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商周的学校都是政教合一的官办性质,旨在为统治集团培养后继人选。到了春秋时期,王权败落,官办的学校难以为继,私人办学应运而生,从而开始了史官文化向诸子文化的转化。材料表明 A. 社会变革推动教育模式变化 B. 知识普及到社会各阶层 C. 社会变革促使贵族政治瓦解 D. 社会变革促使新思想出现
|
|
|
韩非子说:“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余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故内无伏怨之乱,外无马服之患。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这一思想可概括为 A. “专职专任,定位管理” B. “唯才是举,选贤任能” C. “恩威并施,赏罚并重” D. “知人善任,用人不疑”
|
|
|
面对战国时期社会秩序的重建,某思想家把希望寄托在发自每个人内在心性的,具有善良、忍让、尊敬、畏惧的良知良能上。为此,该思想家主张 A. 知行合一 B. 施政用“仁义”和“王道” C. 实行仁政 D. 以“兼爱”消除亲疏、贵贱
|
|
|
有学者指出:15世纪以来,弃儒就贾成为中国社会上的普遍新现象,不但贾人多从士人中来,而且士人也往往出身于商贾家庭。“新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A. 重商已成为社会共识 B. 儒家思想失去正统地位 C. 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 D. 商人地位普遍高于儒士
|
|
|
《东京梦华录》中描述当年的开封城,天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举目望去,开封城里,到处是“青楼画阁,綉户珠簾”,管弦之音与歌唱之声交响于酒店茶楼。四面八方的使者前来朝贡,世界各国商人互通有无。这主要反映了宋朝 A. 对外交往的空前兴盛 B. 商业环境的相对宽松 C. 城市职能的发展完善 D. 坊市制下的商业发展
|
|
|
“三月桃花水,江流复旧痕。朝来没沙尾,春色动柴门。接缕垂芳饵,连筒灌小园。已添无数鸟,争浴故相喧。”(杜甫《春水》)诗中提到的唐代经济情况包括 A. 农民没有自己的生产资料,他们使用的耕牛、种子等,都是由地主提供的 B. 小河边有架用竹片造的水车在旋转,上面吊的许多竹筒正在灌溉“小园” C. 小农经济的基本生产经营结构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紧密结合 D. 自然条件的完备带动了家庭手工业的繁荣
|
|
|
(题文)北宋时云“东南之俗好文”“西北之人尚质”,南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突出,故北宋后期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特许北方五路别考而单独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之均衡。北宋南北分卷制度 A. 保证了南北录取比例的平衡 B. 回应了文化中心的南移趋势 C. 导致了科举录取人数的增加 D. 提升了南方士人的政治地位
|
|
|
钱穆评价三省六部制说:“论此三省之来历,尚书本是皇宫内廷秘书,中书也即是在内廷掌理文件之意,侍中则是在宫中侍奉皇帝。”唐代内廷官一变而为政府外朝执政长官 A. 导致宦官专权和外戚干政 B. 反映了官僚内部矛盾尖锐 C. 标志着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D. 调整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
|
|
秦始皇在平定长达九年的长信侯嫪毐叛乱后,深深地意识到臣子有了封地之后就可以依据封地大肆招揽宾客,养成自己的势力,以致危害国家。这可以用来说明秦朝 A. 最先废除了分封制 B. 亟须进行官制改革 C. 郡县制推行的原因 D. 君权受到权臣制约
|
|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材料二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行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熹《朱子语类》卷128 材料三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直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事,则遣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材料四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始设军需房于隆宗门内,选内阁中书之谨密者入直缮写。后名军机处。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军机大臣者,皆亲臣、重臣,于是承旨、出政皆在于此矣。 ——赵翼《蘑曝杂记》 请回答: (1)材料—中唐朝的三省六部制起了什么作用?三省中门下省的职能是什么? (2)材料二中北宋“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指哪些?材料二作者对此看法如何?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 (4)材料四中军机处的主要职能和作用是什么?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什么时代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