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近年来,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②一些城市为了提高城市美誉度,开启了城市亮化工程。③政府实施景观亮化工程的初衷也许是好的,④但人们的行为在实践中逐渐与指导思想发生了偏移,⑤存在“你亮,我比你更亮”。⑥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⑦纽约、巴黎等发达国家的顶尖城市夜空亮度也不如这些城市。⑧如此过度亮化,⑨不仅助长了不良的社会风气,而且造成国家财力和社会资源的浪费。

 

第①句,介词残缺,在“我国”的前面加上“随着”或者去掉“的”。第⑤句,缺少成分,在句号前加上“的现象”。第⑥句,中途易辙,删掉“一些城市”。第⑨句,递进关系不当,“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要互换。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病句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熟悉常见的病句类型及其特点,要特别注意成分残缺、搭配不当、语序不当、结构混乱的语病;然后采用语感审读、句子紧缩、逻辑分析等方法找到病句的病因;最后“对症下药”,根据语病修改病句,注意不能改变句子的原意。 第①句,成分残缺,缺少介词,应在“我国”的前面加上“随着”或者去掉“的”。 第⑤句,成分残缺,动词“存在”缺少宾语,应在该句末添上“的现象”。 第⑥句,中途易辙,“一些城市从卫星图像资料看”句子没有说完,即主语“一些城市”缺少谓语成分,可以把“一些城市”删掉。 第⑨句,语序不当,“不仅……,而且……”递进关系失当,应把“不仅”与“而且”后面的内容要互换。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有人提出过“水桶模型”,认为智力基因与后天环境就像两根水管,同时向人类“大脑 桶”里放“智商水”,智商是两者的综合体现。但脑科学研究发现,先天基因应该是水龙头,后天环境才是引出“智商之水”的水管,每个人拥有的水龙头基本上没什么差别,可由于水管不同,最后引出的水流就会千差万别。大脑里面有两类细胞, ①       ,还有一类是胶质细胞。其中,神经元细胞多达一千亿个,大约相当于银河系中的恒星数量。这些神经元细胞有着很多非常特别的“触手”,这些“触手”被称为突触。通过突触,神经元细胞之间可以相互连接,通过脉冲电信号和化学分子的释放来传递各类信息,由此构成一个庞大的通信网络。科学家所了解到的大脑中信号传递的方式有两种: ②     。大脑中的电波传导是由跨过细胞膜的离子流动产生的。当电信号到达两个神经元细胞的交接处时,释放出化学递质,去打开另一个细胞膜上的离子通道。当离子进入下一个神经元细胞后,化学递质又转变成电信号,向下一个环节传导。

科学家发现,人类的神经网络系统会“修剪”和“增生”,整个“修剪”和“增生”的过程伴随着人的成长,到青春期时达到稳定态,形成各不相同的神经网络。幼儿期是人类大脑开发的关键阶段。不同脑区和功能神经网络的形成有不同的关键期,一旦错过就无法弥补。

1.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触手”的引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A.长江是一往无前的,李白在诗中这样吟诵:“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B.他表示,期待在非洲电视节这一平台上,能把更多的“中国故事”传播给世界。

C.一家企业为竞标工程,盖了 14000多个章,这种现象被人们戏称为“公章旅行”。

D.为纪念甲骨文发现120周年,“证古泽今——甲骨文文化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

2.仿照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仍以“智商”为话题,以建房子打比方,另写一段话。要求:句式基本一致,语言通顺。

3.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的意思是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以把握。

(2)李白的《蜀道难》想象丰富,充满神秘色彩,其中一句___________写有关“五丁开山”的故事,“_________”一句写有关太阳神的车子的传说。

(3)李清照《声声慢》中,说天气变化无常,忽暖忽寒,人最难调养身体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广宣上人频见过

韩 愈

三百六旬长扰扰,不冲风雨即尘埃。 久惭朝士无裨补,空愧高僧数往来。

学道穷年何所得,吟诗竟日未能回。 天寒古寺游人少,红叶窗前有几堆。

[注]①上人:佛教称德智善行的人,后来为僧人的敬称。②韩愈一生以弘扬儒家之道为己任,排斥佛道等学说。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紧扣题中的“频”字,交代了广宣上人频频造访的状况。

B.首联下句写广宣上人为了拜访诗人风雨无阻,表明诗人内心的感动。

C.颔联“空愧高僧数往来”表明自己辜负了高僧屡屡造访的心意。

D.颈联承接上联,借自谦之语表明了诗人对广宣上人造访回绝的态度。

2.尾联意蕴丰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唐临,字本德,京兆长安人。武德初,隐太子讨王世充,临以策进说,太子引直典书坊,授右卫率府铠曹参军。太子废,出为万泉丞。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不许。临曰:“有所疑,丞执其罪。”令移疾,临悉纵归,与之约,囚如期还。再迁侍御史。大 夫韦挺责著位不肃,明日,挺越次与江夏王道宗语,临进曰:"王乱班。”道宗曰:"与大夫语,何至 尔!”临曰:“大夫亦乱班。”挺失色,众皆悚伏。俄持按狱交州,出冤系三千人。累迁大理卿。 高宗尝录囚,临占对无不尽,帝喜曰:“为国之要在用鼻,刻则人残,宽则失有罪,惟是折中,以称 朕意。”它日复讯,余司断者辄纷诉不臣,独临所讯无一言。帝问故,答曰:“唐卿断囚不冤,所以 绝意。”帝叹曰:“为狱者固当若是。”乃自述其考曰“形如死灰,心若铁石”云。永徽元年,拜御史 大夫。萧龄之尝任广州都督,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临建言:“群臣不知 天子所以议之之意。王族戮于隐,议亲①也;刑不上大夫,议贵②也。今龄之贪赃狼扈,死有余咎。陛下以异于它囚,故议之有司,又令入死,非尧舜所以用刑者,不可为后世法。”帝然之。龄 之,齐高帝五世孙,由是免死。临累迁吏部尚书。初,来济谪台州,李义府谪普州,临奏许祎为江 南巡察使,张伦剑南巡察使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州刺史卒年六十临俭薄寡欲,不好治第宅。性旁通,专务掩人过。见妻子,必正衣冠。

(选自《新唐书•唐临传》,有删改)

[注]①议亲:对于皇亲国戚进行特别审议,以减免其刑罚。②议贵:对显贵进行特别审议以 减免刑罚。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B.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C.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D.祎与济善/而伦与义府有隙/武后常右义府/察知之/谓临遣所私督其过坐/免官/起为潮 州刺史/卒/年六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有时是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B.节,文中指符节,古代朝廷任命官员的委任状。用竹、木、玉或金、铜等制成。

C.天子,古代统治者把他们的政权说成是受天命建立的,故称国王或皇帝为天的儿子。

D.尧舜,尧和舜,传说是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领袖,贤明君主,后泛指圣人。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临体恤百姓,为人宽仁。他在万泉任职时,勇于承担风险, 让一些囚犯回家做事,并与囚犯约好返回的日期; 他注重遮掩别人的过失。

B.唐临刚强正直,不惧权贵。大夫韦挺越位和郡王李道宗交谈,唐临先指责郡王李道宗违规,后指责大夫韦挺违规, 众人都害怕而心服。

C.唐临执法公正,深得赏识。他判案宽严适度,符合皇帝的意旨, 他判案时不说一句话,与其他人形成鲜明对比,皇帝给他很高的评价

D.唐临忠于职守,敢于进言。他对身份特殊的萧龄之的量刑发表意见,列举依据, 认为不应该处死萧龄之, 得到皇帝认同, 萧龄之得以免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轻囚久系,方春,农事兴,临说令可且出囚,使就畎亩。

(2)受赇当死,诏群臣议,请论如法,诏戮于朝堂。

5.唐临为什么认为不能处死萧龄之?请简要说明。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牽风记(节选)

徐怀中

“野政文工团”派出一个小分队,来九团慰问演出。思想内容没得说,可是出来进去总是那么几个熟悉面孔,太乏味了!台下开始发难:“不看!不看!不看!”

最初只有少数人起哄,像是受到恶性传染,到处尖声刺耳地打起了口哨。

报幕人从大幕中缝处钻出来,他每次出现,观众都以为演出将会做出重新调整。台下又狂呼乱喊起来:“出来一个坤角儿!出来一个坤角儿!”

宣传队队长亲自到大幕前讲话,面目严肃到不可能更加严肃:“我可以负责地向你们声明,我们这里没有什么坤角儿,绝对没有!”

“有!”“有!”台下齐声揭露。

小分队里确实有两位女演员,可是今晚排定的节目单里没有女角,分派她们俩反串鬼子兵。

团长齐竞接到报告,风风火火地赶来了。

有人认出了团长,彼此提醒:“一号!”“一号!”

前面几排观众端端正正坐好了,远处的人似乎觉察出有什么不对头,也都不敢再出声了。齐竞这才开始队前训话:“丢人现眼!给八路军丢人现眼!给“虎团”全团将士丢人现眼!”

全场空气像是凝结在一处,紧张极了,大家都听到自己的心咚咚地跳。齐竞转身向当值的现场总指挥挥手说:“解散!各单位带回!”

老乡们叹息说,可惜一台好节目,就这样吹灯拔蜡了。

“请等一下!请等一下!”传来一个女孩子的呼喊声。

“虎团”团长齐竞远远看到,那个女孩子站在场地最后,一只手抱着长长的一个什么物件。她很有自信的样子,脸上总挂着那么一丝天然的微笑。

女孩仰起脸,向高居于舞台台口的齐竞提出交涉:“首长同志,你好!碰巧我带着古琴,就由我为大家弹奏一支曲子可以吗?”

一个花季少女怀抱古琴,突然出现在队列前,齐竞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陪同女孩子的地方干部上前说明,她是从北平来的女学生,名叫汪可逾。路经此地,正好赶上“虎团”在开晚会。

齐竞脸上顿时感觉热辣辣的,这一下,让沦陷区来的女学生看笑话了!应该欣然接受,还是婉言谢绝呢?他心想,作为现场的最高指挥员,决不可冷冰冰地板起面孔,对着如此天真烂漫的一种想法,劈头一瓢冷水浇下来。

“欢迎欢迎!请到台上来!请到台上来!”齐竞正式发出邀请。

汪可逾登上舞台,她已经高兴得迫不及待解开琴囊,取出了古琴。

“啊哟天哪!这不是一张宋代古琴吗?”齐竞随口吟诵出了白居易《废琴》诗句:“丝桐合为琴,中有太古声。古声淡无味,不称今人情。”女学生也来了兴致,以白居易的另一首诗做回应:“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老乡们也都重新围拢上来,等待恢复演出。自然是由齐竞担任了报幕员:“安静!安静!现在请小汪同学为大家演奏一支古琴曲,好不好啊?”

“好!”

只见汪姑娘缓缓抬起右臂腕,纤纤素手弹出了一个散音——空弦音。她的这张宋琴共鸣极佳,洪亮一如铜钟。

离开舞台一段距离,便可以隐约听到远处接连不断的炮声。台下观众早把战火纷飞隆隆炮声诸脑后了,一支古琴曲营造出了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清风明月,万籁俱寂,令全场军民泰然心悦,陶醉不已。

二十世纪末,军事科学院一个战史编写小组重访太行山根据地。抗战初期许多著名战例,便发生在这一带,日军发起规模空前的一九四二年五月大“扫荡”,此地也正是遭受祸害的中心地区。当地七八十岁以上的老人,全都作为亲历者接受了采访。

让来访者大失所望,老人们对当年战斗中许多生动感人的细节记忆很模糊,掏不出他们几向话了。而要成年未成年的一个北平女学生,以她尚不娴熟的技艺弹奏了几支古琴曲,老人们却至今难以忘怀,连种种细节都能讲得出来。那位汪姑娘怎样席地而坐,怎样将古琴架在双腿上,又怎样缓缓抬起右腕,以右手中指尖弹拨出一个空弦音。

那天独立第九旅举办的军民同乐晚会,远远超出了娱乐的涵义,令战史编写组各位将校难以置信。

而事实上,那个夜晚军情正是十万火急。日军已经完成隐蔽合围部署,并组成了“挺进杀入支队”,企图对太行区领导机关来一个迅雷不及掩耳的向心奔袭。我军则采取“敌进我讲”战术,适时向日军后方交通线和据点发起猛烈攻击,迫敌回援,变被动为主动。敌我双方作战指挥的电报讯号往返交错,在茫茫夜空织成了一张无形的网。汪姑娘的古琴曲,悠悠然穿过那张炽热的电讯网,随疾风流云远远传向四方。

齐竞接到指挥部加急电报,来不及先向汪姑娘打一声招呼,让她终止演奏,而是直接向全场宣布:“全体起立!出发!”

转眼之间,台上已经空空的了,幕布一收,再看不出这里有过什么舞台的痕迹。“一号”和他的两名警卫员已经上马了,团民运科科长跑来报告,说那个北平女学生向他报名参军,非跟着部队走不可。齐竞一听就急了:“你有脑子没有?她拿着边区政府的介绍信,要去太行二中,你半路把人给拐跑了,怎么交代?”远远看见,小汪深一脚浅一脚向这边跟跑过来,他指头戳着民运科科长的鼻子尖喝令:“甩掉她!听清楚了,甩掉地!”

齐竞一抖缰绳飞奔而去,两名骑兵通信员紧随其后,消失在黑時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慰问演出的演员人数少,都是老面孔,加上没有女演员,导致战士对节目失去兴致,又是起哄又是狂呼乱喊。

B.团长齐竞的出场让慰问现场乱糟糟的局面迅速发生了改变,由此可见齐竞在九团战士中的影响力。

C.老人们对于晚会上汪可逾的演奏记忆犹新,而对当年战斗中的细节记忆模糊,说明演奏效果的不同寻常。

D.齐竞对民运科科长的喝令简短而有力,既体现其军人身份,又暗示出军情紧急,包含着对汪可逾安全的担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士的发难,团长的训斥,老乡们的感叹,为后面女主人公汪可逾的出场并演奏蓄势,情节上跌宕起伏。

B.小说对团长齐竞的语言描写精彩传神,特别是队前训话和吟诵诗句两处,前后形象判若两人,对比鲜明。

C.文中描写汪可逾的音乐演奏很有艺术特色,如“超乎音响感受的一种空幻氛围”等句,都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

D.画横线的句子一方面概括小说的写作背景,另一方面开启下文,由军民同乐的晚会写到严峻的战争局势。

3.小说节选部分可看出汪可逾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

4.《牵风记》是战争题材的小说,为何要对女主人公汪可逾的演奏进行详细描绘?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