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则材料所反映的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2)两则材料中的两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3)材料二与材料一的改革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4)两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国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梭伦诗作里有这样的篇章:你们这些财物山积,丰衣足食且有余的人/应当抑制你们贪婪的心情,压制它,使它平静/应当抑制你们傲慢的情怀,使它谦逊/不要以为要什么有什么,我们绝不会永远服从。为此,梭伦在雅典公民中推行以财产为依据、划分等级,以分享政治权利的民主改革。

——《雅典政制》(亚里士多德著)

材料二商鞅在变法过程中,废除世卿世禄制,“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分为二十级爵);为斗私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宗师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以致“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所谓“商君相秦十年,宗师贵戚多怨望者”。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三王安石的变法措施引发了当时诸多议论,苏辙以为:“(王安石)不忍贫民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以夺富民之利.”司马光认为:”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敛免役钱,宽富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民失业。穷愁无告。

——苏辙《栾城三集》和《续资治通鉴长编》

(1)根据材料一,梭伦对贵族政治的态度是什么?为此他所采取的按财产等级分配政治权利的措施有什么影响?

(2)根据材料二,商鞅变法对贵族政治又持有什么态度?为此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上述材料所涉及的改革都针对一个特殊的社会阶层,在事实上产生了一定的积极影响,它们给你提供了怎样的历史启迪?

 

梁启超认为“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 形成了近代中国首次思想解放潮流    B. 开辟了向西方学习的强国御辱之道

C. 揭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序幕    D. 成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高潮

 

1898年6月16日,康有为上书光绪帝:“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这段话反映出的本质问题是(     )

A.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在变法中讲究策略

B. 维新派要求光绪帝加强对封建官吏的控制

C. 要求让更多的维新派参与政权

D. 维新派在封建势力面前表现出妥协性和软弱性

 

某论文将“俄国在克里木战争中失败,开始农奴制改革”、“日本遭遇黑船来航的冲击,继而明治维新”、“中国遭受列强的侵略,开展戊戌变法”作为重要论据。该论文的主题可能是

A.西方的殖民侵略与世界市场的形成 

B.工业文明冲击下的近代化改革

C.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在亚洲的确立 

D.工业革命在亚洲的扩散

 

19世纪80年代,资本主义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9个,工役制度(1861年改革后,农民因缺少土地而被迫租种地主土地,实行工役地租)中占优势的省份总计17个,两种混合制度占优势的省份总计7个。这说明(     )

①改革没有废除农奴制   ②改革保留了大量农奴制残余   ③改革后的农村经济是农奴工役制和资本主义制度相结合的复杂形式  ④资本主义农业逐渐成为俄国农业的主要成分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   D、①②③④

 

史书记载,王安石变法后“中外府库无不充衍,小邑所积钱米亦不减二十万”。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措施主要有:

①农田水利法

②保甲法和保马法

③市易法和均输法

④改革科举制度和太学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    D. ①③④

 

北宋诗人苏舜卿曾这样描述:“游嬉于廛市间,以鬻巧绣画为业,衣服举措不类军兵”;另一位北宋文士宋祁形容说:“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上述材料突出反映了北宋中期面临哪一社会问题

A、冗官        B、冗兵        C、积贫        D、积弱

 

韦骧在《钱塘集》中描述:王安石变法后,惠遍农无乏,输均役不骚。保兵知警守,吏禄绝贪饕。……万里耕桑富,中原气象豪。河淤开亿顷,海贡集千艘。形成保兵知警守”“河淤开亿顷的主要原因是实行了(  )

A. 青苗法、募役法    B. 将兵法、方田均税法

C. 免役法、更戍法    D. 保甲法、农田水利法

 

有一次司马光批评王安石“不过头会箕敛,以尽民财;民皆为盗,非国之福”,王安石反驳道:“善理财者,不加赋而上用足。”司马光回击道:“天下安有此理?天地所生财货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则在官。”两人争论问题的实质是

A.如何解决国库空虚的问题        B.藏富于国还是于民的问题

C.财富是否均调分配的问题        D.是否苛法重税于民的问题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43913/68464) 首页 上一页 43908 43909 43910 43911 43912 43913 43914 43915 43916 43917 43918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