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代以“天圆地方”的传统认知为基础,在理论上将天下看成九块,寓意“王在中央,八方来效”。这种观念推动了 A. 专制主义的发展趋向 B. 大一统观念的形成 C. 宗法等级观念的形成 D. 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
“朝奉”本为官名,有些徽商是由仕而贾的,他们不愿人们称其为“老板”,而代之以“朝奉”。久之,到明末,世人统称徽商为“徽州朝奉'徽商不愿被称为“老板”这从本质上反映出 A. 徽商的谦虚 B. 明清政府对商人的压制和歧视 C. 徽商已走上了官商结合之路 D. 徽商的虚伪
|
|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这反映了 A. 开禁政策促成海上贸易发展 B. 明朝全面推行对外开放政策 C. 漳州月港成为福建经济中心 D. 明朝开始出现海外移民现象
|
|
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材料反映了 A. 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 B. 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 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 D. 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
|
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A. 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衰退 B. 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 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 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
|
北宋东京(今开封)“通晓不绝”的夜市和“终日居此,不觉抵暮”的瓦子(文娱场所)里,随处可见流连忘返的市民身影,这一生活图景表明: A. 商业活动不受限制 B. 市已遍布城内各处 C. 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 坊与市已没有区别
|
|
史载:唐代官营丝织业“凡织紝之作有十:一曰布,二曰绢,三曰施,四曰纱……八曰绮”,反映唐代官营丝织业生产 A. 分工细致 B. 规模巨大 C. 品种丰富 D. 供不应求
|
|
汉代冶铁技术取得重大发展。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和炼钢技术在汉初很不普及,但汉武帝后却得到迅速推广,工艺也更为成熟。其主要原因在于 A. 杜诗发明和推广水排 B. 铁农具的广泛应用 C. 铁业官营政策的推行 D. 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
|
土地制度是古代的主要制度。汉代以后地券或地契是买卖双方私人之间所立的文契。此外还有政府官方发给田地所有人的产权证明文件。这主要说明 A. 土地买卖相当频繁 B. 土地所有权登记制度的出现 C. 体现了“耕者有其田” D. 土地所有权完全由国家控制
|
|
《礼记月令》载,每年正月周天子亲率臣下耕作,称为藉田;三月王后亲率妃嫔举行采桑养蚕仪式,称为亲蚕。后来,历代皇帝、皇后不断举行这样的仪式,这反映了 A. 周代制度在后代被严格奉行 B. 古代政治制度变迁异常缓慢 C. 重农抑商从周代始一直推行 D. 农桑是古代社会经济的主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