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礼仪礼节是道德素养的体现,也是道德实践的载体。要制定国家礼仪规程,完善党和国家功勋荣誉表彰制度,规范开展升国旗、奏唱国歌、入党入团入队等仪式,强化仪式感、参与 感、现代感,增强人们对党和国家、对组织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充分利用重要传统节日、 重大节庆和纪念日,组织开展群众性主题实践活动,丰富道德体验、增进道德情感。

(摘编自《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从礼仪礼节的角度,写一篇文章。 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例文 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 说起端午节,人们首先会想到吃粽子,一些地方能看到热闹的赛龙舟,此外还有佩香囊、系彩绳、插艾叶、挂葛蒲、饮雄黄酒等习俗。这些习俗、仪式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从孔子“不学礼,无以立”,至清初思想家颜元“国尚礼则国昌,家尚礼则家大,身有礼则身修,心有礼则心泰”,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中华传统节日仪式是中华仪礼文化的重要内容,既包括生活化的节日仪式,也包括正规的节日庆典礼仪。通过举行节日仪式,可教化人文,规范道德,促进社会秩序和谐友善。如今,伴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增强,传统节日重要性已有社会共识。如何让这些传统节日不仅仅是“大长假”“小长假”,而是紧紧围绕节日文化展开?加强节日仪式可作为探索方向之一:有了具体的节日仪式,节日内涵才有所依附,才能逐渐加强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节日的认知和认同。 如何强化节日仪式?一方面,我们可以结合当代生活特点,对传统仪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赋予传统以当代气息。在传统节日中,有许多仪式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比如端午节的包粽子、赛龙舟等就富有生活趣味,能够调动民众的参与兴趣。我们可以深入发现和挖掘生活化节日仪式的科学价值和文化价值,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保留传统仪式,丰富节日民俗活动,逐渐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文化传承理念。另一方面,或可发展当代节日仪式,使节日文化深入人心。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些新的国家节日仪式正在形成和完善。比如,党和国家领导人每连元旦发表新年贺词,举办建党、建国、建军等重大纪念日纪念活动或阅兵仪式等。这些重大节日纪念仪式充分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应继续发扬。2018年元旦,三军仪仗队和军乐团首次执行天安门广场升国旗任务,增加了礼号手天安门城楼演奏、礼兵金水桥南侧迎国旗等新内容,使升国旗这一仪式受为庄重威武,让人记忆犹新。我们还可借助现代媒介手段为增强节日仪式助威。持续多年的春节晚会、元宵晚会、中秋晚会等电视晚会已成为传统节日新仪式,其中年三十晚上看春晚更是已成为“年俗”的一部分。在新媒体环境下,以更符合今天年轻人心理特点的方式创建有价值内函、有可操作性、易于传播、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节日仪式,可作为的空间还很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传统节日文化是其重要内容。我们当以生动多样的节日仪式连接古今,丰富传统节目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目的价值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都道。 【解析】 本题通过材料考查学生的分析、整合、写作能力。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提炼观点的原则有两个,一是要做到准确,并力求新颖,离材料中心最近的是最佳观点;二是力争所选观点要有话可说、有例可证、有理可议。 【审题】 2019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出台《纲要》这样一个指导性文件,对于推动全民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一个新高度,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现代民族国家的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是重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礼仪礼节是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与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相伴相生,赋予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以意义和价值。传统节日(节庆和纪念日)作为一种公共文化,可以通过集体性的仪式或庆祝活动,通过大众的参与,来建立公共的精神信仰和价值观,进而强化一个民族的文化认同,增强社会凝聚力。命题要求“请围绕某一重要传统节日,或某一重大节庆和纪念日”是写作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内容范围;命题要求“从礼仪礼节的角度”,也是写作指令,它限定了考生写作的角度;命题要求“或讲述你的体验、见闻,或阐述你的看法”,提示考生可以写成记叙文,也可以写成议论文。 【立意】 传统节日是民族精品文化;回归并传承传统礼仪。 【结构】 题目切题《以仪式守护节日文化》,第一段从端午节引出观点,“这些习俗、仪式是我们解读、认识传统文化的编码系统,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第二段从古代开始围绕礼仪论述,“中国自古以来高度重视仪式的教化作用,讲求通过仪礼建构社会秩序,在仪礼中传承中华文化”;第三段论述“如何强化节日仪式”。最后一段强调“我们当以生动多样的节日仪式连接古今,丰富传统节目的文化实践,守护传统节目的价值意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向新都道”。 【素材】 1. 日本兴办了一种新的学校——礼貌训练学校许多公司把他们的新雇员,尤其是年轻女职员派到礼貌训练学校学习如何对不同的人采用不同的敬语,如何接受名片,以及保持优雅的坐姿,还教导如何礼貌欢送客人。担任这些礼貌课程是教师是日本航空公司的53退役空中小姐。  2.待人以礼。一个人,无论是官是民、是富是贫,都少不了与人打照面、打交道。这就有一个如何待人的问题。或说,待人以实。实,才能结实果。即便不认识,也能心相印。反之,与人以虚,虽说相识久,未必同路人。或说,待人以诚。诚,才能动心弦。即便当时无动,终会冰消春来。反之,与人不诚,则丧德增怨。或说,待人以善。善,才能得好报。即便一时委屈,终会峰回路转。反之,恶气迎人,害于戈兵。社会,是人的社会。活力,是人的活力。正活力,是人的“和力”。而“礼之用,和为贵”。故而,要保持社会正活力的持续,待人以礼,须臾不可离。 3. 十年前的税务部门更多的强调执法,而文明服务是相对弱化的,税务人员更多的时候是以管人的姿态出现。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海淀地税局把开展职业礼仪教育,渗透到税务干部在窗口的一言一行之中。作为全国巾帼文明岗、北京市青年文明号的学院路税务所率先提出了“我们多说一句话,纳税人少跑一次路;我们多一分微笑,纳税人少一分紧张;我们多一分解释,纳税人少一分误会;我们多一分勤快,纳税人少一分等待”的“四多四少”服务理念。现如今,税务人员着装整齐,在电脑前轻轻的敲击着键盘,对前来办税的纳税人,服务规范,态度平和,笑脸相迎、轻声细语。正如海淀地税局负责人所说:“纳税人满意是地税人追求的最高礼仪。”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句子简洁流畅,不超过65个字。

记者从全国森林资源管理工作会议获悉:我国森林覆盖率已由20世纪70年代初的12.7%提高到2018年底的22.96%,森林面积达到2.2亿公顷,森林蓄积175.6亿立方米,面积和蓄积连续30多年保持“双增长”,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成为全球森林资源増长率最快的国家。五年来,我国加快推进林区改革,林区的森林资源实现持续恢复和稳定增长,累计减少3150万立方米的森林蓄积消耗,职エ收入较改革前人均増长1.48万元。目前,全国己有21个省(区、市)探索实行“林长制”,实现了生态得保护、林农得实惠的“双赢”目标。

 

查看答案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⑧如此过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 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 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

D.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2)李白的《蜀道难》想象丰富,充满神秘色彩,其中一句___________写有关“五丁开山”的故事,“_________”一句写有关太阳神的车子的传说。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广宣上人频见过

韩 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①上人:佛教称德智善行的人,后来为僧人的敬称。②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道等学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紧扣题中的“频”字,交代了广宣上人频频造访的状况。

B.首联下句写广宣上人为了拜访诗人风雨无阻,表明诗人内心的感动。

C.颔联“空愧高僧数往来”表明自己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D.颈联承接上联,借自谦之语表明了诗人对广宣上人造访回绝的态度。

2.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