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还 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还 乡

路遥

天还没有明时,高加林就赤手空拳悄然地离开了县委大院。

他匆匆走过没有人迹的街道,步履踉跄,神态麻木,高挑的个子不像平时那般笔直,背微微地有些驼了;失神的眼睛深陷在眼眶里,没有一点光气,头发也乱蓬蓬的像一团茅草。整个脸上像蒙了一层灰尘,额头上都似乎显出了几条细细的皱纹。

早晨的太阳照耀在初秋的原野上,大地立刻展现出了一片斑斓的色彩。庄稼和青草的绿叶上,闪耀着亮晶晶的露珠。脚下的土路潮润润的,不起一点黄尘。高加林在路上摇摇晃晃地走着,走几步就站下,站一会再走……

离村子还有一里路的地方,他听见河对面的山坡上,有一群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话,其中一个男孩子大声喊:“高老师回来了……”他知道这是他们村的砍柴娃娃,都是他过去的学生。

突然,有一个孩子在对面山坡上唱起了信天游——

“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

孩子们都哈哈大笑,叽叽喳喳地跑到沟里去了。

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

他走不远,就看见了自己的村子。一片茂密的枣树林掩映着前半个村子;另外半个村伸在沟口里,他看不见……

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

就在这时,许多刚下地的村里人,却都从这里那里的庄稼地里钻出来,纷纷向他跑来了。

他不知道这是怎么一回事,村里的人们就先后围在了他身边,开始向他问长问短。所有人的话语、表情、眼神,都不含任何恶意和嘲笑,反而都透着真诚。大家还七嘴八舌地安慰他哩。“回来就回来吧,你也不要灰心!”

“天下农民一茬子人哩!逛门外和当干部的总是少数!”

“咱农村苦是苦,也有咱农村的好处哩!旁的不说,吃的都是新鲜东西!”

“慢慢看吧,将来有机会还能出去哩。”

亲爱的父老乡亲们!他们在一个人走运的时候,也许对你躲得很远;但当你跌了跤的时候,众人却都伸出自己粗壮的手来帮扶你。他们那伟大的同情心,永远都会给予不幸的人!高加林忍不住热泪盈眶。他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是掏出纸烟,给大家一人散了一根。

人们问候和安慰了他一番,就都又下地去了。

当高加林再迈步向村子走去的时候,感到身上像吹过了一阵风似的松动了一些。他抬头望着满川厚实的庄稼,望着浓绿笼罩的村庄,对这单纯而又丰富的故乡田地,心中涌起了一种深厚的情感,就像他离开它已经很长时间了,现在才回来……

(节选自路遥《人生》)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巧妙地铺设故事情节,高加林从官场回到农村,本以为会成为全村的笑话,却意外得到了村里人的安慰。

B. 第三段的景物描写具有绚丽、明亮、清新的特点,美丽的乡村景色,给返乡途中的高加林带来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和安慰。

C. 以前教过的孩子们唱起了“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的歌谣,这对高加林来说是一种嘲讽,有着深沉的谴责力量。

D. 小说标题意蕴丰富,表层的含义是重新回到家乡,回到农民的生活状态,而深层的含义却是归复淳朴,找回做人的本质。

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的理解。

3.小说叙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分析。

 

1.B 2.①一样的是家乡的景物,他依然熟悉。 ②不一样的是主人公的个人境遇和心境。③他想像中的乡亲们的态度与后文乡亲们的态度两相对比,为下文突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作了铺垫。 3.①刻画了村里人的善良、宽厚与真诚。②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促使高加林内心想法的转变,减轻了高加林还乡的心理负担。③与上文孩子唱歌的嘲讽形成鲜明对比。④深化文章的主旨,赞美了乡里人淳朴美好的人性。 【解析】 1.试题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B,“给返乡途中的高加林带来了一些人生的启示和安慰”错,美丽的乡村景色并没有给高加林带来安慰。 2.试题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理解能力,对句子的理解更多的时候,要善于抓住句中的关键词语,结合上下文段,挖掘出它们的语境意义。“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的理解。这句话有两个小分句,用一个转折连词“但”连接起来,可以一句一句分析。“一切都是原来的样子”是针对家乡的景物而言的,前文有一句“他忍不住停下了脚,忧伤地看了一眼他熟悉的家乡”,“熟悉的家乡”可见一样的是家乡的景物,他依然熟悉。“但对他来说,一切又都不一样了”是针对自己的遭遇和心境而言的,前文写到乡里的一个孩子看见他回来,唱道“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高加林心理想到“这古老的歌谣,虽然从孩子的口里唱出来,但它那深沉的谴责力量,仍然使高加林感到惊心动魄。他知道,这些孩子是唱给他听的。唉!孩子们都这样厌恶他,村里的大人们就更不用说了”,可见他想像中的乡亲们对他的态度是不好的,这与后文乡亲们的态度两相对比,也为下文突出乡亲们的淳朴、善良作了铺垫。 3.试题本题考查小说情节的作用。首先应到文中找到“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的内容”,然后再依据作用题的模式进行作答。答题的角度主要是内容上写了什么,表现了什么;结构上与上下文的关系。写村里人对高加林的问候和安慰,内容上表现了村里人的善良宽厚,同时也让高加林心里的负担变轻了;同时联系上文孩子所唱的歌词“哥哥你不成材,卖了良心才回来”,即可发现这两处内容形成鲜明的对比。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唐诗的特色谈起

林庚

唐诗为历代广大读者所喜爱,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朱彝尊说得好:“唐诗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今诗才脱笔砚,已是陈言。”这里所谓的“今诗”指的是明诗。明代以七子为代表的诗坛专意模仿唐诗,但模仿是陈陈相因没有生气的,所以“才脱笔砚”便“已是陈言”。至于唐诗本身呢,则千载之下仍是那么“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

我们今天学习唐诗,当然不是要去模仿唐诗,而是要从中感受那“色泽鲜妍,如旦晚脱笔砚者”的新鲜活力。正是这种新鲜的活力,带着蓬勃的朝气,形成盛唐之音,展现为绚丽壮观的广阔天地,使我们感受到饱满的艺术享受。

优秀的诗篇总是不断地激发着、唤醒着人们新鲜的感受,又以这方面的素养促进了诗歌的创作发展。这是一个辩证的历史过程。唐诗正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出现的,又以它全新的创作不断地启发着人们。我们一方面欣赏着那些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着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唐诗由于具有最鲜明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成为我们最好的学习典范。

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它不但比起唐以前的诗来是如此的,而且比起它以后的诗来也是如此的。例如明、清的诗歌,它离我们的时代比唐诗要近得多,那么为什么反而不如唐诗那么明白易懂呢?这难道不足以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明白易懂也并不难,难得的是以那么浅近的语言却能取得那么精湛的艺术成就;这深入浅出的诗歌造诣,又正是唐诗为人们所赞赏的一个缘故。明白易懂自然更不等于一览无余,一览无余又怎能百读不厌呢?而唐诗却正是以其明白易懂而更为人们所百读不厌。这之间既有统一又有矛盾。唐诗中有一些人人传诵的名篇,其间的诗歌语言本来是允许有一定跳跃性的,有时跳跃得比较突出了些,就可能感到不那么平易;可是如果它因此却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那么人们就会爱不忍释。语言的明白易懂乃语言的美德,诗歌虽然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却不能不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远离了生活语言,诗歌的花朵就容易枯萎,明白易懂乃诗坛的一条康庄大道。唐诗中既有大量明白易懂的杰作,又有少量不太明白易懂的名篇;这里的矛盾统一可以成为我们探索诗歌语言艺术奥秘最好的桥梁。

而唐诗的可贵正在于语言艺术上深入浅出的统一,这是它的最高成就、最鲜明的特色;这也是唐诗为什么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研究唐诗繁荣的原因,也是我们学习唐诗一个方面的课题,我们很少看到人们对于其他时代诗歌繁荣的原因有那么大的兴趣去进行研究。这当然首先由于唐诗是一个大家公认的诗歌高潮。而这个高潮又被传统地分为初、盛、中、晚起伏分明的四个时期。我们也很少看到其他时代的诗坛有这么完整的时代性的划分,这当然也由于它是一个波澜壮阔巨大持久的高潮,所以才能分得清它的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而这个初、盛、中、晚的四个时期,又恰恰与唐代整个社会的起伏发展相为始终。唐代社会的发展乃整个中国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这两个高潮的息息相通,就更增加了初、盛、中、晚的鲜明性。这里值得我们探索的问题也就不限于诗歌本身,而是诗歌与时代的关系。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艺术,它的发展有其自身的内部规律,而它的发展如何才能获得成熟,则又取决于它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客观条件。这里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是我们研究唐诗的广阔领域。

(选自《唐诗综论》,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习唐诗,可以感受到唐诗的新鲜活力,获取饱满的艺术享受,进而在模仿中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B.学习唐诗,可以从中探索诗歌语言艺术的奥秘,领悟诗歌语言艺术上深人浅出的统一的艺术技巧。

C.学习唐诗,可以探索诗歌与时代的关系,研究唐诗中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广泛生活内容。

D.学习唐诗,可以一方面欣赏其中最富于生活气息的名章秀句,一方面探索那蓬勃涌现的过程和法则。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用朱彝尊的话来论证唐诗色泽鲜妍好比刚刚写出来的一样新鲜有活力。

B.文章举明、清诗歌离我们的时代要近得多来论证它不如唐诗的语言明白易懂。

C.文章以诗歌植根于日常的生活语言来论证唐诗能那么繁荣旺盛的一个原因。

D.文章以诗歌初、盛、中晚四个时期与时代的关系来论证唐诗繁荣的原因。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唐诗能够得以繁荣,除了作家们的能力造就使然,还得力于唐代社会处在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高潮阶段。

B.唐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是以春风得意的新鲜朝气而著称,读唐诗可以让读者更强烈地感受到蓬勃豪壮的情怀。

C.唐诗在语言艺术上达到了深入浅出的高度,明白易懂,一览无余,取得了强烈的艺术实感,读者自然爱不忍释。

D.唐诗是公认的诗歌高潮,相对于其他时代的诗,唐诗具有初、盛中、晚的鲜明性,潮头、潮尾、顶峰与转折模糊,分得不明显。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 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 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

(摘编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从礼仪礼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记者从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获悉: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底的22.96%,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増长率最快的国家。五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林区改革,林区的森林资源实现持续恢复和稳定增长,累计减少3150万立方米的森林蓄积消耗,职エ收入较改革前人均増长1.48万元。目前,全国己有21个省(区、市)探索实行“林长制”,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⑧如此过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 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 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

D.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