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明嘉靖时胡世宁曾上疏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内阁首辅的地位开始突出,倍受大臣们的尊崇,称其为首相,内阁中的其他成员也多为首辅举荐,他们事事附和首辅,不敢有什么意见。材料中的现象

A. 反映了中枢体制出现创新

B. 是君主专制加强的结果

C. 说明内阁首辅取得决策权

D. 表明权力制衡已被打破

 

始纂于弘治十年(1497)的《大明会典》是记载明代典章制度为主的官修史书,然而在该书中始终没有将“内阁”单列章目,仅将内阁职权附于翰林院(最高学术机构)之下。这主要是因为

A. 内阁地位无足轻重

B. 皇帝权力过度膨胀

C. 内阁不是法定机构

D. 阁臣多来于翰林院

 

郑樵《通志》卷二十五记载,“自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近古之制,以绳天下,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者也。……自五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故其书散佚而其学不传。”这一变化

A. 显示了“公天下”的趋向

B. 反映了文官政治的形成

C. 适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

D. 表明了封建等级秩序的重构

 

北宋的词家,前期如晏殊、欧阳修、张先、柳永等全都是南人,后期的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李清照等,也多数生长于江南或其周边。对此现象合理的解释是

A. 北宋时期开始出现文化中心南移

B. 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兴盛

C. 北宋时期出现学术中心南移趋势

D. 宋词具有南方文学的地域性特征

 

宋代一些商人往往通过购藏图书、构筑馆阁、延师课子等多种方式积极向士阶层靠拢。另一些士人阶层逐渐抛却“安贫乐素”“口不言利”的传统信条,纷纷加入商人的行列。这一现象说明宋代

A. 四民界限渐趋模糊

B. 社会传统信仰改变

C. 儒家思想地位动摇

D. 士商阶层相融合流

 

(题文)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A. “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 “存天理,灭人欲

C. “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 “学者须先立志

 

北宋立国之初,建立了中书、枢密院“对持大柄”的二府制度;宋太宗时,改为“凡政事送中书,机事送枢密院,财货送三司,覆奏而后行”,并成为定制。这一演变反映了宋代

A. 相权分割,专制皇权加强

B. 政出多门,中央集权削弱

C. 官员增多,行政效能提升

D. 多相设置,皇权遭遇威胁

 

在宋朝,中央政府设转运使主管路级行政区的财赋,除宋神宗元丰改制时以外,宋朝始终没有放弃对转运使财赋运转的审计权,而且南宋还采用逐级申报财政的办法来对转运使进行监督。这表明了宋朝

A. 中央以转运使监督地方行政长官

B. 政府重视完善地方监察体系

C. 财权是中央控制地方的重要手段

D. 中央注重对地方的财政支持

 

(题文)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唐初,有大臣认为前朝历史文献多有遗失,担忧“十数年后,事迹湮没,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元朝马端临强调“生乎千百载之后,而欲尚论千百载之前,非史传之实录俱存,何以稽考。”据此可知历史文献可以

A. 服务统治

B. 提高修养

C. 传承文化

D. 总结历史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209/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204 18205 18206 18207 18208 18209 18210 18211 18212 18213 18214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