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5 > 高中语文试题 >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

顾晓蕊

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

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的心田。事实上,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是让我头疼的学生。

我在讲台上念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的火气腾地冒上来,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

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这才醒觉过来,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学生哄堂大笑。

我气得不知说什么好,示意他坐下,告诉他认真听讲。这样的事情反复多次,成绩自然好不了。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挂了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

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

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看了我一眼,转过身,歪歪跌跌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

有个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屋内光线昏沉。原来,他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

“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

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

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

就这样又过了几个月,有一天,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

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打车赶回了家。

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

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听到一声剧烈的咳嗽声。

他倚着门框站着,默不作声。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

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年后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变成了号啕大哭。

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

第二天上语文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下午是体育课,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倾洒下来,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

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

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选自2015年10期《小小说月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篇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述角度,描写了一个孩子的一段情感经历,故事简单,但感情细腻,恰到好处地把握了孩子的情感变化。

B. 小说善于运用侧面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情感,李想的“漠然”就是通过“村民在议论”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的叙述来展现的。

C. 李想是一个非常顽劣的孩子,上课时不认真听讲、下课与其他学生打架,但最终在“我”与其父母的关怀下,变成了一个好学生。

D. 小主人公李想“充满稚气的脸”上呈现出“忧郁和漠然”的表情,不仅令人为他的处境担忧,更为他的自暴自弃而痛心。

2.小说开头第一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有人认为,小说中李想的故事是一个时代的悲剧,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1.A 2.①表明“我”的身份,确立“我”作为线索人物的地位。②深秋的季节,既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又预示着故事的情感倾向;大山深处,设置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③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观点一:同意,是一个时代的悲剧。①大山深处,经济欠发达,青壮年被迫外出务工,把老人和孩子留在家中;②长期的分离,使得孩子缺乏关爱,造成了性格的扭曲;③在教育、赡养老人等方面形成了社会问题。 观点二:不同意, 不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是时代进步、社会发展的体现。①人们的思想不再封闭,走出大山,与外界接触;②留守老人、孩子的问题受到了重视,政府派去支教人员, 鼓励有能力的人回乡创业;③大山深处也将受到现代文明的滋润。 【解析】 1.试题分析:C项,“在‘我’与其父母的关怀下,变成了一个好学生”不当。“我”在文中仅是一个线索人物,对李想的改变作用不大。同时,李想变成“好学生”的说法也没有依据。D项,“令人为他的处境担忧,更为他的自暴自弃而痛心”欠当。小说表述的主要是李想的“内心情感”,而不是“处境”;“自暴自弃”在文中表现得不明显。 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表明身份”“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预示着故事的情感倾向”“设置了故事发生的典型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结合文章的开头分析“引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复制答案
考点分析:
相关试题推荐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面小题。

诗与禅是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一属文学,一属宗教,它们的归趣显然是不同的。然而,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这又使它们有了互相沟通的可能。禅宗在唐代确立以后,就在诗人中间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们谈禅,参禅,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了禅理、禅趣,而禅师也在诗中表现他们对世界和人生的观照与理解。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其实主要是禅对诗的单向渗透。诗赋予禅的不过是一种形式而已,禅赋予诗的却是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中国诗歌原有的冲和淡泊的艺术风格也因之占据了更重要的地位。元好问说:“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也许把禅的作用估计过高,但不可否认,禅给了诗一种新的刺激,使诗的面貌更加丰富多彩了。

禅对诗的渗透,可以从两方面看:一方面是以禅入诗,另一方面是以禅喻诗。

以禅入诗,是指把禅意引入诗中。其中有些作品是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的躯壳而没有诗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不能算是诗,或姑且称之为“禅言诗”。这些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只有个别富有理趣的作品尚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如苏轼的《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楞严经》曰:“譬如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是此诗之本。这个比喻本来就有趣,经苏轼点化后更有机锋。在儿童般天真的发问中,包含着耐人寻思的理趣。

更值得研究的是另一些作品,它们或写花鸟,或绘山水,或吟闲适,或咏渔钓,并没有谈禅,但在笔墨之中、笔墨之外寓有禅意。例如王维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远处的人语衬托着山的空寂,密林里漏下一线落日的返照。那微弱的光洒在碧绿的苔藓上,显得多么冷清!青苔对这阳光并不陌生,黎明时分,亭午时分,都曾受过它的照射。现在到了黄昏,它又照来了。然而这次复返,它的亮度、热度和色调都发生了变化。这青苔返照如同一个象征,使人想到大千世界就这样不知不觉地生生灭灭,无有常住。禅宗重视“返照”的功夫,“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所用的字面也使人联想到禅宗的教义。而诗里所体现的清静虚空的心境,更是禅宗所提倡的。

禅对诗的渗透,另一方面就是以禅喻诗。这是传统的说法,比较笼统。细分起来,有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的区别。以禅参诗是用参禅的态度和方法去阅读欣赏诗歌作品。以禅衡诗是用禅家所谓大小乘、南北宗、正邪道的说法来品评诗歌的高低。以禅论诗则是用禅家的妙谛来论述作诗的奥妙。这是不同的三种以禅喻诗,前人把它们混在一起,所以讲不清楚。

(节选自袁行霈《诗与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禅宗在唐代确立之后,一方面诗人因受到禅的影响而在诗中有意无意地表现禅理、禅趣,另一方面禅师的诗歌也表现了对现实人生的关注,于是诗和禅就建立了联系。

B. 诗与禅虽然归趣不同,分别属于文学和宗教,但在“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重启示和象喻”和“追求言外之意”等方面是相通的。

C. 诗和禅的沟通,表面看来似乎是双向的,但是诗赋予禅的只是外在的形式,由此可见,诗对禅的影响不如禅对诗的影响那么大。

D. 禅赋予诗以内省的功夫,以及由内省带来的理趣,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品位,拓宽了诗歌的意境,使诗歌的面貌焕然一新。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诗为禅客添花锦,禅是诗家切玉刀”,文章引用这两句诗形象地说明诗和禅的相互作用,表明了二者相互依赖的关系。

B. 《楞严经》中“譬琴瑟琵琶,虽有妙音,若无妙指,终不能发”这几句话,用“妙音”“妙指”有趣的比喻,本意是为了说明佛理的。

C. 虽然“禅言诗”总的看来并无可取之处,但苏轼富有理趣的《琴诗》却能引起我们的兴趣,它本于《楞严经》而又高于《楞严经》,用诗的形式巧妙点化,更有机锋。

D. 王维的《鹿柴》并没有谈禅,但“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字面上就使人联想到禅宗重视的“返照”,诗中清静虚空的心境更为禅宗所提倡,堪称“以禅入诗”的佳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大多“禅言诗”之所以并无可取之处,是因为这些诗用禅语阐述禅理,只有诗歌的形式却没有诗歌的审美价值,严格地说甚至不能算是诗。

B. 禅对诗的渗透包括以禅入诗和以禅喻诗两大方面,以禅喻诗细分又包括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三种。

C. 以禅参诗、以禅衡诗和以禅论诗这三种以禅喻诗的方式虽然有区别,但都体现了禅对诗的渗透。

D. 以禅参诗重在诗歌作品的阅读欣赏,以禅衡诗重在诗歌高低的品评,以禅论诗重在对诗歌奥妙的论述。

 

查看答案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不久前,一则关于中国游客在泰国餐厅抢虾的新闻引爆舆论,一些网民纷纷指责中国游 客“素质”低。可没过多久,相关媒体却爆出,这段热传的视频至少有两年的历史。更关键 的是,视频中的中国游客之所以“抢虾”,是因餐厅其他食物太少,只有虾能随意取食,但是 取食钳又太少,而旅行团又在催促游客尽快就餐。在这件事情中,某些媒体显然充当了“造 谣者”的不光彩角色。

然而,一则毫无价值的旧闻,何以能成为热门话题?更重要的是,类似事件,近年来已 出现多次

对于以上事情,你怎么看?请针对网民、造谣者、中国游客或其他相关方的行为写一篇 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 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面的图表是一家研究机构对20世纪三个阶段出生的中学生体质与健康的调查数据,请根据要求答题。

 

身高(平均)

体重(平均)

身体机能综合素质(基数为100)

70年代

155.5厘米

41.3公斤

99.04

80年代

158.6厘米

42.1公斤

97.37

90年代

160.6厘米

46.5公斤

90.86

 

(1)根据上表数据,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2)根据你的生活认识,简要说说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超过20字)

 

查看答案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20个字。

在1955年中南海怀仁堂举行的元帅军衔及勋章授予典礼上,林彪位列十大元帅第三位(虽然本人未到场),____________________。纵观林彪的一生,其成功,__________________;其失败,也是政治上野心膨胀的结果。军事上,他战功卓著,在长征、抗日战争,尤其是解放战争中,立下了不朽的功勋;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位高权重,成为党内的二号人物。其后期的失败,主要是政治上与中央相左,反对毛主席,甚至要杀害毛主席已达到自己篡党夺权的目的。给党和国家在国内外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恶劣影响。从这个角度看,林彪一辈子也没超越自己的老师聂荣臻和叶剑英。

 

查看答案

下列交际用语使用不得体的一项是

A. 您借走《古文观止》已有数月,望能璧还于我。

B. 拙作奉上,深感不安,请不吝赐教。

C. 获悉贵店开张,家父特备薄礼一份,敬请笑纳。

D. 母校将迎来百年庆典,期待您拨冗光临。

 

查看答案
试题属性

Copyright @ 2008-2019 满分5 学习网 ManFen5.COM. All Rights Reserved.