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郭沫若指出:“卜辞称至上神为帝,为上帝,但绝不称之为天,都是把天字当为了大字的同意语。”确实在殷商甲骨中,我们看到的只是帝的命令如何而看不到天发号施令。但在周初青铜器铭文中屡屡出现以天为至上神以及“天命”的概念。其中,有的是“天”与“帝”在同一铭文中并列。据此推测周代

A. 对商的承袭大于变异

B. 天、帝具有了同一性

C. “天”不具有神秘色彩

D. 形成了“天人感应”思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对一个在强大邻邦压境下的小国不论抱有多大同情,但总不能仅仅为了它而不顾一切地使整个大不列颠帝国卷入一场战争。如果我们不得不进行战斗的话,那也必须为了比这更为重要的问题。……只要战争还没有开始,总是有希望防止它爆发的。你们知道,我正在为和平而努力到最后一刻。

——英国首相张伯伦的广播演说(1938年9月27日)

材料二如果一旦发生显然威胁到波兰独立的行动……英王陛下政府有责任给予波兰政府全力支持……法国政府已……明确表示,它在这个问题上与英王陛下政府采取相同的立场。

材料三必须静待敌人进攻,并在由堡垒和壕堑构成的无法突破的延伸线前遏制敌人。

——英法联军总司令的命令

材料四要是法国军队在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大规模进攻,那么他们几乎毫无疑问会突破边界。

——一位纳粹军官的自白

请完成:

(1)材料一中,张伯伦是针对什么事情而发表广播演说的?演说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如何?

(2)材料二反映出英国政府的态度有何变化?其原因是什么?联系材料三和材料四,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

 

观察下图中的漫画,此漫画尖锐地指出:存在于欧洲其他国家中的如桥墩般的五种“力量”——懦弱、背叛、恐慌、腐败、讹诈在战争初期“支撑了”希特勒军事侵略的野心和脚步。希特勒的军事讹诈和进攻第一次没有得逞的是

欧洲桥的架设

A. 进攻波兰

B. 进攻北欧

C. 进攻法国

D. 不列颠之战

 

“我们的目的是什么?我可以用一个词来答复:胜利——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取胜利;无论道路多么遥远和艰难,也要去争取胜利;因为没有胜利,就不能生存。”这是二战初期英国领导人的一段演说。这段话表明英国

A. 继续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

B. 要坚决抗击法西斯的侵略

C. 继续维持“静坐战争”局面

D. 以此恐吓德国而阻止侵略

 

不列颠之战时,在大火冲天的伦敦,英国人表现出非常幽默的一面。一家被炸得七零八落的餐馆的门上,“照常营业”的招牌依然在诱惑着顾客。英国妇女们响应丘吉尔的号召,积极参加各行各业的劳动。这说明了(  )

A. 英国人唯利是图

B. 部分英国人没有爱国心

C. 英国人士气高涨

D. 英国人对战争置若罔闻

 

1940年12月,罗斯福发表“炉边谈话”时说:“过去两年的经验已无可怀疑地证明,任何国家都不能姑息纳粹……我们知道,一个国家只有以彻底投降为代价才能与纳粹和平。”下列哪个国家的史实证明了罗斯福的这一论断

A. 英国

B. 法国

C. 波兰

D. 苏联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曾经扩展疆域,把国界向西推移了几百千米,建立了所谓“东方战线”。此事始于

A. 德军侵入波兰之际

B. 法国被迫投降之际

C. 英国遭受空袭之际

D. 苏德战争爆发之际

 

1940年,德国实施海狮计划,但其图谋没有得逞。观察下图,其海狮计划进攻的主要对象应是

A. 法国

B. 英国

C. 苏联

D. 丹麦

 

丘吉尔说:我们不要把这次救援说成是胜利。战争不是靠撤退(敦刻尔克大撤退)而赢得,但是,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此句话中这次救援中孕育着胜利的含义是(    )

A.粉碎了德国法西斯天下无敌的神话  

B.加强了英法间的联系和合作

C.为日后英国的防御和反攻保存了实力

D.鼓舞了英法两国军队反法西斯的斗志

 

1939年9月1日,德国士兵拆毁波兰边界的检查站进入波兰(如图)。他们的这种行为

A. 遭到了英法等国的迎头痛击

B. 受到了苏联的强烈谴责

C. 将欧洲再次推进到战争状态

D. 使美国放弃“中立”的政策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8639/68464) 首页 上一页 28634 28635 28636 28637 28638 28639 28640 28641 28642 28643 2864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