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生活中寻找“历史”是我们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按照下列提示,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步骤一:走进历史,感受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 (1)两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了新的时代,分别是什么? (2)举例说明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工业部门。(至少写3个。) 步骤二:回归生活,感受生活中的“工业文明”. (3)科技改善生活。我们今天还有哪些生活用品利用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成果?(至少写出2个) 步骤三:学会反思,感悟社会生活的真谛 (4)从工业革命以来的社会变化中,你能得到哪些启示?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早期民族企业
材料二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江苏南通人张謇创办的南通大生纱厂等企业发展很快,仅大生纱厂一、二厂,到1921年就获利白银一千六百多万两,其中三分之二是在大战期间获得的。但到20年代中期,张謇的企业就每况愈下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早期民族企业产生的时间?其分布地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二中张謇的企业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迅速发展的原因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葡萄牙人在非洲海岸、印度和整个远东寻找的是黄金;黄金一词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黄金是白人刚踏上一个新发现的海岸时所要的第一件东西。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材料二《马可·波罗行纪》描写日本时说:“据有黄金,其数无限……君主有一大宫,其顶皆用精金为之……宫廷房室地铺金砖,以代石板,一切窗栊亦用精金,由是此宫之富无限。” 材料三 材料四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扩大了交往,从而使工场手工业和整个生产的发展有了巨大的高涨,从那里输入的新产品,特别是投入流通的大量金银(它们根本改变了阶级之间的相互关系,沉重地打击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劳动者),冒险的远征,殖民地的开拓,首先是当时市场已经可能扩大为而且规模愈来愈大地扩大为世界市场——所有这一切产生了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欧洲人在15、16世纪热衷于开辟新航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航路开辟的条件有哪些? (3)“美洲和东印度航路”是怎样开辟的?依据材料四概括“美洲和东印度航路的发现”所产生的影响。
|
|
据《永泰县志》记载,1958年,福州市永泰县用所谓“大跃进”的精神,“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农村出现了大砍森林烧木炭,披星戴月炼钢铁,打锅砸铁作贡献,并户并村办食堂,放开肚皮吃饱饭。并取消自留地,否定集市贸易的等价交换,实行供给制和半供给制。这则材料说明当时的社会 A. 注重科学,实事求是 B. 忽视工业,片面发展 C. 思想解放,决策民主 D. 急于求成,“左”倾冒进
|
|
对于1956~1966年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特点,下列概括正确的是 A. 顺利发展 B. 严重倒退 C. 停滞不前 D. 曲折前进
|
|
某次大会提出“人民对于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状况之间的矛盾开始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次会议召开于 A. 1949年 B. 1956年 C. 1966年 D. 1976年
|
|
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A. 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初步奠定 B. “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取得成效 C. 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 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
|
“一五”计划中大规模的工业化建设,初步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构筑了牢不可破、巍然屹立的新生共和国的“钢筋铁骨”。在这一计划中,工业建设方面的最大特点是 A. 优先发展高科技产业 B. 优先发展轻工业 C. 轻重工业同时进行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
|
古诗词寓意深远,常常为我们解读历史提供言简意赅的绝妙注脚。某同学用“千呼万唤始出来”、“小荷才露尖尖角”、“忽如一夜春风来”、“无可奈何花落去”四句诗句形象概括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不同时期的发展状况,其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对应的时期应该是在 A. 甲午战争后 B. “一战”期间 C.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D. 国民党统治后期
|
|
“西风东渐”,近代中国文化、生活全面受到西方影响。下列属于中西结合的产物的是 ①中山装 ②旗袍 ③四合院 ④自行车 A. ①② B. ②③④ C. ①③ D. ①②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