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把纳粹党的暴政加在自己身上的是德国人。”这种说法所依据的事实是 A. 纳粹党的对外政策获得德国人的普遍支持 B. 纳粹党通过国会选举成为执政党 C. 迫害犹太人迎合了大多数德国人的心理 D. 法西斯主义给德国人带来了实际利益
|
|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 “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 “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C. “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 “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雍正帝说)我国家休养生息,数十年来,户口日繁,而土地止有此数,非率天下农民竭力耕耘,兼收倍获,欲家室盈宁,必不可得……凡士工商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 ——光绪《大清会典事例》 材料二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共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李人龙奏称,关税害商,有单书之弊、盘货之弊、关牙之弊、量船之弊等五弊。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三(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百顷。 ——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雍正帝对待农业与工商业的基本态度是什么?他的根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揭示了哪些社会现象?这些现象对社会经济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 ——《管子·八观》 (1)根据材料一,概括管仲的主张,简要分析这种主张形成的原因。 材料二人类历史发展为世界历史,经历了纵向发展和横向发展两个方面的漫长历程。纵向发展是指人类物质生产史上不同生产方式的演变和由此引起的不同社会形态的更迭,它们构成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纵向序列。这个纵向序列并非一个机械的程式,不是所有民族、国家或地区的历史都一无例外地按着这个序列向前发展。横向发展是指历史由各地区间的相互闭塞到逐步开放,由彼此分散到逐步联系密切,终于发展成为整体的世界历史这一客观过程。这个历史结果是经历了15、16世纪以来一系列重大转折之后才出现的,世界历史直到这时才真正开始了它的存在。 ——据吴于廑《中国大百科全书(世界历史)》 (2)列举春秋战国时期体现生产力发展的史实,简述其对生产方式的影响。 材料三汴京是当时世界人口最多的城市,它的面积34平方公里,比唐长安城要小,但是人口总数却达到140万左右,密度之高非常惊人。城内有8万多名各类工匠以及2万多家商店。流传至今的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以生动而细致的笔触定格了当时的繁荣景象。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当时促进汴京城商业繁荣的政策性因素。 材料四闽省土窄人稠,五谷稀少,故边海之民皆以船为家,以海为田,以贩番为命。……自一旦禁之,则利源阻塞,生计萧条;情困计穷,势必啸聚。 ——《明神宗实录》 (4)指出材料四中造成“边海之民”生活变化的政策,并分析其对中国后世产生的影响。
|
|
有关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约30种工农业生产技术,基本上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②私营手工业占据了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③白银广泛使用,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④许多工商业市镇形成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③④
|
|
史学界认为:资本主义在西方逐步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世界各地由相互隔绝过渡到既相互联系、又相互矛盾的统一整体的历史。然而中国在这个时候却渐渐的游离于这个整体之外,这种现象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中国航海业地位一落千丈 B. 中国在对外贸易中掌握主动权 C. 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推进工业化的契机,使中国逐渐脱离世界发展大趋势 D. 小农经济的主导地位逐渐丧失
|
|
有学者说,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 重视塞防忽视海防 B. 积极培育国内市场 C. 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D. 加快发展陆路交通
|
|
“一户所领之织机不得逾百张,以抑兼并,有过则罚。”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 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 清朝前期大机户兼并小机户 C. 清政府限制手工工场的规模 D. 封建制度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
|
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伫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这种现象也出现在江南其他一些城市。这种现象的出现反映了 A. 生产力的发展 B. 粮食产量增加剩余了一定的劳动力 C. 劳动力专业化出现 D.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
|
与唐朝前期的都城长安相比,北宋东京城最大的特点是: A. 商业活动更加频繁 B. 城市布局整齐、环境优美 C. 商业活动不局限在“市”里 D. 依傍河流两岸而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