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工匠之美世界中,“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工匠之美世界中,“工匠”既要“创物”(包括发明、创造、设计等)以弥补自然的缺失,还要“制器”(制造、生产)以满足人类日常生活及其相关需求,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是三位一体。由此而言,依据现代社会分工,“工匠”既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份或职能的统一。。

手艺工匠在自然经济时代创造了男耕女织的手艺美学图景和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机械工匠在工业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机械化大生产的机械美学图景与全新的人造生活方式。数字工匠在虚拟经济时代创造了人类高情感化智能的数字美学图景和后人类新生态生活方式。大国工匠,则是工匠各个历史形态审美典型化,突出了“工匠”对于国家强盛和人类社会福祉的决定性价值和意蕴。

制器尚象,工匠之美的原则。作为中华美学基本范畴,“象”在工匠之美中更有其特殊意义。一般而言,工匠造物的结果是一定形体的器物,但真正意义上的“器”,不在于“形”(实存性、物质性),而在于“象”(精神性、情感性),而“象”内涵着“意蕴”“智慧”等,是工匠的技术原则(巧)和艺术原则或审美原则(饰)的高度统一(《说文》“工,巧饰也”),同时也是中华易学美学传统具体化。

五材并用,工匠之美的智慧。“五材”既指世界构成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也指人类的五种德性(勇、智、仁、信、忠),还指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金、木、皮、玉、土)。“五材”是一种虚指,是指自然之美向人类开放的程度,以及人类智慧回应大自然的强度。“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技进于道,工匠之美的创新。“技进于道”在于工匠的传承与创新,在于庖丁(工匠)技艺高超之“神遇”状态。“道”不远人,存乎“匠心”。工匠之美的创新使得“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而进入更为广阔的视域,从而赋予了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

器以载道,工匠之美的哲学。如果说技进于道,还只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的神秘性质的美学样态,那么器以载道,则更是一种具体的美的哲学范式了。百姓日用之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日常性”“普适性”,具有一种强大的行为规范作用。很自然,器物承载着人类认识和掌握世界的观念、思想和方式。无论是古建筑的上栋下宇,还是传统服饰的天天圆地方,无不显示着“器以载道”的工匠之美的哲学价值。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07月25日第07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工匠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了不同的作用,但对国家强盛和人民福祉均有贡献。

B. “五材”指五种物质和工匠活动的五种具体材料,又指人类的五种德性,更倾向于物质层面。

C. 现代社会里,“工匠”本来就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艺术家等。

D. 为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工匠”就要“创物”“制器”和“饰物”,达到三位一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以工匠有美为立论前提,依次论述工匠角色美、作用美、美的原则和美的智慧等。

B. 本文论述了工匠的角色和工匠的历史作用之后,转而论述工匠之美,层次分明。

C. 作者用“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这句话补充证明工匠之美的创新有其意义和价值。

D. 本文在论证上主要采用理证法,但例证法也运用得游刃有余,不枝不蔓,事实无堆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人们的认识活动中器的精神性和情感性,可能比实存性和物质性更重要。

B. 技进于道,是一种形而上的抽象又神秘的美学样态,与器以载道截然不同。

C. “五材”既指物质层面,又指精神层面,是“虚指”“五材并用”是工匠之美的智慧。

D. 工匠之美的创新可能让“工匠之美”超越“工匠”,赋予工匠更为神圣的美学或宗教价值。

 

1.A 2.B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B项,“更倾向于物质层面”结论无据,原文说“‘五材’是一种虚指,是指自然之美向人类开放的程度,以及人类智慧回应大自然的强度”,没有倾向物质层面的意思。C项,将一般判断变为已然判断,“工匠’既是哲学家、科学发明家,也是工程师和技术创新专家,还是艺术家和美化师等,是多重身份或职能的统一”是现代社会分工对工匠的要求。D项,为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工匠就要“饰物”,原文说“更要‘饰物’以满足人类日益丰富的精神需求或提升社会生活品质等”。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大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寂寞瓦花清逸心》一文中,作者认为“美丽的事物往往是寂寞的”。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2)四川商人樊建川从事收藏数十年,前后花费30亿建成博物馆群落,其藏品重点为抗战文物和“文革”文物。他说,应该有一部分人站出来,敲响警钟,我就想做一个敲钟人。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有人站出来敲响警钟。

请以“敲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实也可以想象。

 

查看答案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①如果将《红楼梦》《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改编成电影,请你从中任选一部为它设计一幅电影海报。要求:描述海报的内容(包括画面、色彩、文等)。

②《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孔子要断绝四种毛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请任选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请从《红楼梦》《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呐喊》六部名著中选取一个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瓦花清逸心

①总是认为,寂寞的东西,骨子里往往透着孤寒之意。

②比如瓦花。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颓败老房之顶,黛色青瓦缝隙中的苔草类植物。每年端午前后在雨露的滋润下,那些如松果般翠绿的嫩芽竟会在几日之间绽得如莲花一般,笑傲烈日,迎风伫立。

③与瓦花的相识,是在缤纷张扬的少年时代。那年随母亲回乡村老家,远远看到老房屋顶青瓦之间生长着一簇簇碧绿的小草,青绿相映,煞是抢眼。都市里楼盘巍然高耸,尽管风格迥异,花枝嫣然,可屋顶哪有这样可爱的植物。固执的我便让乡下亲戚搭梯子采下不少来,欢欢喜喜回到家,栽在特意买来的搪瓷花盆内,细土薄肥,朝阳暮雨,本想它会在阳台那一大片姹紫嫣红的花草中盛装怒放。不想几日后它竟便败落了,母亲摇着头说,瓦花天生就是隐士,只适合在山林村落之中,它有它的世界。

④而当时的我却认为瓦花辜负了我,竟然以“死亡”这种决绝的方式拒绝了我的美意,有种格格不入的孤高和清寒,难道它喜欢寂寞?或许,它本身就是寂寞?

⑤年少时,我们害怕寂寞。青春里桀骜张扬,红飞翠舞,认为生命当以豪情万丈,纵马驰骋,从江南至塞北,从商场至官场,肆意游荡,越是热闹的地方越是贪恋忘返。但凡有利可谋,一声招呼,各路好友便齐聚一堂,一路觥筹交错,醉生梦死,好不快活。然而,越是浮躁紊乱的身心越容易顽疾缠身,那年我突然腹中肝肠疼痛不止,四处寻医均不见好转。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方子,母亲寻来瓦花,与柳枝、麦芽一起文火熏煎,一勺勺喂我服下,顿觉有股清凉之气游走全身,没多久,我竟然奇迹般  甲   (全愈/痊愈)。

⑥想想自己卧病于床,奄奄一息之时,唯有父母守在一旁,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之交”的兄弟朋友突然一个个不知去向,唯恐避之不及,怎是一个凄凉寂寞了得!刹那间终于明白什么叫寂寞,那些热闹繁华、物欲喧嚣的尘埃背后,往往藏匿着难以隐忍的淡薄苍凉,那才是真正的寂寞。

⑦那时起,我便留意起瓦花,尽管它还有更响亮的名字“瓦松”、“向天草”,但是我还是喜欢称它为“花”。因为“松”太过苍老古板,“草”太过随意卑贱,唯有“花”才配得上它,于烈日风雨红尘蹉跎中坚守干净美丽的本性,将自己雕琢得如碧玉般玲珑清丽,出尘脱俗。

⑧读《红楼梦》,大观园里才情玉女首推宝钗、黛玉,  乙 (曲指/屈指)一数,能和她们二人一拼的,仅史湘云一人而已。尽管她寄人篱下,但却从不与那些庸脂俗粉一般,自己就是自己,兴时大块吃肉,忘形时挥拳拇战,偶尔男儿装扮,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毫无功利之心,这与圆滑世故的宝钗、孤芳自傲的黛玉截然不同。芍药圃里,史湘云醉卧山石僻处,芍药花散落一身,扇子落地也被花半掩,头下是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丫头笑着搀扶了回去,而她犹作睡语般嘟嘟嚷嚷吟着:“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一片热闹繁华的背后,到底还是寂寞的,如花般可爱又出尘的寂寞,但寂寞的骨子里,却满溢着清朗飘逸的诗意。突然发觉:这与性情豪爽、  丙  (淡泊/淡薄)名利的曹雪芹竟是如此的相似。真本《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相继而去,史湘云最终和宝玉结为患难夫妻,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作者的特意安排和眷顾?

⑨在生命的某些时候,寂寞本是淡宕清逸的代名词。“梅妻鹤子”的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半生艰辛的生活历程造就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锻造了他完美的人格和惬意的生命境界,以儒家平淡之心面对世间万事,于寂寞处执着于心中的自我,平生专注文学创作,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意境隽淡,韵致深美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劝其出仕,必有大为,均被其婉言谢绝,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真宗皇帝闻其名,赐他粟帛,诏命地方长官须“岁时劳问”。在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诗人。

⑩美丽的事物往往是寂寞的,就像瓦花,不随俗沉浮,于红尘荒漠中坚守真正的自我,高尚清逸,绽放若莲,千山万水,了然于胸。真的,你还会寂寞吗?

(有改动)

1.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全愈   曲指   淡泊    B. 痊愈   屈指    淡泊

C. 痊愈   曲指   淡薄    D. 全愈   屈指    淡薄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士,指有知识有才能,能够做官却故意躲避不做官的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有庄子、陶渊明等。

B. 文火,是煎药火侯的一种,俗称小火或慢火。常用的补益药材以文火慢煎,才能发挥药效。

C. 真本,指书籍的手稿或原刻,字画的真迹,碑帖的原拓。现在的120回本《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真本。

D. 出仕,出来做官。《论语》里有“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对瓦花的态度前后有变化,而“我”的母亲对瓦松的认识通透深刻。

B. 生病前“我”称瓦花为“瓦松”、“向天草”,病好后“我”喜欢称它为瓦花。

C. 在作者看来,林逋被皇帝“赐粟帛”“赐号”是封建时代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荣耀。

D. 文章借瓦花谈作者对“寂寞”的认识,由物及人,结尾点明主旨。

4.作者对瓦花的情感认知过程:乡村老家初见时______,在城里家养死后______,卧病于床时瓦花是______,病好后________

5.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对“寂寞”的认识历程。

6.结合全文分析“瓦花”的作用。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自古不乏有远大抱负的人。如曹刿带着“________,未能远谋”的信心自荐献策;范仲淹表达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的责任感。但抱负不能实现也是许多文人心中的痛楚。如杜甫抒发过“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辛弃疾抒发过“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 ”的悲愤;李白在失望之余呐喊出“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岘山怀古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①岘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山上的“堕泪碣”是西晋政治家羊祜的碑,因其深得民心,故百姓祭祀时望其碑莫不流涕。②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四川人。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③旧都:指古襄阳城,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附近有诸葛亮居住过的隆中。下句的“城邑”、“津楼”均指代襄阳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怀古”的缘起,诗人骑马来远郊登岘山,眺望襄阳城。

B. 三四句的“犹悲”、“尚想”,点明诗人“怀古”的对象和情感。

C. 第五句的“遥”字,既表现楚地的辽阔,又表现“分楚”的久远。

D. 九、十句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襄阳繁盛的慨叹之情。

2.典故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下列怀古诗句中没有典故的一项是

A.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B. 礼士招贤万古名,高台依旧对燕城。          (汪遵《燕台》)

C.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D.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陈子龙《渡易水》)

3.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因何“踌躇”。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