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政治试题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多档文学类电视节目,...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多档文学类电视节目,从《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到

《朗读者》,引发了一股全面文化热潮。在中国娱乐综艺类节目热衷于购买国外版权或者直接复制海外模式的大背景下,《中国诗词大会》等节目无论是选题、台词、还是嘉宾、主持人在业界的影响力,又或是制作水准上都秉承了高规格。这些本土原创综艺节目,通过对诗词知识的比拼及赏析,带动全民重温哪些曾经学过的古诗词,敢于摒弃“拿来主义”,独具匠心地从历史悠久的中国文化中创造新模式。《中国诗词大会》在弘扬中本土文化的同时也向外展示了中国的软实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全方位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在讨论如何将国学经典引入中小学课堂的问题时,有专家认为,学习国学,既要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材料二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2017年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该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节目中所选的读本基本都是文学经典,文学形式涵盖了散文、诗歌、小说、剧本以及书信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与嘉宾故事里的国、家、个人情怀相互映衬,产生了叠加效应,整个节目都充满感染力。嘉宾分享的故事、主持人董卿或深或浅的访谈以及专家的简短解析,使节目呈现出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节目体现出的熠熠生辉的人性价值让观众产生了很大的共鸣。 

材料三  中央电视台主动承担起主流媒体应有的责任和担当,既立于原创、又立于内容,保证了节目最终的质感,创作出的《朗读者》才能最终成以口碑。这类高质量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满足观众文化需求、情感需求。它所传达的家国责任、家庭温情都符合中国人的传统价值。

(1)结合材料一,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学习国学如何做到既要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

(2)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朗读者》引发全民关注,并最终成以口碑的原因。

(3)文化创作应该如何主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和担当,请你为此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

 

(1)①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自身的不断创新,积极吸收、保留、改造传统文化中的一切积极因素作为中华文化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国学著作是一定时代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过时的东西和糟粕,不能拘泥于原著。③要树立创新意识,立足于实践。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与时俱进,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学些国学经典时,必须坚持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原则,同时注重与时代精神相结合,才能促进中华文化的健康发展。 (2)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通过举办《朗读者》,激发了文化发展活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的作用,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②文化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朗读者》,增强了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了国家文化软实力。 ③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文化能够塑造精彩的人生。嘉宾个人经历的分享,令观众身临其境地受到文化情怀的感染、人文精神的洗礼、文化自信的鼓舞。 ④嘉宾的朗读和分享,释放出强大的生命力,极大地丰富了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了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 (3)答案示例 ①文化创作要实现收视和口碑的双赢。 ②文化创作要注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③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走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 【解析】此题以2017年春节期间央视推出多档文学类电视节目热播作为背景材料,分别从哲学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角度考查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相关知识。 (1)此题考查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运用辩证否定观的知识,说明学习国学如何做到既要忠于原著,又不拘泥于原著。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措施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既是联系的环节又是发展的环节;辩证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既肯定又否定,即克服又保留;要树立创新意识,立足于实践。密切关注变化着的实际,与时俱进,注重研究新情况,敢于寻找新思路。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2)此题考查文化的作用、文化与综合国力、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等相关知识。此题要求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朗读者》引发全民关注,并最终成以口碑的原因。从知识范围看,属于有明确知识范围限定的主观试题;从设问的指向性看,属于原因类的主观试题。考生作答时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对材料的分析进行。依据所学知识和材料中的关键信息,考生可从以下角度作答: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能够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对人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优秀的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考生围绕这些自行组织语言作答即可。 (3)此题属于措施类型的题目,考查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知识迁移的能力,这类型的题目,首先,要结合材料分析材料中究竟存在什么问题,这是对症下药,提建议的依据,然后,回归教材,无论是什么样的措施和建议,总离不开教材知识,主观题本质上就是运用教材知识来分析和解决材料反映的问题。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作协九大开幕式上强调,对中华民族的英雄,要心怀崇敬,浓墨重彩记录英雄、塑造英雄,让英雄在文艺作品中得到传扬,引导人民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绝不做亵渎祖先、亵渎经典、亵渎英雄的事情。其次,文学家、艺术家不能用无端的想象去描写历史,更不能使历史虚无化。文学家、艺术家不可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实,但有责任告诉人们真实的历史,告诉人们历史中最有价值的东西。戏弄历史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不尊重,而且是对自己创作的不尊重,最终必将被历史戏弄。

习近平指出,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结合材料,请运用“社会历史主体和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说明文艺工作者应怎样创造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

 

查看答案

有人认为,无论是共享单车,还在公租自行车都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途径,自带环保属性并可以完善公共交通系统,共享单车需要和现有的公租自行车协同发展。但也有人认为,政府主导的公租自行车与“互联网+”风口上的共享单车,必然势不两立。

结合材料,从唯物辩证法角度,分析“公租自行车与共享单车必然势不两立”观点的错误之处。

 

查看答案

准确判断与把握社会主要矛盾及其发展变化,是一个国家制定正确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关乎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 时代背景 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

1956年(党的八大)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全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重新正确认识国情,毅然决定将党的工作重心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上来。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2017年(党的十九大) 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由总体小康向即将全面小康转变,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历史性、全局性、结构性的深刻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结合材料,运用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的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过程。

 

查看答案

我国基础教育正从“知识本位”时代走向“核心素养”时代,这是一个全球性教育趋势。发展素质教育、三维目标、全面发展、综合素质等中间的“关键少数”素养,更能反映社会变迁对于人的素质的新要求。我国加强“核心素养”教育,是因为

①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     

②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③立德树人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途径   

④关键部分对整体具有决定性作用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大型文博探索综艺节目《国家宝藏》采用综艺、纪录片、戏剧等多种艺术形态,不仅展示了文物的物质价值,也向人们讲述了它背后的历史故事和人文精神,既有趣又不失内涵,拉近了当代人与历史文物的距离。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①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使其成为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要立足社会实践,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传播手段的创新

③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④文化创新要以文化多样性为基础,促进文化交流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