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按要求完成下面这道连贯题。 几天前,收到挪威使者的一张请柬,________。_...

按要求完成下面这道连贯题。

几天前,收到挪威使者的一张请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挪威是个富裕国家,尚且如此节俭,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是更应该节约吗?

①加厚铜版纸、烫金大字、色彩艳丽

②是用再生纸做的一张卡片,朴素精致,显示着主人的情谊

③更甚者还要绒面、磨砂带上音响

④不少单位的请柬,一张比一张豪华精美

⑤只是构图稍差,美中不足

⑥对比我们平时收到的一些请柬,不免心生感叹

⑦请柬的功能很简单,没有必要那么奢华

(1)有一句话与全段不够协调,应该剔除的是:(填序号)________

(2)将剩下的句子排序,填入横线处:________

 

(1)⑤;(2)②⑥④①③⑦ 【解析】试题分析:(1)本题要求考生找出与全段不协调的一句话。答题前先通读材料,整体理解把握材料的内容。本段材料谈论的是请柬,通过比较来自挪威的朴素精致又能显示着主人的情谊的请柬和我们收到的豪华精美的请柬,来强调节约问题。句⑤说的是请柬构图问题,与本材料中谈论的话题和角度无在,因此要删去。 (2)做排序题的基本思路是:通读全题语句,明确题目要求;试着排小组的句子或相连最紧密的句子,再把小组句子连成大组句段;把连好的语段速读一遍,把不连贯的地方再略微调整。简述为通读——试排——连读——微调。其中“试排”环节的解题思路有:确保话题一致性,把同一话题语句排起来;确定句子间的合理顺序性,或按时间,或按空间,或按逻辑推理;确证句子代词指代的内容,或两句有重复的词语。确切抓总领句、起始句、总结句、结尾句等,注意关联词语和总括性的词语;确保内容上的前后照应。首句先说明收到挪威使者的一张请柬,后面自然应该对该请柬进行交代,因此②在最前面;由挪威的请柬对比我们的请柬,因此后面要接⑥;由“我们的请柬”引出后面的内容,先以单位为例,应跟着④;①照应④中的“一张比一张豪华精美”,应排④后;句③中的“更甚者”与句①是递进关系,应放在①后;⑦是总结评价句,应放在最后。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答。

对联俗称对子,上下联讲究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和不重复用字。而内容上也各有特色、异彩纷呈,比如集句联,即把原来各不相干的诗文按照一定的意义汇集成对联。如清人集句联“老鱼跳波瘦蛟舞,祝融先驱海若藏”先后用到了唐代诗人和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句,又如“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先后用到了唐代诗人张旭和的诗句。

(1)请在横线甲乙处分别填上两位作者的名字。

(2)请效仿上面的示例,从你所学的古诗文中挑选句子,自拟一副集句联。要求语句通顺、主题鲜明、对仗工整。每一句在7—14字之间。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西藏:远方的上方

祝勇

①终于看见珠穆朗玛。那里居住着最高的山神。山峰以无与伦比的体量与高度,拒绝着一切事物的遮挡。即使在数千里外,我也能感觉到它巨大的投影。人们很难从视线中将它删除。现在它已不是试卷上的一道填空题,不是埋在地图册里的蓝色三角,它是一条向上的通路,循着它的坡度攀援,人们就能逐渐摆脱地心的缚力,抵达天空的彼岸。

②珠穆朗玛在我们转过一个山角时突然出现。那几乎是一个平行的视角,但我知道这只是错觉,是距离暂时赋予我与它平等的权利。几乎所有同伴都端起照相机,以纪录自己的荣耀。当然,这种荣耀是虚假的,当我们真正来到珠峰脚下的时候,我们才明白自己不可能与它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这一点如同我们不可能与神灵出现在同一个镜头里一样显而易见。珠峰下面到处是各种型号的石头,像一个人丁兴旺的大家族,彼此挤压或者依靠。石头掩埋了道路,使攀登过程异常艰辛。每个人的登山动作都像狗熊一样笨拙和缓慢。没有人说话,他们只顾艰难地喘息,甚至没有勇气仰望一下那悬在头顶的山峰。

③我还是感觉到轻微的激动。尽管此行并不以登山为目的,但这次经历显然与攀登我家后面的那个土坡有所不同。除了缺氧和疲劳带来的正常反应外,我并无更多不适。我显然有理由为自己冒险的成功沾沾自喜。在这一刻,我跨越了一道对自己封禁多年的门槛。而这种状态,又助长了我的某种野心。即使走过了第一大本营,我仍然不愿就此停止自己的脚步,不愿意在离珠峰越来越近时突然折返下山。野心是一种古怪的病症,而极端的处境则是它的诱因。这种病症通常使我们对自身能力的估计显得草率、简单和失实。

④少年时,我对攀登珠峰的英雄充满敬佩。但显然我病弱的小身体一时还无法给这样的志愿提供支撑。对于攀爬类动作有着先天的恐惧,心理与生理的双重脆弱很可能使我慷慨激昂的表白成为空头支票。我想像我这样没出息的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人对于攀登充满渴望。他们不仅用长度,而且用高度来计算他们的路途。显然,这是在证实某种能力。于是,他们的视线开始寻找最大的攀登物,那么,在大地上,就不可能有比攀登珠穆朗玛峰更高的理想。最高的山神预示着他们的伟业也标定了他们的界限,他们的足迹不可能比珠穆朗玛更高哪怕一寸。他们试图证明自己的伟大,却反过来证明了山的伟大。他们的全部努力仅仅验证了山的不可超越。珠穆朗玛提供了天梯也拦截了去路,它用最通俗的语言规劝人类——你们的生活其实是有限度的生活。

⑤珠穆朗玛收容我们的梦想,同时为我们划定了道路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并要求我们最终回到地上,如同藏民,在高山上安置世俗的家。我们无须把自己虚构为神,也不可能打造一副超自然的臂膀。承认自己是一个凡夫俗子,也许是登山者的最大收获,是对于山峰和自身的最终理解。西藏让我们目睹了神与人的分工,人们把难以完成的事业交给神,这是对自然与神的敬畏,同时也是对自身的保护。

⑥无法解释我们对于西藏的痴迷。也许,它为我们的愿望打通了道路,但它既不是他人建立伟业的舞台,也绝非为困局中的我们提供偏方的仓库。它诱使我们离家,又领着我们回家。它让我们丢弃那些虚拟的胜利,告诉我们真理有时就躲在自家的楼下,并且教会我们如何把勇气用于应付现实中的恐惧——凡俗生活中的恐惧有时大于悬崖上的恐惧,在那里,风暴和冰雪都是看不见的。西藏是导师也是朋友,征服或者索取,均暴露了庸俗者的心态,我们应该为此蒙羞。它是一群凡人生存并且跪拜的土地,他们向生活的深部执著地挺进。它从不改变自己,而所谓神圣或者凡俗,只是人们在各自的处境中衍生的一种说法而已。

⑦西藏是我们身体以外的一个世界,是不可复制、也永难抵达的彼岸。白天,它在我们的远方;夜里,它在我们的上方。

(有删改)

1.结合登山过程,谈谈作者是如何批判自我和其他登山者的虚荣心的。

2.作者认为珠峰教会了人们什么?请用文中原话分条回答。

3.最后两段哪一句给你的启示最深?为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本文通过作者攀登珠峰的亲身经历,力图以独特的视角向世人展示出一个神秘、美好、纯净无暇的西藏。

B. 第一段把珠峰比作“一条向上的通路”,既写出了现实生活中珠峰的高大,又突显出它在人们心中的地位。

C. 作者少年时体弱多病,但此时竟能攀登世界最高峰,这对作者来说,是一种令人鼓舞的跨越。

D. 结尾强调了西藏是远离世俗、高不可攀的处所,是不可复制、永难抵达的彼岸,劝诫人们不要痴迷。

E. 全文是一个行者对于路上种种遭遇的自问自解,在既不否定又不肯定的回答里,有着浓重的思辨色彩。

 

查看答案

按要求默写下列名篇名句。

(1)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_______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2)复道行空,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

(3)____________________,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4)____________________,乾坤日夜浮。              (杜甫《登岳阳楼》)

(5)鸟雀呼晴,____________________。                (周邦彦《苏幕遮》)

(6)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描写归乡途中轻舟快风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作者弃官归乡的畅快心情。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

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

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

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①永贞元年,刘禹锡被贬连州刺史,行至江陵,再贬朗州司马。一度奉诏还京后,他又因《游玄都观》触怒当朝权贵而被贬连州刺史,后历任和州刺史。这首绝句模仿黄河边淘金者的口吻。

渡黄河

宋琬

倒泻银河事有无,

掀天浊浪只须臾。

人间更有风涛险,

翻说黄河是畏途。

[注]①明末清初人,曾遭诬陷入狱。

(1)两首诗写出了黄河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2)两首诗都提到了“银河”一词,其中“倾泻银河”一句让人联想到李白的哪一句诗?

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银河,在表达主旨方面所起的不同作用。

 

查看答案

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乘冥王他顾,以盏就案角泻之,伪为尽者。

(2)冥王讶其速至,因蒲伏自剖。冥王以无罪见杀,原之。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