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希腊哲学史,一般以苏格拉底为界,前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宇宙、自然,那么苏格拉底时期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A. 宗教与神学 B. 人与社会 C. 科学与理性 D. 道德与功利
|
|
|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是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伟大思想家,他们的思想主张与传统的儒家思想的关系是 A.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B.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彻底否定 C.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有力捍卫 D. 是对传统儒家思想的总结捍卫
|
|
|
“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为此明清之际的儒学家 A. 坚守理学正统 B. 倡导工商皆本 C. 提倡经世致用 D. 批判君主专制
|
|
|
先秦时期某思想家提出:“以德就列,以官服事,以劳殿赏,量功而分禄。故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其思想属于 A. 强调赏罚的法家思想 B. 提倡无为的道家思想 C. 提倡道德的儒家思想 D. 主张选贤的墨家思想
|
|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塑造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 君子、侠客、隐士、英雄 B. 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 君子、侠客、英雄、隐士 D. 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
|
|
十八世纪的西方有句谚语:“The lAziest(最懒惰的)government is the best government”下列先秦时期思想流派的观点与其不谋而合的是 A. 以德治国的文化人学派 B. 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 C. 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 D. 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
|
|
|
钱穆认为,每一制度,必须针对现实,时时刻刻求其能变动适应。无论如何变,一项制度背后的本源精神所在,即此制度之用意的主要处仍可不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陵夷迄于幽、厉,王室东徙,而自列为诸侯。厥后问鼎之轻重者有之,射王中肩者有之……天下乖戾,无君君之心。余以为周之丧久矣,徒建空名于公侯之上耳。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欤?遂判为十二,合为七国,威分于陪臣之邦,国殄(灭亡)于后封之秦,则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二 他(秦始皇)废除了所有的封建国家和王国,将广阔的国土划分为若干行政区,每一行政区都配备一批由中央政府任命,并向中央政府负责的官员。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它)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府的派出所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如是则地方绝无权,权只在中央。元代是有中央无地方的,中国只是其征服地,像英国的香港。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论述的是什么制度?材料一反映出该制度实施产生了什么后果? (2)材料二中秦始皇设置的“若干行政区”主要指哪一制度?同材料一的制度比较,其主要特点是什么? (3)材料三中钱穆论述的是哪一制度,钱穆认为该制度的缺点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指出秦以后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本源精神”是什么?
|
|
|
以下文字摘自张琳同学关于《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部分的课堂笔记。因一时理解不清出了差错,请判断笔记中有几处错误
A. 1处 B. 2处 C. 3处 D. 4处
|
|
|
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 ①西汉设立中朝②文臣任知州,设通判 ③“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④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①③
|
|
|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政治传统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B.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宋代设置枢密院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D.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设置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