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
|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 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
|
“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
|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全面抗战时期
|
|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
|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
|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反清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
|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
|
《中华文明史》记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事所牵动,近代化改革也多从军事改革开始,……但中国的近代化由军事所牵动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当转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时,……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这不能不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影响。”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 中国近代化开始于对外战争 B. 统治者局限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C. 军事部门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核心 D. 军事改革牵动的近代化转型缓慢
|
|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 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