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无论是阅读或是写作,字的难处在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字有直指的意义,有联想的意义。比如说“烟”,它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它可以联想到燃烧弹,鸦片烟榻,庙里焚香,“一川烟水”“杨柳万条烟”“烟光凝而暮山紫”“蓝田日暖玉生烟”——种种境界。直指的意义载在字典,有如月轮,明显而确实;联想的意义是文字在历史过程上所累积的种种关系。有如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其浓淡大小随人随时随地而各各不同,变化莫测。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是在诗方面。直指的意义易用,联想的意义却难用,因为前者是固定的后者是游离的,前者偏于类型后者偏于个性。既是游离的个别的他就不易控制。而且它可以使意蕴丰富,也可以使意义含糊甚至支离。比如说苏东坡的“惠山烹小龙团”诗里三四两句“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天上小团月”是由“小龙团”茶联想起来的,如果你不知道这个关联,原文就简直不通。如果你不了解明月照着泉水和清茶泡在泉水里那一点共同的情沁肺腑的意味,也就失去原文的妙处。这两句诗的妙处就在不即不离若隐若约之中。它比用“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一句话来得较丰富,也来得较含混有蕴藉。难处就在于含混中显得丰富,由“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变成“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这是点铁成金,文学之所以为文学就在这一点生发上面。

这是一个善用联想意义的例子,联想意义也是最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于习惯,习惯老是喜欢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就都跟着走,越走就越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字被人用得太滥也是如此。从前作诗文的人都依*“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要找词藻典故,都到那里去乞灵。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外“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数籍还是“付梓”“杀青”。象这样例子举不胜举。他们是从前人所谓“套语”,我们所谓“滥调”。一件事物发生时立即使你联想到一些套语滥调,而你也就安于套语滥调,毫不斟酌地使用它们,并且自鸣得意。这就是近代文艺心理学家所说的“套版反应”。一个人的心理习惯如果老是倾向于套板反应,他就根本与文艺无缘。因为就作者说,“套版反应”和创造的动机是仇敌;就读者说,它引不起新鲜而真切的情趣。一个作者在用字用词上离不掉“套版反应”,在运思布局上面,甚至在整个人生态度方面也就难免如此。不过习惯力量的深度常非我们的意料所及。沿着习惯去做总比新创更省力,人生来有惰性。常使我们不知不觉的一滑就滑到“套板反应”里去。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韩愈谈他自己做古文“惟陈言之务去”。这是一句最紧要的教训。语言跟着思维情感走,你不肯用俗滥的语言自然也就不肯用俗滥的思想情感;你遇事就会朝深一层去想,你的文章也就是真正是“作”出来的,不致落入下乘。

(朱光潜《咬文嚼字》节选)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烟”的直指的意义见过燃烧体冒烟的人都会明白,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

B. 科学的文字越限于直指的意义就越精确,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诗方面。

C. 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

D. 因为直指的意义是固定的,联想的意义是游离的,所以前者易用,后者却难用。

2.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 “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 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D. 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3.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运用例证法分析,如果月轮是直指的意义,那么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

B. “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C. 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样”“杀青”,阐述联想意义也最易误用面生流弊,形成“套板反应”。

D. 文章运用正反对比分析对文字联想意义的使用,有善用和误用两种效果截然不同的情况。

 

1.D 2.C 3.A 【解析】 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但它的联想的意义迷离不能捉摸”错误,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只是它的联想的意义远离不易捉摸”,“不易捉摸”,虽然不容易,但还能捉摸,而“不能捉摸”则是不可以。B项,“文学的文字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有误,文中说的是“有时却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C项,“从前作诗文的人倚靠《文料触机》《幼学琼林》《事类统编》之类书籍就能作出好诗来”有误,从文中来看,这是“套板反应”。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学生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考生要关注概念的内涵和外延。C项,“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错误,文章第二段说的是“你如果随便在报章杂志或是尺牍宣言里面挑一段文章来分析,你就会发现那里面的思想情感和语言大半都由‘套板反应’起来的”,文中说的是“大半都由”,选项以偏概全。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这是考查对文章论点、论据、论证以及论证结构的分析把握。A项,“文中运用例证法分析,如果月轮是直指的意义,那么轮外月晕、晕外霞光是联想的意义”错误,这是比喻论证,以“月轮”喻指“直指意义”,以“轮外月晕”“晕外霞光”喻指“联想的意义”。选项混淆了论证方法。论证方法主要包括举例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以及类比论证等几种方法。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一夫人早年丧偶,靠教书赚钱把独生儿子抚养成人。儿于长大后到美国留学、就业、娶妻生子,有了幸福家庭。退休后的老夫人给儿子写信,希望去美国与儿子一家同住。儿子回信,信中夹一张3万美元的支票。信中写道:“我们认为你不适合与我们共同生活,如果你认为对我有养育之恩,以市价计算,约合2万多美金,现在我再加一点,给你3万,当作回报。希望不要再干扰我们的生活。”母亲读罢来信,老泪纵横,心灰意冷,痛不欲生。后来在别人的劝说下,她想通了,带着3万美元做了一次环球旅行,心情也变得淡然、开朗多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好的翻译是很费功夫的,古人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躇”,就是说要译好一个词,______。翻译者的水平如何,往往体现在他是否能够正确把握并传达关键词语的含义上。_____。直译和意译是两种基本翻译方法。直译是指依原文的字面翻译,_____,而且字句的次第也不更动;意译则是在不改变原义的前提下,按照汉语的表达习惯予以灵活变通的表述。

 

查看答案

下列诗词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B.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D.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查看答案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加以修改。(可以调换,也可以删除)

我是江汉学院新闻专业2017届本科毕业生,日前惠顾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决定应聘。本人学习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奉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务必与我洽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房,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服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是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来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姨的卧室隔开。

一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雷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永远的门”中的“门”既指郑若奎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象征阻隔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无形的门;“永远”表现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B. 住在小杂院里的邻居们都是热心肠,他们总想撮合着让郑若奎和潘雪娥走到一块儿,但结果让他们很是失望。

C. 一位文艺评论家说过:“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这篇小说中,画师屋内那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D. 小说结尾运用了“欧·亨利笔法”,故事情节的结局非常出人意外,而且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暗示了主旨,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匠心。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为什么说是“莫大的缺憾”?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先后多次写到那只透明的蓝色花瓶,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