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解放日报》社论:“半世纪以来,我中华民族所受到的奇耻大辱,现在报仇雪耻了。这的确是我中华民族百年来未有的大事,值得全国同胞的热烈庆祝。”材料中的“大事”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是 A.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B.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行全民族抗战 C.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支援和援助 D. 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
|
|
曾任国民党陆军总司令的张发奎在回忆录中写道:“他(蒋介石)坚持抗战到底誓不投降,为了这一点,我钦佩他,事实上这是很难坚持的,这八年是相当艰难的岁月,但他从未动摇过决心。在日本提出看来比较合理的条件时,蒋先生仍拒绝接受和议。”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肯定了蒋介石坚定抗战的意志 ②赞成蒋介石坚持全面抗战路线 ③个人回忆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 ④是研究国民党抗战的重要史料 A. ①② B. ②④ C. ③ D. ①③④
|
|
辛亥革命三十周年之际,《中央关于纪念今年双十节的决定》指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我们共产党人誓与全国一切革命真诚志士一道,誓与全国人民一道,继续奋斗,不达目的,决不休止。”中共中央发表该决定,旨在 A. 维护国共合作,坚持抗战到底 B. 推动国民大革命 C. 完成土地革命,争取民权自由 D. 实现人民民主专政
|
|
1941年1月中美某国际条约规定:“双方并同意……对方人民在此国之领土内被拘留、逮捕、监禁或听候审判者,其与领事官之通讯,地方官厅应予转递”。这一规定说明了 A. 领事裁判权被彻底地废除 B. 中国战场牺牲最多作用最大 C. 中国国际地位有所提高 D. 中国跻身世界四大国之列
|
|
鲁迅在《从孩子的照相说起》中曾说:“因为多年受着侵略,就和这‘洋气’为仇;更进一步,则故意和这‘洋气’反一调:他们活动,我偏静坐;他们讲科学,我偏扶乩;他们穿短衣,我偏着长衫:他们重卫生,我偏吃苍蝇……这才是保存中国固有文化,这才是爱国,这才不是奴隶性。”上述情形最可能出现于( ) A. 戊戌变法时期 B. 义和团运动时期 C. 辛亥革命时期 D. 五四运动时期
|
|
2012年9月3日日本政府出价20.5亿日元购买钓鱼岛的“国有化”闹剧让所有华人愤慨。钓鱼岛是中国无可争议的领土,中日钓鱼岛之争的根源应源于下列哪一条约 A. 《南京条约》 B. 《马关条约》 C. 《辛丑条约》 D. 《北京条约》
|
|
罗荣渠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要研究这一状况产生的原因,应首选下列哪一不平等条约 A. 《南京条约》 B. 《北京条约》 C. 《辛丑条约》 D. 《马关条约》
|
|
1894年8月1日,清政府颁发上谕对日本宣战,说是日本有了一系列“不遵条约,不守公法”的挑衅举动,中国忍无可忍才付诸武力,对日本开战。同一天,日本天皇也下诏对中国宣战,称中国首先破坏了东亚和平,所以日本挥拳出手,要求臣民竭尽全力对中国作战,不过也十分显眼地加了一个前提,即要求上述的举动“不违反国际公法”。该材料表明,甲午战争时期中日两国 A. 都用国际公法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B. 都正当地维护国家利益 C. 都以维护东亚地区的和平为己任 D. 试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
|
鸦片战争期间,一些民众向英军出售粮食、畜禽、淡水,以图获利,还有一些民众为他们充当苦力,从事运输,以求工值。至于英军在行进甚至开战之时,成群的民众躲在远处观看这难得一见的“西洋景”,更是在英方文献中屡见不鲜。材料反映了 A. 民众尚未形成民族国家意识 B. 民众具有强烈的反封建思想 C. 英军发展海外贸易 D. 英方诋毁中国民众
|
|
《清史稿》中载:“先是世祖亲政,日至票本房,大学士司票拟,意任隆密。康熙时,改内阁,分其职设翰林院。雍正时,青海告警,复分其职设军机处,议者谓与内三院无异。……至本章归内阁,大政由枢臣承旨,权任渐轻矣。”这说明 A. 军机处取代了内阁 B. 内阁权力越来越小 C. 清朝中央集权加强 D. 清初分权思想加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