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弟子董梦石出游回来说:“见满街都是圣人。”王阳明说:“此亦常事耳,何足为异。”下列观点可以体现王阳明这一思想的是 A. “知行合一” B. “人人同具良知” C. “格物致知” D. “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
|
|
学者李泽厚认为:“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或夸扬其(孔子)保守的方面,或强调其合理的因素,来重新解说、建造和评价他们,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于是,有董仲舒的孔子,有朱熹的孔子……”朱熹的孔子是指 A. 知行合一 B. 天人感应 C. 先气后理的思想 D. 存天理,灭人欲
|
|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思想多元化;秦代“定法家于一尊”;西汉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思想界形成了大一统局面。这一变化过程反映了( ) A. 中国社会的大变革 B. 文化专制统治日益加强 C. 中国从分裂走向统一 D. 儒家思想产生了巨大影响
|
|
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中规定:“日本臣民得在中国制造一切货物,其于内地运送税、内地税……即照日本臣民运入中国之货物一体办理,自应享优例豁除。”这一规定对中国造成的严重影响是 A. 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B. 中国人民掀起了抵制日货运动 C. 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环境更加恶劣 D.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
清代中叶,苏州地区共有130多种行业成立行会,或建立会馆和公所,且都在官府备案,并将其行规以及有关营业的重要事件,铭刻碑记,以资信守。这反映出当时 A.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C.重农抑商政策的松动 D.商品经济相当活跃
|
|
清雍正年间的官窑督造官唐英一方面积极向民间工匠学习制作技法,另一方面也不断摹仿东西洋的彩法。一次出口的瓷器由于毫无创新之处,雍正不报销该瓷器的制作费用,唐英不得不自掏腰包。该材料说明 A. 官营手工业最能促进技术创新 B. 官营手工业管理者要自负盈亏 C. 官营手工业管理仍然十分严格 D. 官营手工业产品主要供应出口
|
|
明人朱载堉在《十不足》歌写道:“逐日奔忙只为饥,才得有食又思衣。置下绫罗身上穿,抬头又嫌房屋低。……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这说明( ) A. 商品经济发展是促进社会转型的重要因素 B. 明代商业发展影响了社会风貌 C. 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人们道德水平下降 D. 传统农业社会品格已不再适应新的时代
|
|
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 自由流通的支票 B. 中国最早的纸币 C. 国家发行的债券 D. 兑换货币的凭证
|
|
秦汉时代,南方的郡面积都比北方的大得多。例如,秦朝北方的河东、上党、太原等五郡才相当于今山西省,而南方的长沙郡就相当于今半个湖南省。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秦汉时期( ) A. 北方地区开发的程度更高 B. 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更重要 C. 南方驰道等交通设施更完善 D. 北方地区实行郡国并存制度
|
|
富豪所从事行业的变化是经济发展变化的标志。《史记·货殖列传》排列了从春秋到汉武帝时代众多的豪民巨富,战国和汉代炼铁行业出富豪最多,汉代就有卓氏、程郑、孔氏、曹邴氏四家列入富豪榜。这表明( ) A. 铁制工具运用广泛 B. 政府鼓励私人铸铁 C. 政治环境造就富豪 D. 国家实行重商政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