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记载:“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用三省长官。中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于禁中,是谓政事堂,与枢密院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莞库,悉隶三司。”据此可知该朝政治机构改革 A. 废除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B. 三省分工协作,相互制约 C. 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D. 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
|
“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焉。疑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堂乱。”这表明西周实行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A. 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 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C. 防止内部纷争,强化中央集权制度 D. 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
|
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A. 统一度量衡、货币 B. 开创皇帝制度 C. 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D.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
|
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在《晚晴七十年》一书中写道:“从秦国开始的我国史上的第一次社会政治转型,发自商鞅,极盛于始皇,而完成于汉武。”这次大“转型”的主要表现是 A. 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B. 郡县制代替分封制 C. 行省制代替郡国制 D. 内阁制代替三省六部制
|
|
宋史专家邓光铭在《论宋学的博大精深》中说:“在宋太祖、太宗相继统治时期内,……在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之间,宰相与副相之间,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充分利用其相互的牵制作用。”下列能说明州郡政府的长贰之间相互牵制的史实是( ) A. 知州“三岁一易” B. 另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 C. 将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 D. 公文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
|
|
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这一制度是 A. 世官制度 B. 察举制度 C. 九品中正制 D. 科举制度
|
|
某学者描述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制度是“虽无相名,实有相职,既有相职,却无相权,既无相权,却有相实。”这种制度是指 A. 汉代内外朝制度 B. 唐代三省制度 C. 元代行省制度 D. 明代的内阁制度
|
|
明太祖曾经想把孟子的牌位搬出孔庙。判断下列《孟子》一书中的哪一句话最可能触恼了明太祖 A.“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雠” B.“长君之恶,其罪小;逢君之恶,其罪大” C.“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 D.“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
|
|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其产品 A. 全部销往海外 B. 占据市场大部分份额 C. 质量普遍不高 D. 主要满足官府需要
|
|
以下关于“市”的材料中,最符合下图场景的是 A. “……立九市,其六市在道西,三市在道东。” B. “凡江淮草市,尽近水际。” C. “千竹夜市喧”“蛮声喧夜市。” D. “大街两边民户铺席……约十余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