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盖斯定律和中和反应原理在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很重要的意义。 (1)已知:①2C3H8(g)+7O2(g)=6CO(g)+8H2O(l) △H=-2741.8kJ/mol ②2CO(g)+O2(g)=2CO2(g) △H=-566.0kJ/mol 反应C3H8(g)+5O2(g)=3CO2(g)+4H2O(l)的△H=__________。 (2)用O2将HCl转化为Cl2,可提高效益,减少污染,传统上该转化通过如图所示的催化剂循环实现
其中,反应①的热化学反应方程式为:2HCl(g)+ CuO(s) 反应②生成1molCl2(g)的反应热为△H2,则总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反应热用△H1和△H2表示)。 (3)25℃时,有pH=x的盐酸和pH=y的氢氧化钠溶液(x≤6,y≥8),取aL该盐酸与bL该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恰好完全中和,则两溶液的pH的关系式为x+y=________(填表达式)。
|
|
|
某学习小组利用下图所示装置制备氨气,并探究氨气的性质(部分仪器略去)。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以A装置制备氨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 (2)用B装置收集氨气时,氨气的进气口是__________(填“a”或“b”)。 (3)B装置中烧瓶已收集满氨气,若要使之形成喷泉,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若观察到装置B中的烧瓶内产生了红色喷泉,则说明氨气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 (4)为防止环境污染,以下装置(盛放的液体均为水)可用于吸收多余氨气的是_________(填序号)。
(5)氨气在催化剂并且加热时会被空气氧化,这是工业制硝酸的第一步反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
|
|
|
钠、铝、碳、硅是四种常见的化学元素。请回答下列问题: (1)五种元素中,原子半径最大的是_________(填元素符号),单质广泛用作半导体材料的是______(填化学式)。 (2)铝在周期表中位于第________周期第________族,氧化铝在另三种元素之一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溶液中可溶解,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 (3)工业上由下列物质冶炼相应金属时与冶炼铝采用相同方法的是________(填选项代号)。 A.Fe2O3 B.MgCl2 C.NaCl D.HgO (4)生产上常利用金属铝与Fe2O3在高温下的反应来进行焊接钢轨,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
|
|
|
室温下,将0.4mol/L一元酸HA溶液和0.2mol/LNaOH溶液等体积混合(忽略混合时溶液体积的变化),测得混合液的pH=5,则下列说法或粒子浓度关系式正确的是( ) A.混合液中由水电离出的c(H+)=1×10-8mol/L B.c(A-)+c(HA)=2c(Na+)=0.4mol/L C.HA溶液中 D.c(A-)-c(HA)=2c(OH-)-2c(H+)
|
|
|
向AgCl沉淀中加入过量的KI溶液,白色沉淀转化为黄色沉淀。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加入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Kw(AgCl)减小 B.加入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Ag+和I-的浓度之积等于Ksp(AgI) C.加入过量的KI溶液充分反应后,溶液中Ag+和Cl-的浓度之积小于Ksp(AgCl) D.Ksp(AgI)<Ksp(AgCl)
|
|
|
在恒容密闭容器中,由CO合成甲醇:CO(g)+2H2(g)
A.CO合成甲醇的反应为吸热反应 B.该反应在T1时的平衡常数比T2时的大 C.平衡常数 D.处于A点的反应体系从T1变到T2,达到平衡时
|
|
|
室温下,浓度均为0.10mol/L,体积均为V0的MOH和ROH溶液,分别加水稀释至体积V,pH随
A.稀释前两溶液的Ka:MOH溶液>ROH溶液 B.ROH的电离程度:b点小于a点 C.两溶液在稀释过程中,c(H+)均逐渐减少 D.当
|
|
|
下列有关电化学的图示完全正确的是( )
|
|
|
已知:2H2(g)+O2(g)=2H2O(g),△H=-483.6kJ/mol,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反应原理可用于设计氢氧燃料电池 B.破坏1mol H-O键需要的能量是926.8kJ C.H2O(g)=H2(g)+ D.H2(g)中的H-H键比H2O(g)中的H-O键能小
|
|
|
一定温度下,10mL0.4mol/LH2O2溶液发生催化分解,不同时刻测得生成O2的体积(已折算为标准状况)如下表:( )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溶液体积变化忽略不计) A.反应至6min时,c(H2O2)=0.20mol/L B.反应至6min时,H2O2分解了40% C.0~6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 D.6~10min的平均反应速率:v(H2O2)<3.3×10-2mol/(L·mi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