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A、B、C、D四种金属,将A与B用导线连接起来浸入电解质溶液中,B不易腐蚀,将A、D分别投入等浓度的盐酸中,D比A反应剧烈,将铜浸入B的盐溶液中,无明显变化,如果把铜浸入C的盐溶液中,有金属C析出。据此判断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又强到弱的顺序是 A.D > C > A > B B.D > A > B > C C.D > B > A > C D.B>A>D>C
|
|
|
可逆反应2A(g)+3B(g) ①v(A)=0.5mol•-1 ②v(B)=0.6mol•-1 ③v(C)=0.35mol•-1 ④v(D)=0.4mol•-1 该反应在不同条件下反应速率最快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
|
下列反应既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又是吸热反应的是 A.锌粒与稀硫酸的反应 B.灼热的木炭与CO2的反应 C.乙醇在氧气中燃烧 D.Ba(OH)2·8H2O晶体与NH4Cl晶体反应
|
|
|
在一定温度下,可逆反应A(g)+3B(g) A. A的生成速率与C分解的速率相等 B.单位时间生成n mol A的同时生成3n mol B C. A .B.C的浓度不再变化 D. A .B.C的分子个数之比为1:3:2
|
|
|
已知R2+离子核外有a个电子,b个中子。表示R原子符号正确的是 A.
|
|
|
由于碘是卤素中原子半径较大元素,可能呈现金属性。下列哪个事实能够下列事实能够支持这个结论的是 A.已经制得了IBr、ICl等卤素互化物 B.已经制得了I2O5等碘的氧化物 C.已经制得了I(NO3)3、I(ClO4)3·2H2O等含I3+离子化合物 D.碘(I2)易溶于KI等碘化物溶液,形成I3-离子
|
|
|
下列各组物质混合后,再加热蒸干并在300℃时充分灼烧至质量不变,最终一定能得到纯净物的是 A.向FeSO4溶液中通入Cl2 B.向NaHCO3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的Na2O2粉末 C.NaI和NaBr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Cl2 D.向NaOH溶液中加入过量的AlCl3
|
|
|
有下列两种转化途径,某些反应条件和产物已省略。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途径① S 途径② S A.途径①反应中体现了浓硝酸的强氧化性和酸性 B.途径②的第二步反应在实际生产中可以通过增大O2浓度来降低成本 C.由途径①和②分别制取1 mol H2SO4,理论上各消耗1 mol S,各转移6 mol e- D.途径②与途径①相比更能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是因为途径②比途径①污染相对小且原子利用率高
|
|
|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化学学习的方法之一。对下列实验事实的解释正确的是
|
||||||||||||||||
|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相同数目的H318O+和D2O分子中的中子数相等 B.5424Cr为铬的一种核素,其核外电子数为30 C.标准状况下,22.4L氦气与22.4L氟气所含原子数均为1.204×1024 D.Na2O2与H2O反应生成氧气,反应中水作还原剂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