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8月22日,希特勒在德国高级军事会议上说:“我明白,迟早会同波兰发生一场冲突,我早在今年春天已做决定……接下来的最近几年里,我考虑应首先对付西方,然后才回头对付东方。”希特勒付诸这一行动的标志是 A. 突袭波兰 B. 突袭法国 C. 吞并捷克斯洛伐克 D. 空袭英国
|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在澳门创办的《知新报》,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湘学报》和《湘报》等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什么阶层。报刊的基本内容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中国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指出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
|
|
1912年4月22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钱浪掷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
|
20世纪20年代,上海成为中国电影的制作中心,当时上海放映的各种影片中,外国片与国产片比例约为2∶1;而在北京和天津,这一比例高达5∶1甚至6∶1,上海与京津放映中外电影比例不同,能够说明这一现象的应是 A. 外国电影的制作水平较高 B. 京津民众对外来事物更具热情 C. 中国电影拷贝流通税费重 D. 上海民众的社会心态更为开放
|
|
20世纪初,戏剧是当时影响最大的大众传播媒介之一,而在亚洲,刚刚兴起的话剧尤为其盛,它的教化力量、感召力量在一些人心目中甚至被放到了与宗教相类似的地位。下列关于中国话剧的说法错误的是 A. 话剧是由中国传统戏剧演变而来的 B. 话剧成为近代传播新思想的载体 C. 中国话剧在新文化运动前已经兴起 D. 话剧成为近代爱国宣传的重要阵地
|
|
报纸的产生、发展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西方传教士在广州办的中国第一份中文刊物《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就曾发表了这样一段新闻:“英杰利之公会,甚推自主之理……倘国要旺相,必有自主之理。不然,民人无力,百工废,而士农工商未知尽力竭力矣。”这反映出近代报刊的创办: A. 推动了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 B. 有利于稳固西方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C. 促成了国人创办实业的热潮 D. 有利于民主思想在中国的不断传播
|
|
下图是当今互联网上最受大众欢迎的QQ场景,那么互联网有哪些方面的优势 ①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 ②传播信息快捷迅速,有百利而无一害 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 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
|
|
“米米奇妙屋”、“快乐男声”等电视节目分别受到儿童和青少年电视观众的欢迎,这主要说明了电视具有 A.艺术鉴赏性 B.传播信息作用 C.娱乐功能 D.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作用
|
|
近代中国电影事业起步的标志是下列哪一部影片首映成功 A. 《定军山》剧照 B. 《歌女红牡丹》剧照 C. 《渔光曲》剧照 D. 《风云儿女》剧照
|
|
“饮早茶,叹(粤语,意为享受)报纸”仍为当今广州的一大民俗。报刊对近代中国所起的影响包括 ①密切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②开阔了民众的视野 ③大大丰富了下层民众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④进步报刊发挥着制造舆论、唤醒民众的启蒙作用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