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试题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历史试题

自程朱理学以来,儒家形成了以个人人性修养为主的思想路线。明末东林党精神领袖顾宪成说:“官辇毂(在朝廷做官),志不在君父,官封疆,志不在民生,居水边林下,志不在世道,君子无取焉。”东林党人强调:“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据此可以推知,东林党人的志向

A. 继承发展程朱理学注重个人人性修养的文化传统

B. 开辟了明末淸初社会批判和经世致用的思想之路

C. 反映了明末官场腐败导致民不聊生和士人隐居

D. 取决于精神领袖顾宪成等人的日常讲座和熏陶

 

(题文)顾炎武指责李贽“无忌惮而敢于叛圣人”,黄宗羲谴责李贽“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王夫之以“循礼”“秉礼”为“君子之道”,以“尊其尊、卑其卑、位其位”为理想政治局面,并强烈主张严君子、小人之辨。明清时期出现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专制主义还未进入崩溃阶段

B.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C. 传统儒家思想在批判中继承

D. 李贽挑战理学权威

 

北宋著名理学家张载提出,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黄宗羲则说:“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为万民,非为一姓也。”这两种思想(  )

A. 都具有批判君主专制的意义    B. 都曾被奉为官方学说

C. 都反映了经世致用的学风    D. 都提倡为民请命的责任担当

 

王夫之说:“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顾炎武说:“博学于文,行已有耻,自一身以至天下国家,皆学之事也。”两句言论分别反映了怎样的思想进步性

A. 反对封建君主专制;经世致用

B. 反对封建土地私有制;振兴工商业

C. 反对封建专制;人人平等

D. 反对中央集权;否定宋明理学

 

明代王艮在传承阳明心学的基础上,提出“百姓日用即是道”,认为“道”就存在于老百姓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这反映了心学

A. 理论体系发生根本变化

B. 进一步得到民众的支持

C. 受到儒家民本思想影响

D. 开始出现平民化的趋势

 

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强调知行合一,他也在一年零三个月平定南赣匪患,四十三天平定宁王叛乱,堪称军事天才。对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A. 心学陷入主观唯心主义

B. 心学强调内心强大力量

C. 心学重视人的社会责任

D. 心学脱离儒学自成体系

 

“是以《大学》始教,必使学者即凡天下之物,莫不因其已知之理而益穷之,以求至乎其极。至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焉,则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这段话意在强调

A.知行合一

B.致良知

C.格物致知

D.心外无物

 

“桃园三结义”是罗贯中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名篇。刘备、关羽和张飞三人在涿郡桃园,祭告天地,结为异姓兄弟。以后他们都忠实地坚守着这个承诺,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性命。罗贯中笔下的这种思想直接源于

A. “仁政”思想

B. “天人感应”思想

C. 宋明理学思想

D. “经世致用”思想

 

有学者认为董仲舒完成了儒学形态和内容的重大转折。这种“转折”是指

A. 用法家思想来替代“仁义”学说

B. 将儒学神学化并为君权辩护

C. 以“君权神授”否定“为政以德”

D. 确立“天理”体系取代“黄老之学”

 

东汉安帝下诏:“凡供荐新味,多非其节,或郁养强熟,或穿掘萌芽,味无所至而夭折生长,岂所以顺时育物乎!”大臣召信臣认为这反季节蔬菜是“不时之物,有伤于人”。这种看法的理论基础是

A. 勤俭节约

B. 天人感应

C. 重农抑商

D. 格物致知

 

共684639条记录 当前(18175/68464) 首页 上一页 18170 18171 18172 18173 18174 18175 18176 18177 18178 18179 18180 下一页 末页 转到 GO
Copyright @ 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