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鲜空气 陈树茂 天气灰蒙蒙...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新鲜空气

陈树茂

天气灰蒙蒙的,人的心情也灰蒙蒙的。

一大早,清脆的电话声,唤醒了百分之百满意公司员工的热情。

接线小姐彬彬有礼地说,您好,百分之百满意公司,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

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我要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你们可以提供吗?

新鲜空气?接线小姐听过顾客不少奇怪的要求,但这样的要求还是第一次听说,她马上反应过来,说,请稍等,10分钟后回复您。

老板看着这个顾客的要求,有些怀疑;但有钱就得赚,这是他的信条。他马上回复,每袋袋500元,明天开始送。

对方竟然一口答应。

老板安排小林跟单。第一天,小林4点多就到白云山顶,5点一到,他立即拿出保鲜袋装好空气。按顾客提供的地址,小林来到市中心的一个高级小区。他按了按门铃,开门的是一位老人,还拄着拐杖。

老人接过保鲜袋,打开袋子对着脸,痴痴地笑,就是这个空气,就是这个感觉。他转身掏出500元说,以后每天准时送来。

第二天小林4点多就来到白云山顶,他暗暗发笑,一袋空气值500元,我在这里站一天不就成百万富翁?他照旧5点装好一袋空气,7点准时送给老人。老人闻着空气,依然很享受,不问什么就给钱。

连续几天,小林都在想,白云山的空气真的这么值钱?他模仿老人的神态,深吸一口气,眯着又眼,感受山顶的空气。他很失望,无法感受其中的乐趣。

一天,小林睡过头了,赶到白云山已过5点。他赶紧拿出袋子装空气,心想,我就不信迟几分钟你会知道。

当老人打开袋子时,脸色马上变了,这不是5点的空气!

小林吓了一跳,神了,差几分钟都知道?老人继续发脾气,年轻人做人要老实,是就是,非就非,你再不老实,我让你老板炒你鱿鱼!小林一想到被炒鱿鱼,有些害怕,哀求着说,老伯,请您原谅我一次吧,我找份工作不容易啊。老人看小林快哭的样子,摆摆手说,好吧,今天不给钱,明天继续送。小林说了很多句谢谢才离开。

小林叹了口气,这500元只能自己垫付了。之后,他再也不敢骗老人了。老人每次验货成功后,照样二话不说给钱。

小林送了一个月,一直很纳闷,想找机会问清楚,但公司规定,不得向顾客询问原因。

有一天,小林送货上门,按了好久门铃不见老人开门。他想,暂停服务要提前取消,这是公司的规矩。老人是不是外出了?他侧耳听,屋内好像有些声响。他打不开门,马上打电话报警,警察来了,原来老人晕倒在里面,幸好小林及时发现。小林一直跟到医院将老人安顿好才离开。

一个多月习惯了早起,小林这几天早上也睡不着,心里想着老人的事,也想到了乡下的父母。周末,小林买了水果,去医院看望了老人。老人很惊喜,颤抖着说,谢谢你来看我。

小林看看周边,忍不住问,老伯,您家人呢?老人默默掉下眼泪,断断续续地讲着,两个孩子都出国了,几年也不回来一次,去年老伴走后就成一个人了。

小林好奇地问,那新鲜空气又是怎么回事?老人听完破涕为笑,那天我在电视上看到单身老人病死家中没人理,我就想到这个法子,让你每天给我送空气,白云山是我和老伴相识的地方,每天可带来一些回忆,你还能定时来看我。

小林又问,您怎么不去老人院?老人摇摇头说我不喜欢去老人院,家里多少有些温暖和回忆,去那里没有家的感觉。

小林追问,那天我迟到取的空气,您是怎么知道的?老人开心地笑起来,你那天在外面给女朋友打电话的声音那么大,我刚好打开窗户,就听到了。

小林也忍不住笑了,从身后拿出一袋空气,说,我今早特意跑去装的,保证是5点的,免费赠送。

老人接过袋子,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12期,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开头设置悬念,吸引读者。老人不限价格预定白云山的新鲜空气,为后文的情节作了铺垫。

B. 老板有钱就得赚、不问缘由一袋空气售卖500元,提示了当下生活中人们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的现象。

C. 小说最后“小林也忍不住笑了”,写出了小林的不好意思,也体现了小林对老人的理解,让小说的结尾有了一丝温情。

D. 小说从小处入手,将如今老年人生存的许多问题暴露在我们面前,令人唏嘘。

2.“老人”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以老人“露出孩子般天真灿烂的笑容”结尾,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1.B 2.①年迈体弱。预约电话时有气无力的声音;开门时拄着拐杖。②孤居有钱。妻子几年前去世、孩子不在身边,不限价预定服务、住在高档小区。③口硬心软。必脾气教训小林,吓唬小林让老板开除他,最后又于心不忍。④孤独寂寞。害怕孤身病死在家里没人理,预定服务是为了有人看他。⑤渴望温暖、关怀。留恋家里的温暖和回忆。 3.①结构上:承接上文,小林的关怀举动感动了老人,这样写很真实。②内容上:娓娓道来,水到渠成。这样温馨的结尾,符合大多数人的心理期望,留下回味的空间。③凸显人物:老人因为小林的关怀笑得这么灿烂,凸显老人的孤独寂寞、渴望关怀。④升华主旨:以笑显辛酸,揭示现今社会老年人的生存问题,呼吁人们关爱老人。 【解析】 1.试题分析:这类试题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结构、艺术手法等内容的考核。解答此题,要在理解文章的基础上进行。B不问缘由是因为公司有规定,“金钱第一、忙于赚钱因而缺少对身边人关怀”强加因果。 2.试题分析:题目要求结合全文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的特点。是一道人物性格分析题。分析人物形象,我们要听其言观其行,还要关注文中作者或他人对其的评价性语句。从老人“开门时拄着拐杖。”和接线小姐听到预约电话时一个男声有气无力地问,可见老人年迈体弱;从小林和老人交谈中我们了解到老人的妻子几年前去世、孩子不在身边,不限定价格预定服务,可见老人孤居有钱。再从老人发脾气教训小林,吓唬小林让老板开除他,最后又于心不忍,可见老人口硬心软。再者老人害怕孤身病死在家里没人理,预定服务是为了有人看他,可见其孤独寂寞。再从老人不愿意住老人院,可见他渴望温暖、渴望被关怀。答题的要先概括性格特点,然后结合文章的列举出能表现该种性格的事例。不要只简单的回答性格特征。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各地民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联系自民歌产生之日起就开始了。流寓的民众带来四方文化,给民歌注入源源不断的成长活力。每一种民歌开始衰落,也是因为不断纳新的民众群体使得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这样,新民歌自然就产生了。民歌是一条文化河流,从二言到七言、杂言的新陈代谢及递变背景,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不无关系。

古代民众的大规模流寓虽有天灾或部族迁徙等使然,但战争等人祸尤巨。不同路途、遭际、命运之流寓,引起自然、社会与人文氛围之变化,使得流寓者摇荡情性,创作出风格、种类、旨趣迥异的民歌。一些民间歌手更是随编随唱,形成个人演唱风格,使得许多民歌相互影响,也由之诞生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社会流寓改变着民歌土壤,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在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战乱频仍更是使得许多地方人死歌绝,成了民歌空白带或隔离带,民歌跟着断代。由此,古代民歌绝大部分消亡了。流寓时期少,安定时期多,国泰民安是歌舞的温床,有利于民歌自由产生、成长与蔓延。人们能够闲下心来编创、演唱、传授民歌,也需要以民歌调剂、美化生活;于是,人们又开始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前朝流乱成了教育后人珍惜生活与凝聚部族人心的有效素材。

我们现在能够见到的中国古代民歌只有少数来自劳苦大众,十有八九依靠优伶继承与发展下来。为了谋生,优伶一般从乡村流寓到城镇,也把乡土艺术带到城镇。他们对传统民歌予以加工、改造,然后在青楼、茶馆、书场或府邸表演,民歌也由此变成了俗曲。少数民歌从乡移于邑,邑移于国,经才人文士之手,同样成了俗曲。与之相类,历代乡间顶多有个童生、秀才、私塾先生,文人的生活圈也在城镇。古今文人怀才不遇、沉郁下僚者众多,纵然为官,官场生态又会使多数文人动辄得咎,遇黜遭贬。文人们消愁解闷的途径不外乎纵情山水,逗留市井,耽溺诗酒,流连歌妓。歌妓的俗曲被流寓的文人听出了乡野味道,惊为天籁,误作民歌,记载下来,竭力效仿,其仿作便也被当成了民歌。这样,真假莫辨的古代民歌有极少部分依靠固化了的文字流动开来,传承下来,且随着文人的反复流寓而流落四处。

看来,中国历代人口流寓直接或间接、整体或局部地决定了每个朝代的民歌存在风貌,每个朝代的民歌时时刻刻地闪现在中国历代人口的流寓环节里。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中国民歌由二言发展到七言、杂言,与历代各地长期、频繁的人口流动是有一定关系的。

B. 流寓者摇荡情性,随编随唱,形成了个人演唱风格,诞生出了许多经典民歌及民歌类别。

C. 社会流寓造就一部分民间的歌者与歌曲,也降低一部分人的歌唱情绪,民歌也跟着断代。

D. 进入安定时期,人们在民俗节日里演绎民歌,举办歌会,就是为了教育后人要珍惜生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文章主要从民众大规模流寓和优伶文人流寓两个层面论证了中国古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B. 第三段提到人们在特定场合歌唱先祖来历,以“前朝流乱”教育后人,也是为了论证流寓能促进民歌发展。

C. 第四段既表明优伶、文人对传承、发展民歌起到的作用,也道出他们造成现存古代民歌与俗曲混杂难辨的事实。

D.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系统阐述了中国历代人口流寓与民歌产生、传承、发展及衰落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旧民歌落伍于新生活,新民歌随之产生,一个重要原因是流寓带来了民众群体的变化。

B. 中国古代民歌的产生、发展,与民间歌手的个人风格和民歌的相互影响具有一定联系。

C. 中国古代真假莫辨的民歌有极少的一部分流传了下来,这得益于文字的记载和传承。

D. 较之劳苦大众,优伶、文人在古代民歌创作、传承与发展等方面,起到了更大的作用。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刘向)

③光景不待人,须臾发成丝。(李白)

④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张载)

⑤幸福永远存在于人类不安的追求中,而不存在于和谐与稳定之中。(鲁迅)

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费孝通)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息息相关。某大网站就大学生实习问题在网上进行调查,情况如下:你最希望通过实习获得什么?工作经验69%,正式工作机会21%,实习鉴定7%,其他3%。

材料二: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用人单位在招聘大学生时,除了要求必备的专业知识外,还在社会实践经验、心理素质、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提出不同程度的要求。

综合两则材料,请概括要点;就大学生培养问题给高校提出合理建议。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灯笼与中国人生活息息相连,庙堂中、房宇外,____。仔细推算,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可能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种象征,因“灯”与“丁”语音相同,___。过去每家每户都有姓氏灯,悬挂在屋檐下或客厅中,借以讨个口彩。今天迎神赛会上,神明的阵头前仍有两盏大灯笼,就是这种习俗的延续。不过,节日扎挂的灯笼中最让人遐思、期盼的,____。元宵观灯的习俗起源汉代初年,至唐开元年间,为庆祝国泰民安,乃扎挂花灯,象征“彩龙兆祥,民富国强”,花灯风气至此广为流行。

 

查看答案

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每年4月中旬,旅游团疯了似地赶往全国唯一的傣族自治州西双版纳,参加东方狂欢节——西双版纳泼水狂欢,水桶大战,万人空巷,皆呼过瘾。①    对于大多数人,“狂欢”的嗜求②  大过了对傣族水文化的探究,③    伴随泼水节的一系列庆典仪式,④    被很多人选择性忽略。⑤    泼水节之所以名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盖因其几乎涵盖了傣族文化最精华的部分,⑥   也是傣族生态文明观“没有水就没有林,没有林就没有田,没有田就没有粮,没有粮就没有人”的写照。在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泼水节的活态传承和文化心理只怕国内无出其右。

 

A

/

往往

并且

可是

况且

B

/

往往

/

并且

C

并且

/

原来

并且

D

似乎

其实

/

 

 

A. A    B. B    C. C    D. D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