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始皇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 A. 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B. 中央设三公九卿 C. 地方推行郡县制度 D. 颁布秦律,严刑峻法
|
|
|
《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 封号和耕牛 B. 土地和耕牛 C. 土地和人口 D. 人口和铁犁
|
|
|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击缶(缶:古代的一种乐器)表演,再现了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礼乐制度是在西周形成和完备起来的。《礼记》中记载:“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从中可以看出 ①礼乐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共同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②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 ③礼乐文明仅存于奴隶社会 ④礼乐制是了解西周社会的一个窗口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
|
|
《礼》曰:“宗人集有事,族人皆侍。……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无,所以纪理族人者也。”据此可以说明我国古代的宗法制 A.实行嫡长子继承制 B.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的结合 C.“国”与“家”的结合 D.神权与王权的结合
|
|
|
周初实行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 B. 削弱贵族和功臣的权力 C. 排斥异性诸侯,团结同姓诸侯 D. 巩固奴隶制的国家政权
|
|
|
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其中“封建政治”是 A. 封邦建国 B. 宗法世袭制 C. 礼乐制度 D. 封建社会
|
|
|
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 神权色彩 B. 血缘色彩 C. 平等色彩 D. 民主色彩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别子(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嫡子、庶子)为祖,继(继嗣)别为宗,继祢(亡父)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别子之所自出者,百世不迁者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者也。尊祖故敬宗,敬宗尊祖之义也。 ——《礼记·大传》 (1)根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宗法制的特点,并指出该制度对维护周天子权威有何积极作用。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朱元璋鉴于历代王朝地方权重,导致割据,尾大不掉,对中央离心离德的局面,废除行中书省将行省权力一分为三,分别设立掌行政民事的布政使司、负责监察司法的按察使司、掌控军事的都指挥司,成为省一级地方行政机构,它们分别直属于中央不同部门的领导。 随着政治形势变化,在运转过程中,三司出现权力协调不一,办事能力和效率不高等问题,巡抚制度应运而生,明朝中后期,皇帝以派遣监察官的形式向地方派驻巡抚,并逐步扩大其权力。并在边疆、军事要地和数省交界之处增设巡抚。嘉靖年间,进一步规定:“凡徭役、里甲、钱粮、驿传、仓廪、城池、堡隘、兵马、军饷,及审编大户粮长、民壮快手等项地方之事,俱厅巡抚处置”。景奉以后,随着巡抚的全面地方化和制度化,巡抚成为居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军政长官,巡抚由临时性差遣演变为设立衙门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同时,巡抚只能奉敕行事,不得擅权越职;中央派出镇守总兵和镇守太监,以对巡抚监督。 ——李晓辉《明代督抚制度研究——以中央地方关系为视域的考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司制度与巡抚制度的异同点。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建立巡抚制度的作用。
|
|
|
下列有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和相权的消长图,正确的一幅是
A. B. C. D.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