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庆帝亲政之初,认为“凡事必专责之军机大臣,则其权过重”,与“乾纲独断”的家法不符,强调军机大臣不过“承旨书谕”而已,皇帝并非“将臣工翊赞之职责尽责此数人”。这表明嘉庆帝认识到 A. 必须责罚军机大臣 B. 军机处有利于皇帝高度集权 C. 军机处应予以撤销 D. 军机处可能给皇权造成威胁
|
|
明朝洪武十二年,朱元璋主持编纂、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乱等为“十恶”重罪;专门增设“奸党”这一罪名;增设“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等明律所特有的列罪条款。这些规定从本质上反映了 A. 明朝君主专制制度得到强化 B. 朱元璋痛恨大臣结为“奸党” C. 明朝成为一个法治化国家 D.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得到了协调
|
|
明史载:明景帝要易储,恐廷议时群臣反对,事前赠阁臣陈循等人白金,又派太监恫吓。这一材料说明 A. 皇帝制度遭到破坏 B. 君主专制名存实亡 C. 官僚制度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 D. 中央集权被严重削弱
|
|
白钢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中说:“元朝的行省实际上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行省的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 行省制下地方权力相当大 B. 行省制容易导致地方势力膨胀 C. 行省制体现了分权与制衡原则 D. 行省是元朝最高行政机构
|
|
嘉定二年(1210年),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临终前写下了那首千古绝唱:“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按两宋中央官制,负责筹划“王师北定”事务的是 A. 尚书省 B. 参知政事 C. 枢密院 D. 军机处
|
|
宋朝,州县长官都改作“知州”与“知县”,这与汉朝时期的州牧、郡太守以及县令大不相同,“知”就是代理、兼任,名义上是以中央官员的身份兼任地方。这说明宋朝 A. 中央权力进一步强化 B. 地方官员的权力扩大 C. 中央与地方互相制衡 D. 世家大族控制地方行政
|
|
范镇上奏曰:“……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故财已匮而枢密院益兵不已,民已困而三司取财不已。中书视民之困,而不知使枢密减兵……而欲阴阳和,风雨时,家给人足,天下安治,不可得也。”范镇揭示了 A. 秦朝丞相制度的弊端 B. 唐朝三省六部制分权的优点 C. 明朝废除丞相制度的好处 D. 北宋中央分权制度的弊端
|
|
有史学家认为,从秦汉起,官僚体制就是中国制度的核心问题,而这个核心问题又可以分成两个大的子问题,一是官僚的选拔问题;二是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隋唐时期统治者解决“官僚体系内部的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举措是 A. 废分封,置郡县 B. 建立法律体系 C. 推行科举制度 D. 实行三省六部制
|
|
汉朝初期,察举只有贤良和孝廉两科;汉武帝时,增加了儒学、明法(即明习、通晓法令)以及德行、学术等科,这一做法的主要影响是 A. 规范了选拔的方式 B. 改变了选拔的范围 C. 修改了选拔的标准 D. 提高了选拔的标准
|
|
《汉书·刘辅传》记载:“中朝,内朝也。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也。”清代学者钱大昕认为:“…大将军权兼中外,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在内朝预闻政事,而由庶僚加侍中给事者,皆自托为心腹之臣矣。”由此可见,中朝 A. 有独立的决策权力,位高权重 B. 在宫廷内事先决策,削弱相权 C. 取代了丞相的权力,权倾朝野 D. 是政令的执行机构,有名无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