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国法律史学家梅因指出:“(罗马法)仪式不但和允约本身有同样重要性,甚至比允约更为重要”.如果一个固定形式被遗漏或误用,法律行为便告失效.相反,如果所有程序和仪式均已正确进行完毕,即具有法律效力,至于法律行为是否反映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在所不问.这表明罗马法 A. 具有明显的习惯法的痕迹 B. 不注重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C. 存在过分注重形式的缺陷 D. 缺乏判决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
|
|
清朝乾隆皇帝十分关心《四库全书》的编撰,先后发出多道“圣谕”,对收录书籍的原则和历史事件评说有详密周到的指示,其指示体现了“修书以遏邪说”的宗旨。这反映了 A. 封建政权反对文化传承 B. 专制皇权强化纲常伦理 C. 统治者推动儒学创新 D. 闭关锁国阻碍西学传播
|
|
|
宋代从乾德元年(963年)开始,朝廷陆续“命大理正奚屿知馆陶县、监察御史王祐知魏县、杨应梦知永济县、屯田员外郎于继徽知临清县(知,即兼理、兼管之意)”。北宋知县的设立表明 A. 县取代州成为基层单位 B. 君主权力的行使比较随意 C. 地方行政区划的变迁 D. 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
|
|
李世民的儿子李恪亲王,打猎时伤害农民,被检察院(御史)柳范弹劾。李世民责备亲王府秘书长(长史)权万纪,责怪他未能规劝阻止,罪应处死。柳范说:“房玄龄还不能阻止陛下打猎,怎么能单单责备权万纪。”李世民大怒回宫,后发现自己理屈,马上再出来召见嘉勉,这反映出 A. 唐代监察机制完备 B. 君主个人素养影响集权体制的效果 C. 唐代谏议制度形成 D. 三省六部制下君主权力被有限制约
|
|
|
中国皇帝制度出现后,皇帝的居处称“行在所”,所用车马称“乘舆”。经皇帝批阅的文件称“御批”。皇帝有病称“不豫”。皇帝去世称“驾崩”,入葬的坟墓称“陵”。皇帝之印称“玺”。材料反映出 A. 皇帝专称减少了对皇权的限制 B. 皇帝制度顺应了当时历史潮流 C. 封建皇权随时代发展逐步强化 D. 封建皇帝在当时具有独特权威
|
|
|
《东汉会要》记载:“西都(西汉)止从郡国奏举,未有试文之事;至东都(东汉)则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这主要体现了东汉 ( ) A. 旨在保证官吏的来源 B. 奠定了门阀世族的基础 C. 注重提高官员的素质 D. 主要通过考试选拔官吏
|
|
|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是与尚书省联系,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主要是向当地节度观察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利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
|
|
中国古代高层行政区经历了秦汉的郡、魏晋南北朝的州、唐朝的道、宋朝的路、元朝的行省、明朝的布政使司和清朝的省的变迁,极不稳定,变化较大。这反映出 A. 中央与地方的矛盾长期存在 B. 高层行政区的数量不断增多 C. 地方行政区的权利不断扩大 D. 中央与地方的分权日趋合理
|
|
|
历史学家钱穆先生指出:“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若论汉、唐、宋诸代,中央政府的组织,皇权相权是划分的,其间比重纵有不同,但总不能说一切由皇帝专制。”其意在说明 A. 中国古代并非是政治专制、由皇帝一人独裁 B. 中国传统政治一贯专制”的说法是片面的 C. 明、清两个朝代都是一切由皇帝专制、独裁 D. 汉、唐、宋皇权与相权是划分的,并非皇帝专制
|
|
|
1978年,湖北随县一座战国时期大型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文物,特别是有象征天子权威的全套青铜编钟和九鼎八簋(gu)。经考证,墓主是曾国国君乙,故称“曾候乙墓”。战国时期的其他诸侯墓莽中,也发现过编钟或九鼎。这些考古发现突出说明当时 A. 经济大发展使贵族陪葬品更加丰富 B. 物质的富足刺激了精神生活的需求 C. 青铜是当时财富和权势的主要象征 D. 森严的等级秩序遭到破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