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记载:“(宋)太祖、太宗……尽收天下劲兵……兵无常帅,帅无常师……是以天下晏然,逾百年而无犬吠之惊,此制兵得其道也。”下列与材料所反映的情况不符的是 A. 加强中央集权防止武将专权 B. 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经济的发展 C. 收回地方兵权达到“强干弱枝” D. 提高军队战斗力、实现富国强兵
|
|
北宋中期,爆发了王小波、李顺起义,起义军打出了“等贵贱、均贫富”的口号,这说明 ( ) ①北宋中期土地兼并严重 ②中小农户负担沉重 ③起义口号已经触及了封建土地制度 ④北宋阶级矛盾尖锐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
|
北宋统治者认为“富室田连阡陌,为国守财尔。缓急盗贼窃发,边境扰动,兼并之财,乐于输纳,皆我之物”。这表明北宋政府() A. 大力抑制土地兼并现象 B. 准备搜刮百姓以抗辽 C. 纵容土地兼并以筹集军费 D. 减轻人民负担,限制地主特权
|
|
北魏孝文帝不仅娶汉族士族地主的女儿为妻,还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范阳卢氏家族。他这样做的基本出发点在于( ) A. 缓和民族矛盾 B. 密切鲜卑贵族和汉族地主的联系 C. 平息阶级矛盾 D. 加快鲜卑等北方少数民族汉化步伐
|
|
敦煌壁画中有北魏商队的相关内容,反映了北魏商业的发展,下列有关北魏商业发展的说法,正确的有( ) ①洛阳出现了许多大市场,货源充足,交易活跃 ②货币惯易逐步代替了长期战乱以来的实物交易 ③与朝鲜半岛诸国、日本、中亚、西亚以及地中海沿岸诸国都有商业往来 ④北魏统治者放弃了商鞅变法以来的重农抑商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
|
下列史料无法直接反映出北魏时期洛阳繁荣景象的是 ( ) A.“宫阙壮丽,列树成行” B.“天下难得之货咸悉在焉” C.“京畿之内,路有行馑” D.“百国千城,莫不欢附,商胡贩客,日奔塞下”
|
|
《悲平城》诗云:“悲平城,驱马入云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童谣曰:纥于山头冻死雀,何不飞去生处乐?诗歌和童谣说明了() ①平城地理位置偏远、环境恶劣 ②平城是鲜卑贵族元老集中的地方,保守势力十分强大 ③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必要性 ④北方常受强敌柔然的骚扰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
|
北魏统一北方,促进了民族融合,使鲜卑族由畜牧经济为主的游牧生活,逐步转向农业经济为主的定居生活。这表明,民族融合的过程从经济发展角度看,实质上是() A. 封建化的过程 B. 农业化的过程 C. 工业化的过程 D. 汉化的过程
|
|
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诸男夫十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此外复有杂调。”以下最能反映材料信息的是 A.政府分配的土地全部归农民所有 B.国家将土地按人口多少进行分配 C.国家将土地分成小块分给给农民耕种 D.耕种国家土地的农民需承担国家的租役
|
|
据史书记载:北魏孝文帝,“雅好读书,手不释卷。《五经》之义,览之便讲……善谈《左》《老》,尤精释义。才藻富赡,好为文章,诗赋铭颂,任兴而作。”这反映了孝文帝在下列哪一方面很有造诣( ) A.知识丰富 B.文章写作 C.政治 D.汉族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