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织锦是宋代丝织生产中一项主要的品种,其中由成都生产的“臣僚袄子锦”是宋朝皇帝在每年的端午节和十月初一赏赐百官所用。这里的“臣僚袄子锦”最有可能产自 A. 家庭手工业 B. 官营手工业 C. 民营手工业 D. 工场手工业
|
|
|
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中实际包含着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的致命因素”,这是因为自然经济 A. 自给自足的特性不利于商品交换 B. 完全排斥商品市场的存在 C. 导致出现大量自由劳动力 D. 自身是一种比较先进的经济形态
|
|
|
据《耒耜经》记载:“辕之上又有如槽形,亦如箭焉,刻为级,前高而后庳(低),所以进退为评。”材料记载的耕作工具被称为 A. 耦犁 B. 耧车 C. 翻车 D. 曲辕犁
|
|
|
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如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鲁国实行“初税亩”,规定不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纳税。这一时期的改革 A. 巩固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B. 是孟子仁政主张的实践运用 C. 促进了土地私有制度的发展 D. 抑制了土地兼并的发展趋势
|
|
|
下图是某考古资料对秦汉时期的墓葬、村落遗址和冶铁遗址出土的铁制数量/件农具的统计情况。该图客观上反映了秦汉时期
A. 铁器已得到全面的推广 B. 冶铁业以生产农具为主 C. 官营手工冶铁业发达 D. 农业生产的精耕细作
|
|
|
(20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史记 秦始皇本纪》 材料二:唐制,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旨,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还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镇“奉行”而已。 ——朱熹《朱子语类》 材料三: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今冀、晋、鲁、内蒙及河南的黄河以北地区称“腹里”,由中书省辖。中书省也称都省,为全国行政中枢。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地方设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元制,凡有重大军中,则谴中书省官员前往督之,其班底仿中书省建制,故称“行中书省”。《元史·地理志》中载:“自封建变为郡肯,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秦始皇为了做到“天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在政治制度上有什么重大创新?你怎样认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叙述,如果唐朝准备在长安城内兴建某一大型工程,试简要说明这一工程在中央从决策到具体实施的基本程序。 (3)材料三中元朝设置的中书省与唐朝的中书省有何不同?元朝为什么实行行省制度?
|
|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瓘以魏立九品,是权时之制,非经通之道,宜复古乡举里选。与太尉亮等上疏曰:“昔圣王崇贤,举善而教……诚以闾伍之政,足以相检,询事考言,必得其善。是以崇贤而俗益穆,黜恶而行弥笃。” ——唐·房玄龄等《晋书·卫瓘传》 材料二 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荣辱在手。操人主之威福,夺天朝之权势。爱憎决于心,情伪由于己……所欲与者,获虚以成誉;所欲下者,吹毛以求疵。高下逐强弱,是非由爱憎。随世兴衰,不顾才实,衰则削下,兴则扶上。或以货赂自通,或以计协登进;附托者必达,守道者困悴。无报于身,必见割夺;有私于己,必得其欲。是以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唐·房玄龄等《晋书·刘毅传》 材料三 隋唐开始的科举始终将儒家经典作为考试的主要内容……自隋唐以后,各代“大小之官,悉听吏部;纤介之迹,皆属考功。”……科举选官制度,使一些本来无立锥之地的平民书生,通过科场也得以晋身于官僚、贵族的行列。这样一来,在社会的等级阶层之间,就必然出现等级中的升降、甚至贵贱间的对流,这种流动性同时为那些原来既非官僚,也不是地主的人步入官僚队伍,提供了可能性。 ——胡平《试论科举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影响》 (1)材料一中的“乡举里选”指的是什么制度?依据材料一,说明这种制度是如何起到社会教化作用的。 (2)相对材料一,材料二中的选官标准的变化,依据材料二,概括九品中正制的弊端。 (3)依据材料二、三,分析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的影响。
|
|
|
1896年,英国商人在杭州开设工厂也是合法的。其设厂的依据有: ①“片面最惠国待遇”的规定; ②领事裁判权的规定; ③《马关条约》的有关规定; ④《辛丑条约》的有关规定 A. ①②③④ B. ②③ C. ②④ D. ①③
|
|
|
近代以来列强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主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下列特权破坏了司法主权的是 A. 片面最惠国待遇 B. 领事裁判权 C. 租地建房权 D. 开矿设厂权
|
|
|
(题文)孙中山曾说:“当初次之失败也,举国舆论莫不目予辈为乱臣贼子,大逆不道,诅咒谩骂之声不绝于耳,……。惟庚子(1900年)失败之后,则鲜闻一般人之恶声相加,而有识之士,且多为吾人扼腕叹息,恨其事之不成矣。前后相较,差若天渊”。造成民众态度发生这样变化的外部因素,主要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B. 改良道路受挫 C. 清政府沦为列强的工具 D. 洋务运动失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