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流寓的民众带来四方文化,给民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成长活力。每一种民歌开始衰落,也是因为不断纳新的民众群体使得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这样,新民歌自然就产生了。民歌是一条文化河流,从二言到七言、杂言的新陈代谢及递变背景,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不无关系。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虽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使然,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摇荡情性,创作出风格、种类、旨趣迥异的民歌。一些民间歌手更是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在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战乱频仍更是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跟着断代。由此,古代民歌绝大部分消亡了。流寓时期少,安定时期多,国泰民安是歌舞的温床,有利于民歌自由产生、成长与蔓延。人们能够闲下心来编创、演唱、传授民歌,也需要以民歌调剂、美化生活;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前朝流乱成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的有效素材。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也把乡土艺术带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然后在青楼、茶馆、书场或府邸表演,民歌也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邑移于国,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与之相类,历代乡间顶多有个童生、秀才、私塾先生,文人的生活圈也在城镇。古今文人怀才不遇、沉郁下僚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动辄得咎,遇黜遭贬。文人们消愁解闷的途径不外乎纵情山水,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妓。歌妓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听出了乡野味道,惊为天籁,误作民歌,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这样,真假莫辨的古代民歌有极少部分依靠固化了的文字流动开来,传承下来,且随着文人的反复流寓而流落四处。

看来,中国历代人口流寓直接或间接、整体或局部地决定了每个朝代的民歌存在风貌,每个朝代的民歌时时刻刻地闪现在中国历代人口的流寓环节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歌由二言发展到七言、杂言,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是有一定关系的。

B. 流寓者摇荡情性,随编随唱,形成了个人演唱风格,诞生出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C. 社会流寓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民歌也跟着断代。

D. 进入安定时期,人们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就是为了教育后人要珍惜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文章主要从民众大规模流寓和优伶文人流寓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B. 第三段提到人们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以“前朝流乱”教育后人,也是为了论证流寓能促进民歌发展。

C. 第四段既表明优伶、文人对传承、发展民歌起到的作用,也道出他们造成现存古代民歌与俗曲混杂难辨的事实。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产生、传承、发展及衰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新民歌随之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寓带来了民众群体的变化。

B. 中国古代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民间歌手的个人风格和民歌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联系。

C. 中国古代真假莫辨的民歌有极少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这得益于文字的记载和传承。

D. 较之劳苦大众,优伶、文人在古代民歌创作、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1.A 2.B 3.D 【解析】 1.B项“流寓者摇荡情性,随编随唱,形成了个人演唱风格”表述错误。文中“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摇荡情性,创作出风格、种类、旨趣迥异的民歌。一些民间歌手更是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语句说明形成个人演唱风格的是一些民间歌手。C项“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在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战乱频仍更是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跟着断代”说明造成民歌断代的原因还有战乱频仍。D项“前朝流乱成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的有效素材”可知除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之外还有凝聚部族人心。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③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⑤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某大网站就大学生实习问题在网上进行调查,情况如下:你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工作经验69%,正式工作机会21%,实习鉴定7%,其他3%。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在社会实践经验、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综合两则材料,请概括要点;就大学生培养问题给高校提出合理建议。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___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__。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节日扎挂的灯笼中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__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挂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年4月中旬,旅游团疯了似地赶往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参加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狂欢,水桶大战,万人空巷,皆呼过瘾。①    对于大多数人,“狂欢”的嗜求②  大过了对傣族水文化的探究,③    伴随泼水节的一系列庆典仪式,④    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⑤    泼水节之所以名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盖因其几乎涵盖了傣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⑥   也是傣族生态文明观“没有水就没有林,没有林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的写照。在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泼水节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心理只怕国内无出其右。

 

A

/

往往

并且

可是

况且

B

/

往往

/

并且

C

并且

/

原来

并且

D

似乎

其实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这本书文风幽默风趣,个性十足,书中的插图简练明朗,蕴含着作者对不同人生阶段和社会环境变化的独到思考与发现。

B. 春节是合家团圆的节日,但对于入住养老院的老人看来,春节往往是情绪波动的敏感期,一些老人会因无法与家人团聚而闹情绪。

C. 翁偶虹先生是一代戏曲名家,倾尽一生心血创作了《桃花村》,是在京剧老戏《花田错》的基础上翻新而成的艺术精品。

D. 我国成功发射的脉冲星实验卫星属于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入轨并完成在轨测试后将开展在轨技术试验,主要验证星载脉冲星探测器性能指标等。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