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宪法之父”麦迪逊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说:“需要筑起一道篱笆,即挑选一部分经过启蒙的公民,人数有限而立场坚定,时时能够起来提出异议,对付激进狂躁的众议员,保护有可能受到多数人压迫的少数。”据此判断,美国设立参议院的主要目的是 A.削弱众议院的职权 B.实现制衡的最大化 C.避免多数人的暴政 D.精英政治取代平民政治
|
|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去世后,爱德华八世继位,爱德华八世坚持同离过两次婚的美国人辛普森夫人结婚,致使国内议论纷纷,从议会到老百姓一片谴责声。在受到下院和首相的非难后,他被迫宣布退位,由弟弟艾伯特继承王位。这段材料反映出英国国王 A.是国家的象征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B.没有政治地位和实际权力 C.任期长短由议会和首相决定 D.任何事情都不能自主
|
|
《十二铜表法》规定:“利息不得超过一分,超过的,处高利贷者四倍于超过额的罚金”;“对干自己承认或经判决的债务,有三十日的法定宽限期”。此规定最能说明该法律 A. 保护贵族的既得利益 B. 是一部成文法典 C. 不允许高利贷的存在 D. 对平民利益有一定的保护
|
|
在古希腊“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芬的某喜剧中,一个叫德谟斯( D.emos/汉译为“民众”,它也是英语 D.emocracy/“民主”的词源)的猴子,被一个狡诈的政客牵着鼻子进行哄骗、愚弄并做出各种滑稽的动作。结果,该剧受到雅典人的普遍赞扬。由此可知该时期希腊 A. 城邦文化高度发达 B. 民主可能导致暴政 C. 精英反对民主政治 D. 公民直接享有权力
|
|
1967年,尼克松在《外交季刊》(Foreign Affairs)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在这个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数以10亿计或许是全人 A.提倡美国与中国结成友好同盟 B.讽喻新中国的孤立无援 C.主张各国对中国实行孤立政策 D.认为对中国的孤立政策是无益的
|
|
历史学家牛军认为,新的对外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中国的国家安全,其特点是通过在周边地区建立集体和平秩序和扩大和平地区,争取在中国与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形成安全缓冲地带。下列内容符合“新的对外政策”意图的是( )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 B.提出并实施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
|
1975年3月,中国艺术团拟赴美国巡回演出,美国国务院要求中方取消艺术团预备曲目中《台湾同胞——我的骨肉兄弟》,因为歌词里有“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美方不能接受。中方坚持“宁可不去,也不能不唱”。这材料说明 A. 美国极力支持台湾独立 B. “文革”错误影响到中国外交 C. 美国违背了《中美建交公报》 D. 美国坚持奉行霸权主义政策
|
|
1949年10月21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宣布成立,其人员组成情况如下表。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没有民主党派的参与就不能建立新中国 B. 体现了共产党与民主党派联合执政 C. 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完善 D. 体现了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推行
|
|||||||||||||
20世纪40年代末,国统区教科书提到“英美以联合国通牒迫令日本无条件投降”;根据地教科书则指出“虽英美联合亦不能取胜于日本,最后苏联参战,才将日寇击败。”材料说明当时国共两党 A.都认为抗战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B.都强调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历史贡献 C.意识形态随国际形势变动呈现对立 D.寄希望于世界强国继续关注中国事物
|
|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著《中国事变陆军作战史》中提到:“这样,在1940年6月中旬以后约一个月的期间,曾经是事变行将解决,日中两国最接近的一刹那,中共察觉到日中进行和谈的危机,突然发动了‘百团大战’。蒋介石不得不将对日妥协的行动停相下来……8月下旬,日本首相近卫又写了亲笔信建议继续会谈,遭到蒋方拒绝。”这段材料 A.说明百团大战是中华民族抗战的转折点 B.凸显了百团大战在中华民族抗战全局中的意义 C.强调共产党敌后战场是全民族抗日的主战场 D.表明共产党领导军民在正面战场取得重大胜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