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①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①梦得:指刘禹锡,他与白居易同岁。开成二年,两人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分司,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②雅令:高雅的酒令,自唐以来盛行于士大夫间的一种饮酒游戏。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人与刘禹锡相约,“闲饮”暗含了寂寞、闲愁难遣之意,“约后期”表明意犹未尽。

B. 从“少时”到“老后”,是诗人对自己生平的回顾,豪迈之气与身世之慨均隐含其中。

C. “闲征雅令”写出两人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醉”字则活画出诗人乐于诗酒的神态。

D. “菊黄”写出居室环境的清幽雅致,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求。

E. 尾联中,诗人着眼于未来,将诗意推向高峰,有对再约共饮、陶然同醉的期待和想象。

2.赏析“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1.CD 2.①神情描画真切。“共”字写出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的诚挚热烈情景,“相看”再现出坐定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②数词运用精妙。“十千”、“一斗”,运用夸张手法,写出了两人不惜重金买醉的豪气,暗示两人同病相怜、以酒解愁和彼此珍惜的深情挚意;“七十欠三”包蕴“人生七十古来稀”的感慨,传达出惺惺相惜之感和人近天年的超然胸怀。 【解析】 1.C项“相聚对饮的悠闲愉悦”理解错误,这里“闲”体现了诗人政治上遭到冷遇,内心的寂寞而又闲愁无处派遣的心情。D项诗歌的尾联意思是说“诗人把眼前的聚会引向未来,把友情和诗意推向高峰。一个"更"字开拓出"更上一层楼"的意境,使时间延长了,主题扩大和深化了。此番"闲饮",似乎犹未尽兴,于是二人又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那时家酿的菊花酒已经熟了,它比市卖的酒更为醇美,也更能解愁”与“对清雅生活、高洁品性的追求”没有关系。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企先,燕京人。九世祖知古,仕辽为中书令.徙居柳城,世贵显。

乾统间,企先中进士第,回翔不振。都统杲定中京,擢枢密副都承旨,稍转运使。宗斡为都统经略山西,表署西京留守。天会六年,刘彦宗薨,企先代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七年,迁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楚国公。

十二年,以企先为尚书右丞相,召至上京。入见,太宗甚惊异日:“朕畴昔尝梦此人,今果见之。”于是,方议礼制度,损益旧章。企先博通经史,知前代故事,或因或革,咸取折衷。企先为相,每欲为官择人,专以培植奖励后进为己责任。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皇统元年,封濮王。六年,,年六十五。正隆二年,例降封齐国公。大定八年,配享太宗庙廷。

十年,司空李德固孙引庆求袭其祖猛安,世宗日:“德目无功,其猛安且缺之。汉人宰相惟韩企先最贤,他不及也。”十一年,将图功臣像于衍庆宫,上日:“丞相企先,本朝典章制度多出斯人之手,至于关决大政,与大臣谋议,不使外人知之,由是无人能知其功。前后汉人宰相无能及者,置功臣画像中,亦足以示劝后人。”十五年,“简懿”。

(节选自《金史·韩企先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B. 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C. 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D. 推毂士类/甄别人物/一时台省多君子/弥缝缺漏密谟/显谏必咨于王/宗斡雅敬/重之世称贤相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中书令,是帮助皇帝在宫廷处理政务的官员,始设于汉朝。司马迁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中书令。

B. 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官职。汉代贵右贱左,故“左迁”指降低官职,“右迁”指升任官职。

C. 薨,古代专称诸侯死去。古人对死的称谓各不相同:天子死日崩,大夫死日卒,士日不禄,戍人日死。

D. 谥,古代历史上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死后,朝廷所加的带有评价意义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韩企先在乾统年间考中进士后,并没有被及时任命官职。都统完颜杲平定中京的时候,提拔韩企先,开启了韩企先的仕途生活。

B. 天会六年,韩企先代替刘彦宗任职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知枢密院事,第二年,被提拔为尚书左仆射兼侍中,封为楚国公。

C. 金世宗拒绝了李引庆继承其祖父爵号的请求,他认为汉人宰相只有韩企先最为贤明,无人能比,就把猛安爵号封给了韩企先。

D. 韩企先在金朝为官的时候,制定典章制度,决断国家大事,从不刚愎自用,都与大臣们商议,集思广益,金世宗非常敬重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企先博通经史,知前代故事,或因或革,咸取折衷。

(2)前后汉人宰相无能及者,置功臣画像中,亦足以示劝后人。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调查结果来看,在现有出行方式中,居民选用公共交通出行的比例超过半数,而且72. 0%的居民认为目前出行还比较方便;但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选择私家车出行的比例也在增加。相较其他城市居民的出行方式,北京与广州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工具出行的比例较高。

调查同时显示,73. 9%的居民愿意改变现有出行方式,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替代现在的出行方式,而购车的原因则是由于公交车过于拥挤,速度慢。经济发达的城市较其他城市的居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方式的意愿要高,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

而对于公交的意见,将近70%的市民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太拥挤;最吸引居民的公交改进措施则是提高速度和准点率、完善路线和公交工具;其中最希望发展的公交方式中,轨道交通排名第一,占比60. 9%;其次是快速公交专线,占比为35.1%。此外,广州和上海居民普遍认为目前公交系统的票价太高。

(摘编自张建《中国城市居民出行方式选择倾向调查报告》)

材料二:

台州是一个组合式的城市,单个城区的面积不大,平峰时段道路还比较通畅,高峰时段拥堵程度则比较严重。

上班路上要花费多少时间?回答这个问题,要加个前置条件“在不堵车的情况下”。以前堵车主要是交通事故所致,现在堵车则不需要理由,每一个路口都是潜在的堵点,即使有红绿灯也一样。早晚高峰期,车流量飙升,平峰时段还能应付的城区主要路口,马上就排起了长龙,等待两三个红灯已成常态。

每到上学、放学时间,大量接送车辆涌入,城区各中小学校门口都拥挤不堪。特别是地处老城区的中小学,校门口道路窄,往往被堵得水泄不通,学生家长和周边市民都苦不堪言。为了治理拥堵,校方和交通管理部门采取了不少措施,但由于接送车辆太多,收效并不明显。

天黑不可怕,下雨最烦恼。造成雨天容易堵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视线不好,司机必然放慢车速,降低了道路的通行效率,从而加剧了交通的供需矛盾。譬如:一次绿灯本来能通过20辆车,雨天要减少至15辆以下,那么在红灯前等待的车辆就会越积越多,最后造成堵车。二是雨天路况差,容易出事故,哪怕是小事故,也会因车道减少造成拥堵,并且还容易引起连锁反应,从点到线,从线到面,成片被堵死。

(摘编自国家统计局台州调查队《居民出行方式变迁与交通治堵困局破解》)

材料三:

不同交通方式承担出行的分担率的变化

(摘编自2015年《北京市居民出行方式的影响因素调研报告》)

材料四:

现在,大街小巷全是共享单车,它的出现,成功地解决了人们“上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作为共享出行中的翘楚,摩拜更是不断拓展海外版图,足迹遍布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11个国家,在全球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共享出行运营经验,志在通过创新科技打造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

12月3日,第四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摩拜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王晓峰发表演讲,指出共享单车已成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新出行”时代已经到来。

王晓峰称,根据高德地图的数据,摩拜单车在北京国贸CBD投放后,该区域的平均行车时速从21公里提升至24公里以上;另据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的数据,摩拜单车出现后,82 010市民放弃乘坐“黑车”,近四成地铁站再无“黑车”踪迹。

事实上,摩拜在行业中率先运用了“北斗+ GPS+格洛纳斯”多模卫星定位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在大幅提升管理能力和运营效率的同时,也为城市规划和绿色出行作出重要贡献。

(摘编自中国网《共享单车已成第三大公共出行方式,摩拜引领新出行时代到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城市居民中绝大多数愿意选择私家车为出行方式,而购车的原因则是公交车过于拥挤,速度慢。

B. 国家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台州市呈现早晚高峰路口堵、上学放学校门堵和下雨全城堵三大特点。

C. 地铁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分担率也随之不断增加,充分说明轨道交通在长距离运输上的优势。

D. 共享单车的出现,成功解决了人们“上班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共享单车已成为交通基础设施之一。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据调查,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认为目前公共交通出行还比较方便,因此不愿意改变现有的出行方式。

B. 根据材料二可知,步行和自行车比较适合短途出行,但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分担率逐渐下降。

C. 根据材料二可知,公交车随着出行距离的增加,其承担出行的分担率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特点。

D. 摩拜足迹遍布新加坡、英国、日本、意大利等国家,已经通过创新科技打造了全球化互联网出行平台。

E. 摩拜率先运用“北斗+ GPS+格洛纳斯”多模卫星定位和移动物联网技术,即将引领新出行时代到来。

3.根据材料一,概括说明公交出行方式的不利因素。

 

查看答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鲜空气

陈树茂

天气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一大早,清脆的电话声,唤醒了百分之百满意公司员工的热情。

接线小姐彬彬有礼地说,您好,百分之百满意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我要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你们可以提供吗?

新鲜空气?接线小姐听过顾客不少奇怪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听说,她马上反应过来,说,请稍等,10分钟后回复您。

老板看着这个顾客的要求,有些怀疑;但有钱就得赚,这是他的信条。他马上回复,每袋袋500元,明天开始送。

对方竟然一口答应。

老板安排小林跟单。第一天,小林4点多就到白云山顶,5点一到,他立即拿出保鲜袋装好空气。按顾客提供的地址,小林来到市中心的一个高级小区。他按了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

老人接过保鲜袋,打开袋子对着脸,痴痴地笑,就是这个空气,就是这个感觉。他转身掏出500元说,以后每天准时送来。

第二天小林4点多就来到白云山顶,他暗暗发笑,一袋空气值500元,我在这里站一天不就成百万富翁?他照旧5点装好一袋空气,7点准时送给老人。老人闻着空气,依然很享受,不问什么就给钱。

连续几天,小林都在想,白云山的空气真的这么值钱?他模仿老人的神态,深吸一口气,眯着又眼,感受山顶的空气。他很失望,无法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天,小林睡过头了,赶到白云山已过5点。他赶紧拿出袋子装空气,心想,我就不信迟几分钟你会知道。

当老人打开袋子时,脸色马上变了,这不是5点的空气!

小林吓了一跳,神了,差几分钟都知道?老人继续发脾气,年轻人做人要老实,是就是,非就非,你再不老实,我让你老板炒你鱿鱼!小林一想到被炒鱿鱼,有些害怕,哀求着说,老伯,请您原谅我一次吧,我找份工作不容易啊。老人看小林快哭的样子,摆摆手说,好吧,今天不给钱,明天继续送。小林说了很多句谢谢才离开。

小林叹了口气,这500元只能自己垫付了。之后,他再也不敢骗老人了。老人每次验货成功后,照样二话不说给钱。

小林送了一个月,一直很纳闷,想找机会问清楚,但公司规定,不得向顾客询问原因。

有一天,小林送货上门,按了好久门铃不见老人开门。他想,暂停服务要提前取消,这是公司的规矩。老人是不是外出了?他侧耳听,屋内好像有些声响。他打不开门,马上打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原来老人晕倒在里面,幸好小林及时发现。小林一直跟到医院将老人安顿好才离开。

一个多月习惯了早起,小林这几天早上也睡不着,心里想着老人的事,也想到了乡下的父母。周末,小林买了水果,去医院看望了老人。老人很惊喜,颤抖着说,谢谢你来看我。

小林看看周边,忍不住问,老伯,您家人呢?老人默默掉下眼泪,断断续续地讲着,两个孩子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就成一个人了。

小林好奇地问,那新鲜空气又是怎么回事?老人听完破涕为笑,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单身老人病死家中没人理,我就想到这个法子,让你每天给我送空气,白云山是我和老伴相识的地方,每天可带来一些回忆,你还能定时来看我。

小林又问,您怎么不去老人院?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小林追问,那天我迟到取的空气,您是怎么知道的?老人开心地笑起来,你那天在外面给女朋友打电话的声音那么大,我刚好打开窗户,就听到了。

小林也忍不住笑了,从身后拿出一袋空气,说,我今早特意跑去装的,保证是5点的,免费赠送。

老人接过袋子,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不限价格预定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 老板有钱就得赚、不问缘由一袋空气售卖500元,提示了当下生活中人们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的现象。

C. 小说最后“小林也忍不住笑了”,写出了小林的不好意思,也体现了小林对老人的理解,让小说的结尾有了一丝温情。

D. 小说从小处入手,将如今老年人生存的许多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令人唏嘘。

2.“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人“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流寓的民众带来四方文化,给民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成长活力。每一种民歌开始衰落,也是因为不断纳新的民众群体使得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这样,新民歌自然就产生了。民歌是一条文化河流,从二言到七言、杂言的新陈代谢及递变背景,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不无关系。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虽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使然,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摇荡情性,创作出风格、种类、旨趣迥异的民歌。一些民间歌手更是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在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战乱频仍更是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跟着断代。由此,古代民歌绝大部分消亡了。流寓时期少,安定时期多,国泰民安是歌舞的温床,有利于民歌自由产生、成长与蔓延。人们能够闲下心来编创、演唱、传授民歌,也需要以民歌调剂、美化生活;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前朝流乱成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的有效素材。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也把乡土艺术带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然后在青楼、茶馆、书场或府邸表演,民歌也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邑移于国,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与之相类,历代乡间顶多有个童生、秀才、私塾先生,文人的生活圈也在城镇。古今文人怀才不遇、沉郁下僚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动辄得咎,遇黜遭贬。文人们消愁解闷的途径不外乎纵情山水,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妓。歌妓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听出了乡野味道,惊为天籁,误作民歌,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这样,真假莫辨的古代民歌有极少部分依靠固化了的文字流动开来,传承下来,且随着文人的反复流寓而流落四处。

看来,中国历代人口流寓直接或间接、整体或局部地决定了每个朝代的民歌存在风貌,每个朝代的民歌时时刻刻地闪现在中国历代人口的流寓环节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歌由二言发展到七言、杂言,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是有一定关系的。

B. 流寓者摇荡情性,随编随唱,形成了个人演唱风格,诞生出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C. 社会流寓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民歌也跟着断代。

D. 进入安定时期,人们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就是为了教育后人要珍惜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文章主要从民众大规模流寓和优伶文人流寓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B. 第三段提到人们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以“前朝流乱”教育后人,也是为了论证流寓能促进民歌发展。

C. 第四段既表明优伶、文人对传承、发展民歌起到的作用,也道出他们造成现存古代民歌与俗曲混杂难辨的事实。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产生、传承、发展及衰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新民歌随之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寓带来了民众群体的变化。

B. 中国古代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民间歌手的个人风格和民歌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联系。

C. 中国古代真假莫辨的民歌有极少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这得益于文字的记载和传承。

D. 较之劳苦大众,优伶、文人在古代民歌创作、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③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⑤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