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一政策不仅阻碍了中国海外市场的开拓,也使中国进一步失去了走向工业文明的契机。对“闭关锁国”政策的准确理解是 A. 禁绝一切海外贸易 B. 严格限制海外贸易 C. 禁绝一切对外交往 D. 严格限制与英国交往
|
|
“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计日受值。有他故,则唤无主之匠代之,曰唤代。无主者黎明立桥以待。”这段材料反映了明代丝织业中 A. 官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B. 私营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 C. 工匠与机户关系紧密 D. 产生了雇佣劳动关系
|
|
唐朝时为了加强对对外贸易的管理,在广州设立了 A. 市令 B. 市舶使 C. 市舶司 D. 三司使
|
|
商鞅变法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擎。”材料中的“本业”指的是 A. 工业 B. 手工业 C. 农业 D. 商业
|
|
2011年3月,中国历史博物馆将馆藏青铜国宝“司母戊鼎”正式更名为“后母戊鼎”。该鼎反映了我国哪一朝代的青铜器铸造水平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西汉
|
|
我国古代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逐渐打破,市分布在城中。上述现象最早出现于 A. 宋朝 B. 元朝 C. 明朝 D. 清朝
|
|
某中学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在探讨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时,形成了如下一些观点,你认为错误的是 A. 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B.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 经济上自给自足 D. 生产的产品大部分投放市场
|
|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基本定型的曲辕犁,出现于 A. 战国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
|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形成于秦汉。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设十三部刺史,“六条问事”,重点监察强宗豪右和郡国长官。东汉光武帝把御史的官署从皇宫里搬出来,并入兰台(收藏和管理宫中典籍的机构),名义上隶属于九卿之一的少府。三国时曹魏的御史台脱离了少府,成为独立的监察机构。唐模仿隋在中央设三省六部,在御史台下设三院,即台院(御史台本部,处理台内日常事务)、殿院(在宫廷举行重大仪式时纠察礼仪)和察院(主管弹劾百官),监察机构进一步完善。明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突出了唐代察院的职能,说明御史工作的重点更加明确,同时设置六科(有点像今天监察部的派驻机构),对中央主要部门实施对口监察;六科直接对皇帝负责,监察机构又得到加强。 ——据《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色》 材料二孟德斯鸠:“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 最高法院为非民选的机构,在美国的宪政结构冲突中拥有最终的裁判权。参议院的人员每州两名,和每州的人口数量不构成比例关系,其人员由各州议会指定而不是民众直接选举。……总统由每州选举的选举人团选举产生,而不是由全体选民直接选举产生。 ——据万绍红《共和主义与美国宪法的主要原则》 材料三政治制度,其实是需要一个相应的社会文明程度去配合的。……它不可能在街头市井的吵架中诞生。规则虽小,背后却是漫长积累的文明。 ——林达《如彗星划过夜空》 (1)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发展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说明美国是如何从制度建设上防止权力滥用的? (3)根据以上三则材料,并结全所学知识,指出近代美国在权力监督方面与古代中国相比有何进步性。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法令出一,……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三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摘自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指的是什么政治制度?结束这一制度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体现的主要原则。它的颁布有何重大历史意义? (3)根据材料三,指出新中国通过何种政治制度实现真正的民主。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趋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