纺织业等已被淘汰殆尽”。据此可知,近代以来下管村自然经济瓦解的征象是( ) A. 毛竹和茶叶等山货的外销 B. 农具等制造业和修理业的存在 C. 粮食和菜蔬肉类等的生产 D. 纺织和部分土产加工业的淘汰
|
|
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象征之一。图是宋代部分名窑分布示意图,符合钧窑、定窑、景德镇窑、耀州窑排列顺序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④③ D.③②④①
|
|
明宣德四年,日本贡使附带朝贡中国物品中,明廷规定的给价,“苏木、硫磺每斤钞一贯(一千文),红铜每斤三百文。”而按“时直(值)红铜每斤银六十文,苏木大者银八十文,小者银五分。”这说明了中日贸易( ) A.促进两国商品经济发展 B.政治意义高于经济价值 C.推动世界贸易活跃 D.贸易形式取决与经济发展水平
|
|
电影《十二生肖》中的兽首铜像是在乾隆帝时期由宫廷工匠们精心制作的,铸工精整,清晰逼真,展现出极高的工艺水准。这说明当时( ) A.“工官”仍代表手工业的较高技术水平 B.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C.“计日受值”的雇佣劳动关系已经出现 D.冶铜业一直由官府垄断
|
|
图表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反映着社会的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概况
——据虞和平《中国现代化历程》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民初中央经济管理机构变革反映出的社会经济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变革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新中国不同时期国民经济成分比例示意图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后经济体制的两次深刻变化及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3)上述两个材料反映出中国近现代经济变动有何发展趋势?
|
|||||||||||
“管理的集中,以保证少数上层领导人大权独揽来维持规定的价格标准;消除竞争,以杜绝外国竞争的保护关税来保证在市场上的稳固地位;以较少数企业、但进行大规模生产的方法,来实现生产效率的提高。”材料所述的积极影响,它的直接推动因素是 A. 新航路开辟 B. 早期殖民扩张 C. 第一次工业革命 D. 第二次工业革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