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美国《时代》周刊曾这样报道:“对西方而言,这一事件已是巨大灾难;对共产主义而言,这是自俄国革命以来取得的最伟大胜利;对大多数中国人而言,这样将意味着和平。文中这一事件隐含着作者某种强烈的价值判断的是

A. 中国赢得民族抗战伟大胜利

B. 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C. 解放战争即将取得最终胜利

D. 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

 

当日本企图取代欧洲在中国的位置.如夺取德国在山东的权利时,它倒提高了中国的民族主义精神。这次民族主义精神高涨带来的重要影响是

A. 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

B. 促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

C. 动摇了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统治根基

D. 取得了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的完全胜利

 

“我们要保证,一方面红军只要有适当驻地与相当给养,不但不向白区做任何攻击行动,而且停止打土豪,目前红军已实行此两点。”从这份电报的内容可以判断,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已正式建立        B.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的矛盾已消失

C.民族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D.土地革命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纽约时报》某驻华记者在回忆录中述及“广州聘请苏联顾问”“武汉群众集会庆祝胜利”“上海的英、美、日租界忙着增兵助防”“攻克南京”“北京周边战事连连”等。这些情形出现于

A. 辛亥革命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

C. 国民革命时期

D. 全面抗战时期

 

1920年12月毛泽东在致新民学会学员蔡和森的信中说:  罗素在长沙演说,主张共产主义,但反对劳农专政,谓宜用教育的方法使有产阶级觉悟,可不至要妨碍自由,兴起战争,革命流血……我对于罗素的主张,有两句评语,就是理论上说得通,事实上做不到。俄国就是个明证,所以我对于中国将来的改造,以为完全适用社会主义的原理与方法。材料表明当时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    )

A.认为俄国革命道路要和中国实际结合     B.主张思想启蒙以唤醒民众

C.认识到劳工阶级取得政权的必要性     D.主张用宪政手段改造中国社会

 

蔡元培在1916年说:“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A. 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 主要由民族矛盾引起

C. 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 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1912年颁布的《临时约法》是中国宪政史上的里程碑,但却为后人诟病。“因人设法”的做法根本上违背了宪政本意,对此后北洋军阀视宪法为儿戏起到了不好的示例作用。这种评价主要基于《临时约法》

A. 强烈的反清色彩

B. 缺乏明确反帝要求

C. 明显的限袁倾向

D. 最终成为一纸空文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刷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A. 康梁意识到启发民智的重要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D. 戊戌变法是发自民众的运动

 

《中华文明史》记载:“中国的近代化运动很大程度上是由军事所牵动,近代化改革也多从军事改革开始,……但中国的近代化由军事所牵动也有相当的负面作用,当转型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时,……军事体制中那种与生俱来的层次化、制式化、纪律化、统一化又恰恰具有某种反现代的品性,这不能不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产生影响。”材料的核心观点是(     )

A. 中国近代化开始于对外战争    B. 统治者局限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C. 军事部门是推动中国近代化的核心    D. 军事改革牵动的近代化转型缓慢

 

中国步入世界的进程中,太平天国起到了一个正面作用。如果没有太平天国这个插曲,中国融入世界还会晚若干年。这里强调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

A. 打击了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 提倡发展资本主义,顺应世界潮流

C. 太平天国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D. 激发了汉族士大夫致力于自救变革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25402/68464) 首页 上一页 25397 25398 25399 25400 25401 25402 25403 25404 25405 25406 25407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