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下列诗词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

下列诗词句子中,修辞手法与其他几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B.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韦庄《菩萨蛮》)

C.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

D.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李白《将进酒》)

 

C 【解析】试题分析:该题考查修辞手法。考生对常见的修辞手法要有基本的判断能力。C为借代,“雕栏玉砌”借代旧国宫殿。其他几项为比喻。A项,“梨花一枝春带雨”,以带雨的梨花比喻流泪的女子。B项,“人似月”,以月比人。D项,“暮成雪”,以雪比喻白发。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下面是一封求职信的主要内容,其中有四处用词不当,请找出来加以修改。(可以调换,也可以删除)

我是江汉学院新闻专业2017届本科毕业生,日前惠顾贵社网站,得知招聘编辑的消息,决定应聘。本人学习成绩优秀,身体无恙,表达能力强。现奉寄相关资料,如有意向,请务必与我洽谈。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各题。

永远的门

邵宝健

江南古镇。普通的有一口古井的小杂院。院里住了八九户普通人家。一式古老的平房,格局多年未变,尽管人们房内的现代化摆设是愈来愈多了。。

这八九户人家中,有两户是一人独居—单身汉郑若奎和老姑娘潘雪娥。

郑若奎就住在潘雪娥隔壁。

“你早。”他向她致意。

“出去啊?”她回话,随即擦身而过。

多少次了,只要有人幸运地看到他和她在院子里相遇,听到的总是这么几句,这种简单的缺乏温情的重复,真使邻居们泄气。

潘雪娥大概过了四十吧。苗条得有点单薄,瓜子脸,肤色白皙,五官端正,衣服虽时髦又很素雅,她在西街那家花店工作。邻居们很不理解,这位端丽的女人为什么要独居,只知道她有权利得到爱情却确确实实没有结过婚。

郑若奎在五年前步潘雪娥之后,迁居于此,他是一家电影院的美工,据说是一个缺乏天才的工作负责而又拘谨的画师。四十五六的人,倒像个老头儿了。头发黄焦焦、乱蓬蓬的,背有点驼。瘦削的脸庞,瘦削的身躯,只是那双眼睛大大的,烁着年轻的光,烁着他的渴望。

回家的时候,他常常带回来一来鲜花,玫瑰、蔷薇、海棠、腊梅,应有尽有,四季不断。他总是把鲜花插在一只蓝得透明的高脚花瓶里。

他没有串门的习惯,经常久久地呆在屋内。有时他也到井边,洗衣服,洗碗,洗那只透明的蓝色高脚花瓶。洗罢花瓶,他总是斟上明净的井水,噘着嘴,极小心地捧回到屋子里。

一道厚厚的墙把他和潘雪姨的卧室隔开。

一个陈旧的一人高的花竹书架贴紧墙壁置在床旁。这只书架的右上端,便是这只花瓶永久性的所在。

除此以外,室内或是悬挂,或是旁靠着一些中国的、外国的,别人的和他自己的画作。

从家具的布局和蒙受灰尘的程度可以看得出,这屋里缺少女人,缺少只有女人才能制造得出的那种温馨的气息。可是,那只花瓶总是被主人擦拭得一尘不染,瓶里的水总是清清冽冽,瓶上的花总是鲜艳的、盛开着的。

同院的邻居们,曾是那么热切地盼望着,他捧回来的鲜花,能够有一天在他的隔壁——潘雪娥的房里出现。当然,这个奇迹从来没有出现过。

于是,人们自然对郑若奎产生深深的遗憾和绵绵的同情。

秋季的一个微雨的清晨。

郑若奎撑着伞依旧向她致意:“你早。”

潘雪娥撑着伞依旧回答他:“出去啊?”

傍晚,雨止了,她下班回来了。却不见他回家来。

即刻有消息传来:郑若奎在单位的工作室作画时,心脏跳搏异常,猝然倒地,刚送进医院,就永远地睡去了。

这普通的院子里就有了哭泣。

那位潘雷娥没有哭,眼睛委实是红红的。

花圈,一只又一只。

那只大大的缀满各式鲜花的没有挽联的花圈,是她献给他的。

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

没几天,潘雪娥搬走了,走得匆忙又唐突。

人们在整理画师遗物的时候,不得不表示惊讶了。打开锁着的房门,他的屋子里尽管到处灰蒙蒙的,但那只花瓶却像不久前被人擦拭过,明晃晃,蓝晶晶,并且,那瓶里的一束白菊花,没有枯萎。

当搬开那个老式花竹书架的时候,在场者的眼睛都瞪圆了。

门!墙上分明有一扇紫红色的精巧的门,门拉手是黄铜的。

人们的心悬了起来又沉了下去。原来如此!

邻居们闹闹嚷嚷起来,几天前对这位单身汉的哀情和敬意,顿时化为乌有,变成了一种不可言状的甚至不能言明的愤懑。

不过,当有人伸手想去拉开这扇门的时候,“哇”地喊出声来——黄铜拉手是平面的,门和门框平滑如壁。

一扇画在在墙上的门!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永远的门”中的“门”既指郑若奎画在墙上的那扇门,也象征阻隔心灵沟通、情感交融的无形的门;“永远”表现了人物命运的悲剧性。

B. 住在小杂院里的邻居们都是热心肠,他们总想撮合着让郑若奎和潘雪娥走到一块儿,但结果让他们很是失望。

C. 一位文艺评论家说过:“在一部戏剧中,如果我们看到一幕的墙上挂着一支枪,就一定会在后面的剧情中听到这支枪响。”这篇小说中,画师屋内那个老式的花竹书架便是这样一支“枪”。

D. 小说结尾运用了“欧·亨利笔法”,故事情节的结局非常出人意外,而且又巧妙地照应了题目,暗示了主旨,彰显了作者构思的匠心。

2.小说开篇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郑若奎去世后,作品写道:“这个普通的院子里,一下子少了一个普通的生活里没有爱情的单身汉,真是莫大的缺憾。”为什么说是“莫大的缺憾”?请简要说明。

4.小说中先后多次写到那只透明的蓝色花瓶,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查看答案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以天台山衬托出天姥山的高大雄伟。

(2)李煜《虞美人》中以江水喻无限的愁绪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在《阿房宫赋》的结尾处感叹道,如果六国爱护自己的百姓,就足以抵抗秦国,紧接着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面各题。

临江仙

苏 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词的首句点明了饮酒的时间、地点和醉酒的程度,先醉后醒,醒后又醉,作者纵饮的 豪兴表现出来了。

B. 第二句写归来很晚,“仿佛三更”是一种不确定的判断,“仿佛”一词传神地写出了 词人醉眼蒙昽、意识不清的状态。

C. 作者深夜归来,家童鼾声如雷,敲门不应,让他很是无奈,只好拄着拐杖在江涛声中 焦急不安地等待。

D.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两句以议论入词,表达了作者历尽宦海浮沉后对 不自由的官场生活和纷扰世事的厌倦,以及渴求解脱的思想感情。

E. 词的最后两句表明,作者要乘一叶扁舟,任意飘流,在江海中度过余生,流露出一种 悲观和消极避世的人生态度。

2.“夜阑风静觳纹平”一句意蕴丰富,耐人寻味。请简要赏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唐震字景实,会稽人。少居乡,介然不苟交,有言其过者辄喜。既登第为小官,有权贵牒荐之者,震牒箧中,已而干政,震取牒还之,封题未启,其人大愧。后为他官,所至以公廉称。咸淳中,由大理司直通判临安府。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辨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震奏减纲运米,蠲其租赋,令坊置一吏,其户,劝富人分粟,使坊吏主给。吏有劳者,辄为具奏复其身。吏感其诚,事为尽力,所活无算。州有民庸童牧牛,童而牧舍火,其父讼庸者,杀其子投火中,民不胜,自诬服。震视牍疑之,密物色之,得童傍郡。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擢浙西提刑。赵氏有守阡僧甚暴横,震遣吏捕治,似道以书营救,震不省,卒按以法。似道怒,使侍御史陈坚劾去之。

咸淳十年,起震知饶州。时兴国、南康、江州诸郡皆已归附,大兵略饶。饶兵止千八百人,震发州民城守,昧爽出治兵,至夜中始寐。上书求援,不报。大兵使人入侵饶取降款,通判万道同阴使于所部敛白金、牛酒备降礼,饶寓士皆从之。道同风震降,震叱之曰:“我忍偷生负国邪?”城中少年感震言,杀使者。民有李希圣者谋出降,械置狱中。明年二月,兵大至,都大提举邓益遁去,震尽出府中金钱,书官资揭于城,募有能出战者赏之。众惧不能战,北兵登陴,众遂溃。震入府中玉芝堂,其仆前请曰:“事急矣,番江门兵未合,亟出或可免。”震骂曰:“城中民命皆系于我,我若从尔言得不死,城中民死,我何面目生邪?”左右不复敢言,皆出。有顷,兵入,执牍铺案上,使震署降,震掷笔于地,不屈,遂死之。

(节选自《宋史·唐震传》)

【注】①蠲(juān):免除。②昧爽:天将明。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牒箧中                   内:同“纳”,放入。

B. 令坊置一吏,其户           籍:登记。

C. 而牧舍火                 逸:贪玩。

D. 民不胜,自诬服             掠:拷打。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 有权贵牒荐之者    摇其本观其疏密

B. 具奏复其身      庖丁文惠君解牛

C. 书官资揭城        赵常五战

D. 使坊吏主给        非曰能,愿学焉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B. 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C. 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D. 时潜说友尹京/恃贾似道/势甚骄蹇/政事一切无所顾让/会府有具狱将置辟/震力辩其非/说友争之不得/上其事/刑部卒是震议/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震品格高尚,为人正直。他年轻时住乡下,不随便与人结交,闻过则喜;考中进士后做小官,有权贵推荐他高升,他并不利用这一机会和条件往上爬,而后凭借自己的实力参与 政事。

B. 唐震关注民生,心系百姓。他任信州知州时,江东大早,他上奏朝廷请求减少纲运米,当地的租赋,并劝富人拿出粮食分发给饥民。

C. 唐震不畏权贵,公正执法。他任浙西提刑时,当地赵氏家族有个守墓人凶暴蛮横,他派官吏去逮捕惩治,权贵贾似道写信求情,他不予理睬,以法惩办了恶人,因此得罪了贾似道 遭到了弹劾。

D. 唐震拒绝投降,以死报国。他任饶州知州时,元军攻城,通判万道同暗中给元军送礼,准备投降,并劝唐震投降,唐震怒斥万道同,坚持抗敌,最终城破被俘,以身殉国。

5.把第I卷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诘其父,对如初,震出其子示之,狱遂直。

(2)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论语•先进》)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