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929—1933年经济危机发生,罗斯福政府在解救危机的过程中,摒弃了自由放任主义的传统原则,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干预经济和社会生活,大大发展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为生产力的发展开发了较大空间。资本主义体制经过自我扬弃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摘自王斯德《世界通史》 材料二: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摘自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三: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农民从旧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使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农民工进城,进而推进了中国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历史进程。在20世纪80年代,乡镇工业迅速崛起…….创造了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吸引了2亿多优质劳动力从农业中解放出来,支撑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摘自宁杭、兆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社会进步的第一推动力》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斯福政府为解救危机而采取的措施,并指出该措施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日本经济改革的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主要内容。根据材料三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的重要意义。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制度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
|
观察下图,将字母A和B分别填入图中相应位置 (1)A:一战导火索所在的城市B:一战的转折点所在地
(2)据图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的战争形式特点
|
|
(1)在答题卡中写出该图图例的名称。
(2)据图指出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国内分布有何特点?
|
|
阅读以下材料后判断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早在商周时期就在冶金中广泛使用木炭,春秋战国时期又认识了硝石和硫磺的性能。到唐朝初年,孙思邈在他的著作《丹经》中,提出了一种火药的配方,把木炭、硝石、硫磺制成一种药粉,做发火炼丹之用。 火药的广泛应用和大量生产则是在军事上有了应用以后。唐朝灭亡的前一年,淮南兵“以机发火”,这是战争上关于火药使用的最早记载。宋朝以在战争中普遍使用火炮、火箭、到北宋末年出现了“霹雳炮”。南宋时,出现了管型火器,是近代枪炮等管型武器的雏形。到元朝时,火雷、火铳、火炮等各种武器相继出现。现保存在中国历史博物馆的最早的火铳为元至顺三年所造,也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古老的铜炮。 公元13世纪初期和中期,中国的火药传入阿拉伯。到了14世纪前期,欧洲人已掌握了火药的秘密。火药传到欧洲后发生了巨大的作用。封建的城堡再也抵挡不住新型市民阶层使用火药、火器的进攻了。 ——摘编自王志功《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及其世界影响》 以下表述是从上表中得出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正确”;违背了以上材料所表达的意思,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错误”;是以上材料没有涉及的,请在答题卡对应题号后涂“未涉及”。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的契机来源于冶金和炼丹等活动。 (2)火药应用于军事战争最早出现于唐朝末年。 (3)火药改变了欧洲传统的作战方式,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 (4)北宋末年的“霹雳炮”是近代管型枪炮武器的雏形。 (5)公元13世纪初期和中期,中国的火药传入阿拉伯。
|
|
某同学在做历史专题性学习时整理了“赫鲁晓夫改革”“匈牙利改革”“中国经济特区”“东欧剧变”等几个知识点,其归纳的学习专题应该是; A. 欧美国家的社会巨变 B. 当今世界格局的演变 C. 两极格局的形成与崩溃 D.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与演变
|
|
下列事件不属于反法西斯同盟进行政治合作的是 A. 召开雅尔塔会议 B. 召开开罗会议 C. 签署《波茨坦公告》 D. 召开慕尼黑会议
|
|
时空观念是重要的历史学科素养。下列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事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④②③ C. ②③④① D. ①④③②
|
|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的重要方法。下列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表述是; A. 1971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 B. 20世纪50年代初我国开展的土地改革运动是以消灭封建剥削制度为目的的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 C.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兴起 D. 1953年抗美援朝以中朝人民的胜利和美国的失败而告终
|
|
解放战争时期重庆最后一次大规模的学生运动是 A. 华蓥山起义 B. 四二一运动 C. 五四运动 D. 反美抗暴运动
|
|
2019年10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华人民共和国70周年华诞,70年前新中国的诞生 ①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②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奠定了基础 ③基本完成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任务 ④标志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