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75年,一位西班牙人说:“整个世界在为西班牙工作,让伦敦满意地生产纤维吧;让荷兰满意地生产条纹布吧;让佛罗伦萨满意地生产衣服吧……我们的资本会满足它们的。唯一可以证明的是,所有的国家都在为马德里训练熟练工人,而马德里是所有议会的女王,整个世界服侍她,而她无需为任何人服务。”这实际上反映了当时西班牙 A. 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B. 控制了世界的商品贸易 C. 已完成了商业革命进程 D. 最终走向衰落的必然性
|
|
|
西汉晁错的《论贵粟疏》中记载:“商贾大者积贮倍息,小者坐列贩卖,操共奇赢,日游都市,乘上之急,所卖必倍。故其男不耕耘,女不蚕织、…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材料强调了 A. 商人获利的非法性 B. 商业发展的危害性 C. 以商济农的重要性 D. 重农抑商的必要性
|
|
|
西汉时期不仅“吴越之竹”,荆、扬之皮革骨象等成了商品;甚至穷乡僻壤的姜、桂、牛、羊等也进入了商品的领域,“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据此可知 A. 政府鼓励从事商业经营 B. 商业活动得到不断发展 C. 商人的地位在逐渐提高 D. 商业发展促进农业进步
|
|
|
表
上表为不同地区发现的战国晚期手工制品署名统计表。据此能够得出的历史结论是 A. 官营手工业者私造现象严重 B. 国家已无力垄断商品生产 C. 民间手工业已经普遍存在 D. 官营手工业注重品牌效应
|
|||||||||||
|
(题文)下列所描述的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状况,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岁入巨万,财力雄厚,其中尤以徽商势力最大……徽商中不少家资万贯,富比王侯。” ②“辕有越,加箭,可弛张焉。……进之则箭下,入土也深;退之则箭上,入土也浅。” ③“世间锻铁所谓钢铁者,用柔铁屈盘之,乃以生铁陷其间,泥封炼之,锻令相入,谓之团钢。” ④“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A. ③②④① B. ③④①② C. ②③④① D. ④①③②
|
|
|
《全球通史》称:“当美国在撤离欧洲时,苏联却正在使自己在其东欧保护区处于稳固地位。……由于苏联努力追求这些目标,便与西方列强发生了直接的愈来愈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产生的最深远的影响是 A.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B. 多极化趋势的出现 C. 两极格局逐渐形成 D.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
|
|
|
一位军事院校的教员在讲述“隧道”一词时,因举了一个“纽约地铁”的例子,而受到上级严厉的批评,被指责为“崇美”,他被告知,应举“莫斯科地铁的例子”。这位教员应是 A. 戊戌变法时期京师大学堂的教员 B. 国民革命时期黄埔陆军学校教员 C. 过渡时期新中国某军事院校教员 D. “文革”时期某工农学校的军事教员
|
|
|
1917年11月,上海进步报刊《民国日报》把十月革命后俄国的状况称为“乱况”“乱事”,把布尔什维克党称为“乱党”“过激党”等,而到1918年6月17日,该报社论首次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对这一变化,最合理的解释是 A.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思潮的传播 B. 布尔什维克倡导和平的外交政策 C. 国人对俄国十月革命道路的推崇 D.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成效显著
|
|
|
中共领导人在解放战争某时期说:“我们好似一根扁担,挑着陕北和山东两个战场。我们要责无旁贷地打出去,把陕北和山东的敌人拖出来。我们打出去挑的担子愈重,对全局愈有利。”当时 A. 中共准备进行战略反攻 B.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 C. 解放长江以南准备就绪 D. 东北三省已经全部解放
|
|
|
l944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土地租佃条例》规定“承租人应依本条例所定减租后之租额交租,不得短少,其有能力交租而故意不交者,出租人有请求政府依法追交之权”。这一举措的实施 A. 改变了农村原有土地制度 B. 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 彰显了边区政府的合法性 D. 纠正了王明的“左”倾路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