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家吕思勉认为:法家之学,在先秦诸子中,是最新颖的,最适合于时势的。……但法家之学,亦有落伍之处。……社会的利益,彻头彻尾,都可用国家做工具去达到,就有将国权扩张得过大之弊。这里的“落伍之处”是指 A. 强调国家利益而忽视了社会利益 B. 维护专制君权而弱化了礼仪制度 C. 强化中央集权而削弱了地方权力 D. 注重严刑酷法而淡化了道德教化
|
|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孔子:“吾将以教主尊孔子。……而教主不足以尽孔子。教主感化力所及,限于其信徒……举中国人,虽未尝读孔子之书者,而皆在孔子范围中也。”这主要反映了 A. 儒家学说类似宗教 B. 儒家思想融入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 C. 儒家学说与皇权结合而政治化 D. 儒学对维护国家统一与稳定的作用
|
|
秦统一后,中国古代曾经多次出现过许多权臣当道、外戚专权、宦官弄权、女主专政等现象。主要是因为 A. 中央集权的削弱 B. 地方割据势力的威胁 C. 宰相权力的加强 D. 专制皇权的至高无上
|
|
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 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 B. 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 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 D. 设三省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
|
下表体现了自秦汉至明清中国古代行政区划的演变,由此可以看出
A. 中枢机构体系日趋严密 B. 中央集权的逐渐加强 C. 地方自主性不断增强 D. 经济区域间联系加深
|
|||||||||||||||||||||||||||||||||
明朝初期,鉴于南方士子在科举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于是明仁宗决定对南北士子分榜录取:“科举之士须南、北兼收……近累科所选北人仅得什一,非公天下之道。自今科场取士,南取六分,北取四分”。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 B. 平衡南北政治势力 C. 讨好北方知识分子 D. 限制南方发展
|
|
孙中山指出:“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中国学过去的。”中国用考试的办法选拔文官开始于 A. 西周时期的世袭制 B. 汉朝的察举制 C. 隋唐时的科举制 D. 魏晋九品中正制
|
|
南朝梁昭明太子萧统编纂的文学总集《文选》在唐代备受青睐,宋初仍有“《文选》烂,秀才半”之说。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 儒学丧失了独尊地位 B. 进士科主考诗赋策论 C. 社会上书籍极为匮乏 D. 唐朝人喜爱南朝文化
|
|
秦灭六国后,秦王嬴政兼采古史及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名而称“皇帝”,其首要目的是 A. 宣扬托古改制 B. 承袭华夏传统 C. 突出个人功业 D. 标榜君权神授
|
|
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 宗法制 B. 行省制 C. 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