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皇帝特许部分官员上奏密折,缮写时须亲自为之,一切听闻皆可上报。奏折要直达御前,并由皇帝亲自批答。其主要目的是 A. 加强君主专制制度 B. 保证政令的畅通与保密 C. 提高清朝行政效率 D. 加强对行政官员的监察
|
|
1395年,明太祖敕谕群臣说:“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其目的是 A. 扩充内阁的职权 B. 使内阁成为法定机构 C. 避免权臣专权乱政 D. 由六部掌管国家行政
|
|
宋太祖“虑其因缘挟私”,决定废除唐代科举中的“公荐”旧制,将科举考试的试卷优劣作为选拔官员的唯一评判标准。同时为防止考生“恩出私门,不复知有人主”,遂使殿试成为定制。可见,这些做法 A. 有效遏制了宰相权力 B. 有利于缓和君臣关系 C. 有利于提升皇帝权威 D. 扩大了选官的途径
|
|
图一和图二反映了中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变化。此变化所反映的本质是 A. 皇权不断得到加强 B. 中央官员数量增多 C. 大臣分工逐渐明确 D. 丞相负责军事责任
|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死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的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
在封建时代,有的皇带被“大舅哥”控制,有的皇帝被“娘家侄儿”控制。也有的则被“相爷”控制。从本质上说,这种现象 A. 反映了君主专制的衰落 B. 是君主高度集权的反映 C. 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D. 打破了君臣的尊卑秩序
|
|
皇帝制度形成后,其居处称“行在所”,所居称“禁中”,服食之物称“御”,所用车马称“乘舆”,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的父母,妻妾和儿女也有专门的称号。此称谓 A. 意在突出皇权的至高无上 B. 使官僚政治逐步取代血缘政治 C. 体现了皇权的神秘性色彩 D. 改变了中国封建社会发展趋势
|
|
西周建立后,齐国是姜太公的封地,他属于受封的 A. 周天子的亲属 B. 功臣 C. 古代帝王的后代 D. 归附的部落首领
|
|
历史学家周一良说:“中国的祖先崇拜起源极早,古代人们祭祀求福的对象首先而且最主要的就是祖先。”这在很多出土的对祖先的甲骨卜辞和铭文中也能得到证实。这里其实要证实的是 A. 礼乐制的萌芽 B. 宗法制的起源 C. 分封制的形成 D. 世袭制的来源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现有其他政党,应采取独立的攻击的政策。……我们应始终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上,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其他党派建立任何关系。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决议》(1921年7月) 材料二:中国现有的党,只有国民党比较是一个国民革命的党……工人阶级尚未强大起来,自然不能发生一个强大的共产党——一个大群众的党,以应目前革命之需要,因此,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议决中国共产党须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共产党党员应加入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曾感此必要,遵行此议决,此次全国大会亦通过此议决。 ——《关于国民运动及国民党问题的议决案》(1923年6月) 材料三:农民问题乃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农民运动不赶速地做起来,农民问题不会解决;农民问题不在现在的革命运动中得到相当的解决,农民不会拥护这个革命。 ——毛泽东《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1926年9月)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指出,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的政策发生了什么转变?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上述转变产生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转变取得的直接成果,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从国民革命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的认识获得哪些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