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大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寂寞瓦花...

大作文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

(1)《寂寞瓦花清逸心》一文中,作者认为“美丽的事物往往是寂寞的”。

请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看法。

(2)四川商人樊建川从事收藏数十年,前后花费30亿建成博物馆群落,其藏品重点为抗战文物和“文革”文物。他说,应该有一部分人站出来,敲响警钟,我就想做一个敲钟人。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有人站出来敲响警钟。

请以“敲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可以写实也可以想象。

 

细雨闲花皆寂寞 寂寞是一根断了的红线,有心人紧紧抓着它,默默等待另一头的牵线人,即使那人早已远去。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每每读起这句诗,不禁感叹细雨与闲花的寂寞。当那迷蒙的小雨,一点一滴打落在罗衫之上,谁说这感情不滂沱?不然怎的浸湿了整件衣裳?当那柔美的花朵,飞舞旋转飘落在青石路上,谁说这感情不壮烈?不然怎的铺满了整条幽径?然而它们却是“看不见”“听无声”。 每个人都在心灵深处有一处花冢,埋藏那些滂沱凄美却不为外人道的情感。而这座花冢,被寂寞上了一道锁。 纳兰是寂寞的。他的好友曾叹:“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无疑,他是相国公子,御前侍卫,人人歆羡。然而,在他的内心深处,却埋着深深寂寞。他在小院中拾得翠翘,却“何恨不能言”,只能叹一声“已经十年踪迹十年心”。他向往平淡与朴实,然而这愿望在世人眼中便如那细雨,任是将自己打得全身冰冷,也只是无声而已矣。纳兰的寂寞是一个人的悲伤。 李煜也是寂寞的。王国维说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那些打小便坐在龙椅上的孩子们,往往是没有朋友的。即使生身纸醉金迷,终日灯红酒绿,也抵不过夜深人静时无人诉衷肠的寂寞。尤其南唐灭亡之后,家国之恨降临在这个还不成熟的皇帝身上,更是加了一抹寂寞的灰色在他心头。他的寂寞也是无声的,但却不是无形的。他以自己的真性将那一片片寂寞的花瓣铺在宣纸之上,将其化为“一江春水”,化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人间词话》中有批语:“词至李后主,遂变伶工之词为士大夫之词。”李煜的寂寞是那个动荡年代的悲伤,但却开启了词的新时代。 陆游在沈园写下“红酥手,黄縢酒……”将寂寞定格在唐婉的记忆之中。王维在叹“遍插茱萸少一人”时,将寂寞注入知音好友心中。元稹以阳刚之手写下“白头宫女在,闲坐话玄宗。”道出了那红墙深院里,一个个寂寞灵魂的心声。诗人手中那根红线,另一端系着笔。巨大的情感沉淀后,化为无声,也化为挥笔的动力,让细雨的闲花,变得铿锵有力,永不磨灭。 其实,还有一些人的寂寞,甚至不止于文学上的作用。林则徐被贬伊犁,他的寂寞岂是常人能及,但他却高唱“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造福了一方百姓。韩愈被发配潮州,爱女死于途中。他的寂寞悲叹却化为了治国的动力,他在那个边远小城兴教育,修水利,受到所有百姓的拥戴,那潮州的山水竟尽姓了韩。 他们的细雨不止于沾湿了衣裳,更落在了厚重的土地上,滋润了一方水土;他们的闲花也不止于铺满路面,更深嵌土地,“化作春泥更护花。”他们的红线那端,是苍生百姓!他们将寂寞化为动力,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 一个人的寂寞可以被印在书上,刻在碑上,这寂寞是美丽的,是供人欣赏的。但没有哪一座碑可以永恒过山水,韩愈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英雄的寂寞是奉献,我们应该恭敬地去仰望。 【解析】试题分析:第(1)题是新材料作文,根据上面材料“作者认为‘美丽的事物往往是寂寞的’”写一篇议论文,可以先抓住 “美丽”“往往”“寂寞”三个关键词进行分析立意,先理解“美丽”的表现,可以是思想上的高洁、事业上的成功、精神的高标独立;“往往”是指带有普遍性的规律;“寂寞”可以是指寂寞是一种不慕荣利不羡浮华的人生境界可以是对功名的淡泊与蔑视,可以是心灵的慎独,可以是自我精神领域的清静,寂寞犹如一剂清醒剂,能让你更加洒脱自如地行走于喧嚣的尘世,在寂寞中品味人生、品味价值、品味自我存在的意义。可以写人只有耐得住生活、事业和心灵的寂寞,才能在潜心修行中让心灵的到升华,从而明确美丽与寂寞之间的联系,点明守住寂寞需要的条件、面对的诱惑、最终的意义等。 第(2)题是命题作文,以“敲钟人”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首先先审读作文中的材料,四川商人樊建川收藏抗战文物和“文革”文物,目的是“敲响警钟”“做一个敲钟人”,先分析他这样做的意义是什么,他想敲响什么的警钟,“建立‘文革’博物馆,不为追究旧责,只为避免新灾”“为民族搜集历史的细节,避免后人集体丧失对历史的真实记忆”这是他收藏的目的,他要敲响历史的警钟,敲响和平的警钟,呼吁世人重视,铭记历史、铭记耻辱、铭记灾难,只为明天更加美好幸福。其次,审读“文明的传承、国家的发展、个人的成长……都需要有人站出来敲响警钟”这句话,可以看出这是提示选材的角度是多元性的,可以选择国家层面写,也可以从个人成长的角度写,省略号表明还有其他可以自由选择的角度,敲钟人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可以是记叙的重点,也可以以警醒的意义为记叙重心,根据自己选材灵活把握。第三,注意文体要求是记叙文,不能写成议论文,可以写实也可以想象。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150字。

①如果将《红楼梦》《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改编成电影,请你从中任选一部为它设计一幅电影海报。要求:描述海报的内容(包括画面、色彩、文等)。

②《论语子罕》“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思是孔子要断绝四种毛病——不臆测,不武断,不固执,不自以为是。请任选其中一点谈谈你的看法。

③孔子说:“君子坦荡荡。”请从《红楼梦》《边城》《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呐喊》六部名著中选取一个你心目中的君子,写一段抒情文字赞美他(她)。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寂寞瓦花清逸心

①总是认为,寂寞的东西,骨子里往往透着孤寒之意。

②比如瓦花。顾名思义,就是生长在颓败老房之顶,黛色青瓦缝隙中的苔草类植物。每年端午前后在雨露的滋润下,那些如松果般翠绿的嫩芽竟会在几日之间绽得如莲花一般,笑傲烈日,迎风伫立。

③与瓦花的相识,是在缤纷张扬的少年时代。那年随母亲回乡村老家,远远看到老房屋顶青瓦之间生长着一簇簇碧绿的小草,青绿相映,煞是抢眼。都市里楼盘巍然高耸,尽管风格迥异,花枝嫣然,可屋顶哪有这样可爱的植物。固执的我便让乡下亲戚搭梯子采下不少来,欢欢喜喜回到家,栽在特意买来的搪瓷花盆内,细土薄肥,朝阳暮雨,本想它会在阳台那一大片姹紫嫣红的花草中盛装怒放。不想几日后它竟便败落了,母亲摇着头说,瓦花天生就是隐士,只适合在山林村落之中,它有它的世界。

④而当时的我却认为瓦花辜负了我,竟然以“死亡”这种决绝的方式拒绝了我的美意,有种格格不入的孤高和清寒,难道它喜欢寂寞?或许,它本身就是寂寞?

⑤年少时,我们害怕寂寞。青春里桀骜张扬,红飞翠舞,认为生命当以豪情万丈,纵马驰骋,从江南至塞北,从商场至官场,肆意游荡,越是热闹的地方越是贪恋忘返。但凡有利可谋,一声招呼,各路好友便齐聚一堂,一路觥筹交错,醉生梦死,好不快活。然而,越是浮躁紊乱的身心越容易顽疾缠身,那年我突然腹中肝肠疼痛不止,四处寻医均不见好转。不知从哪里得来的方子,母亲寻来瓦花,与柳枝、麦芽一起文火熏煎,一勺勺喂我服下,顿觉有股清凉之气游走全身,没多久,我竟然奇迹般  甲   (全愈/痊愈)。

⑥想想自己卧病于床,奄奄一息之时,唯有父母守在一旁,曾经“患难与共、生死之交”的兄弟朋友突然一个个不知去向,唯恐避之不及,怎是一个凄凉寂寞了得!刹那间终于明白什么叫寂寞,那些热闹繁华、物欲喧嚣的尘埃背后,往往藏匿着难以隐忍的淡薄苍凉,那才是真正的寂寞。

⑦那时起,我便留意起瓦花,尽管它还有更响亮的名字“瓦松”、“向天草”,但是我还是喜欢称它为“花”。因为“松”太过苍老古板,“草”太过随意卑贱,唯有“花”才配得上它,于烈日风雨红尘蹉跎中坚守干净美丽的本性,将自己雕琢得如碧玉般玲珑清丽,出尘脱俗。

⑧读《红楼梦》,大观园里才情玉女首推宝钗、黛玉,  乙 (曲指/屈指)一数,能和她们二人一拼的,仅史湘云一人而已。尽管她寄人篱下,但却从不与那些庸脂俗粉一般,自己就是自己,兴时大块吃肉,忘形时挥拳拇战,偶尔男儿装扮,与人相交一片本色、毫无功利之心,这与圆滑世故的宝钗、孤芳自傲的黛玉截然不同。芍药圃里,史湘云醉卧山石僻处,芍药花散落一身,扇子落地也被花半掩,头下是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众丫头笑着搀扶了回去,而她犹作睡语般嘟嘟嚷嚷吟着:“泉香而酒冽,玉碗盛来琥珀光,直饮到梅梢月上,醉扶归,却为宜会亲友。”一片热闹繁华的背后,到底还是寂寞的,如花般可爱又出尘的寂寞,但寂寞的骨子里,却满溢着清朗飘逸的诗意。突然发觉:这与性情豪爽、  丙  (淡泊/淡薄)名利的曹雪芹竟是如此的相似。真本《红楼梦》中,黛玉、宝钗相继而去,史湘云最终和宝玉结为患难夫妻,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作者的特意安排和眷顾?

⑨在生命的某些时候,寂寞本是淡宕清逸的代名词。“梅妻鹤子”的林逋“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半生艰辛的生活历程造就他丰富的人生阅历,更锻造了他完美的人格和惬意的生命境界,以儒家平淡之心面对世间万事,于寂寞处执着于心中的自我,平生专注文学创作,一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成为意境隽淡,韵致深美的千古名句。很多人劝其出仕,必有大为,均被其婉言谢绝,自谓:“然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真宗皇帝闻其名,赐他粟帛,诏命地方长官须“岁时劳问”。在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诗人。

⑩美丽的事物往往是寂寞的,就像瓦花,不随俗沉浮,于红尘荒漠中坚守真正的自我,高尚清逸,绽放若莲,千山万水,了然于胸。真的,你还会寂寞吗?

(有改动)

1.在文中甲乙丙处依次填入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全愈   曲指   淡泊    B. 痊愈   屈指    淡泊

C. 痊愈   曲指   淡薄    D. 全愈   屈指    淡薄

2.下列对文中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隐士,指有知识有才能,能够做官却故意躲避不做官的人。历史上著名的隐士有庄子、陶渊明等。

B. 文火,是煎药火侯的一种,俗称小火或慢火。常用的补益药材以文火慢煎,才能发挥药效。

C. 真本,指书籍的手稿或原刻,字画的真迹,碑帖的原拓。现在的120回本《红楼梦》是曹雪芹的真本。

D. 出仕,出来做官。《论语》里有“学而优则仕”,意思是学习学好了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做官。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我”对瓦花的态度前后有变化,而“我”的母亲对瓦松的认识通透深刻。

B. 生病前“我”称瓦花为“瓦松”、“向天草”,病好后“我”喜欢称它为瓦花。

C. 在作者看来,林逋被皇帝“赐粟帛”“赐号”是封建时代大多数人难以企及的荣耀。

D. 文章借瓦花谈作者对“寂寞”的认识,由物及人,结尾点明主旨。

4.作者对瓦花的情感认知过程:乡村老家初见时______,在城里家养死后______,卧病于床时瓦花是______,病好后________

5.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对“寂寞”的认识历程。

6.结合全文分析“瓦花”的作用。

 

查看答案

在横线上填写作品原句。                                                                          

中国自古不乏有远大抱负的人。如曹刿带着“________,未能远谋”的信心自荐献策;范仲淹表达出“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的责任感。但抱负不能实现也是许多文人心中的痛楚。如杜甫抒发过“________,长使英雄泪满襟”的遗憾;辛弃疾抒发过“凭谁问,_________________ ”的悲愤;李白在失望之余呐喊出“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岘山怀古

陈子昂

秣马临荒甸,登高览旧都。犹悲堕泪碣,尚想卧龙图。

城邑遥分楚,山川半入吴。丘陵徒自出,贤圣几凋枯。

野树苍烟断,津楼晚气孤。谁知万里客,怀古正踌蹰。

注:①岘山,位于湖北襄阳城南九里,以山川形胜和名人古迹著称。山上的“堕泪碣”是西晋政治家羊祜的碑,因其深得民心,故百姓祭祀时望其碑莫不流涕。②陈子昂,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四川人。解职归乡后受人所害,忧愤而死。③旧都:指古襄阳城,战国时襄阳为秦、楚交界之处。附近有诸葛亮居住过的隆中。下句的“城邑”、“津楼”均指代襄阳城。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头两句交代“怀古”的缘起,诗人骑马来远郊登岘山,眺望襄阳城。

B. 三四句的“犹悲”、“尚想”,点明诗人“怀古”的对象和情感。

C. 第五句的“遥”字,既表现楚地的辽阔,又表现“分楚”的久远。

D. 九、十句中,诗人借景抒情,表达了对襄阳繁盛的慨叹之情。

2.典故是指在文章中引用、截取前人的语句或使用前人的事迹故事,借以表达某种特定的含义,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下列怀古诗句中没有典故的一项是

A.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刘禹锡《石头城》)

B. 礼士招贤万古名,高台依旧对燕城。          (汪遵《燕台》)

C. 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          (章碣《焚书坑》)

D. 易水潺湲云草碧,可怜无处送荆卿!          (陈子龙《渡易水》)

3.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因何“踌躇”。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积善之方

袁了凡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试以往事之。杨少师荣,建宁人。世济渡为生,久雨溪涨,横流冲毁民居,溺死者顺流而下,他舟皆捞取货物,独少师曾祖及祖,惟救人,而货物一无所取,乡人嗤其愚。少师父生,家渐裕,有神人化为道者,语之曰:“汝祖父有阴功,子孙当贵显,宜葬某地。”遂依其所指而之。后生少师,弱冠登第,位至三公,子孙贵盛,至今尚多贤者。

  鄞人杨自惩,初为县吏,存心仁厚,守法公平。时县宰严肃,偶挞一囚,血流满前,怒犹未息,杨跪而宽解之。宰为之颜。家甚贫,馈遗一无所取,遇囚人乏粮,常多方以济之。一日,有新囚数人待哺,家又缺米,给囚则家人无食,自顾则囚人堪悯,因撤己之米,煮粥食囚。后生二子,长曰守陈,次曰守址,为南北吏部侍郎;长孙为刑部侍郎,又俱为名臣。

嘉兴屠康僖公,初为刑部主事,宿狱中,细询诸囚情状,得无辜者若干人,公不自以为功,密疏其事,以白堂官。后朝审,堂官摘其语,以讯诸囚,无不服者,释冤抑十余人。公复禀曰:“辇毂下,尚多冤民,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岂无枉者?宜五年差一减刑官,核实而平反之。”尚书为奏,允其议。时公亦差减刑之列,梦一神告之曰:“汝命无子,今减刑之议,深合天心,上帝赐汝三子,皆衣紫腰金。”夫人后生应埙、应坤、应俊,皆显官。   

……

凡此十条,所行不同,同归于善而已。若复精而言之,则善有真有假;有是有非;皆当深辨。为善而不穷理,则自谓行持,岂知造孽,枉费苦心,无益也。何谓真假?有益人是善;有益于己是恶。有益于人,则殴人、詈人皆善也;有益于己,则敬人、礼人皆恶也。是故人行善,利人者公,公则为真;利己者私,私则为假。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府,子贡赎人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子路拯人于溺,其人谢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自今鲁国多拯人于溺矣。”乃知人之为善,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现行虽善,其流足以害人,则似善而实非也;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选自《了凡四训》第三篇,有删减)

1.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试以往事之             征:证明

B. 少师父生               逮:追踪

C. 遂依其所指而之         窆:安葬

D. 宰为之颜               霁:和缓

2.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济渡为生              煮粥食囚

B. 辇毂下,尚多冤民        是故人行善

C. 有益人是善              皆受金

D. 怒犹未息                子贡赎人不受金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自顾则囚人堪悯        (如果只)顾自家人,那么囚犯就太可怜了。

B. 密疏其事,以白堂官     他秘密地把这件事写成公文告诉了刑部堂官。

C. 时公亦差减刑之列       当时屠康僖也差点进入减刑行列

D. 为善而不穷理           做善事却不知探究做善事的道理

4.请翻译下列原文中的句子

①孔子闻而恶之曰:“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②现行虽不善,而其流足以济人,则非善而实是也。

5.填空。

①根据前三段内容,用一个熟语概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的意思是__________

②“善”的甲骨文写法是即羊,意思是“祥”;即眼睛,意在强调“看见”;

可见“善”的造字本义是眼神安祥亲和。由此推断,“善”属于六种造字法中的_______

6.文末作者说“人之为善,不论一时而论久远,不论一身而论天下”。请结合现实生活,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