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声明公布之起,两国之间‘迄今为止的不正常状态宣告结束’;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同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坚持遵循波茨坦公告第八条的立场’。”该声明的发表 ①标志着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 ②打开中日两国睦邻友好的新篇章 ③推动了中日两国间经济技术交流 ④为中国重返联合国奠定了基础^ A. ②③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
|
“和而不同”就是追求内在的和谐统一,而不是表象上的相同和一致。费孝通曾经讲了一句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对“君子和而不同”的极好的阐释。下列能够体现这一理念的是 A.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 B.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C. 乾隆时期的文化专制 D. 21世纪初美国单边主义
|
|
1946年,千家驹在评价《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时说:“这种互惠是一种狼与羊的互惠。狼对羊说,你可以咬我一口,我也只要咬你一口,这不是‘平等,‘互惠’之至吗?”千家驹旨在强调 A. 战后国际经济制度化不利于自由贸易 B. 关贸总协定有助于实现国际贸易自由 C. 后发国家对国际经济合理秩序的需求 D. 平等互惠是战后世界遵循的共同原则
|
|
某抗日将领在前线见闻录中写到:“日军南北夹攻,板垣、矶谷两个师团约五万人集结,战略意图在于徐州。……是役敌死伤一万一千多人,遂告成中外闻名的大捷”。这次“大捷”发生在 A. 河北 B. 山东 C. 江苏 D. 山西
|
|
“九一八”事变之后,《再生杂质》、《复兴月刊》等一些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以探讨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的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的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这揭示出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意识 A. 主要出现在近代出版界和知识界 B. 在社会不同领域存在严重分歧 C. 因民族危机加深而成为社会思潮 D. 推动了民族复兴实践的新发展
|
|
李明海在《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中认为: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其社会思潮的主流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由此可知 A. 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真正参透自由主义 B. 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 C. 新文化运动暴露了诸多弊端 D. 民主革命浪潮风起云涌
|
|
1904年,(清政府)商部颁布《商会简明章程》之后,全国各地大中城市纷纷设立商会;到1911年,各省市共设总商会34个,商会,616个.商会的大量出现反映了 A.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B. 中国工商社团的近代化已基本完成 C. 清政府鼓励实业同新的经济形式并轨 D. 工商业资产阶级群体意识的形成
|
|
1877年,《万国公报》刊发文章历数裹足的种种危害;1880年郑观应批判裹足“极其流弊,难謦形容”;1883年康有为创办戒缠足会,对女性“忍气吞声”、“毁筋绝骨”的苦痛深表同情。该现象直接反映出 A. 女性裹足已引起舆论普遍关注 B. 废止缠足具有反清的政治色彩 C. 有识之士的倡议体现风气开化 D. 传统女性的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
|
1876年,《申报》就中国是否应仿行机器织布进行了一场讨论,连续发文多篇,大加倡导。该报主笔说,他数年前就曾提议“购齐西国织造各布机器”“仿织洋布,定易销售”,但应者寥寥。现在他的主张却得到了社会與论的广泛支持。这—变化反映了当时的中国 A. 政府枳极推行重商政策 B. 工业文明的优势被认同 C. 开始兴起“实业救国”思潮 D. 国人市场意识逐渐形成
|
|
近代一些感时忧世之士主张:“廷精于中西学者,广译西国有用之书,贱价出售,以广流传,使咸识格致之妙用然后迂腐之见化,然后诽谤之风……朝野一心,人无间言。”下列主张属于“感时忧世之士”的是 A. 以中国之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B. 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 C. 举凡一事之兴,一物之细,罔不诉之科学法则 D. 由君主专制变为民主共和是“进化之公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